我們在上一篇中談到了儒學與教育(沒看過的可以關注在下,看看上一篇的儒學與教育,當然,沒看過並不影響接下來的閱讀)
那麼儒家純正的教育是什麼?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就是教育,這句話什麼意思哪!首先你要知道,儒家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出了三位聖人一般的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就不要說了,儒學創始人,至聖先師,剩下的兩位,那也是傳說啊!
孟子,被稱為亞聖,被認為儒家第二代接班人啊!孔子講仁,而孟子講義!義,不是義氣,而是正義,浩然正氣知道嗎?當然,玄幻色彩是沒有的,說的是正直的思想,不為強權與不公折腰。
荀子,可能沒有那兩位出名,但是你要知道,那可是教出了法家集大成者的韓非子以及秦國丞相李斯的牛人啊!而李斯和韓非,那可都是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青史留名的人物。
說到這裡,再說一句,百家爭鳴,最後為什麼儒家勝出哪?原因就在於我們儒家教育做得好啊,我孔聖做不到壓服你們,但我的繼承者牛批啊,繼承的基礎上再創新,一代接一代。你們就不行了啊,不說創新了,就算全面繼承的也寥寥無幾啊,怎麼跟我們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比!對不對,由此可見,儒學更適用於大眾!
回歸正題,孟子與荀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這可以說是儒學的兩大分支了。
而《中庸》就是基於性善論的,所以我們就不難看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的意思了。總結一下就是,儒學的教育就是告訴人們怎麼修養出人天然自帶的真、善、美!
所以說,教育並不單單只是教你讀書,教你學問,最重要的是教導你正確的世界觀,幫你樹立一個健康的、完善的人格!而學問,只是這個過程中附帶的。
對,你沒有聽錯,學問不是教育的目的!當一個人能力越大,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品德,那麼他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教育不等於學習!
這就不得不說當前的教育了,重視成績,成績就是一切,三好學生之類的,從來都是看成績來比較的,我看不如叫一好學生算了,還顯得更加貼切。這顯然是不對的,但卻又是很難改變的,甚至這不是一個人能夠改變的,這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可怕的是,社會上對這一點的認識確實幾乎沒有,更何談改變!每每想起,都覺得難受,卻又那麼的無能為力!!!
我們下一篇來講老師的任務與使命!請大家關注一下吧,我們來共同探討和學習以及解決問題,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