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2020-12-15 儒家小學徒

我們在上一篇中談到了儒學與教育(沒看過的可以關注在下,看看上一篇的儒學與教育,當然,沒看過並不影響接下來的閱讀)

那麼儒家純正的教育是什麼?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就是教育,這句話什麼意思哪!首先你要知道,儒家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出了三位聖人一般的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就不要說了,儒學創始人,至聖先師,剩下的兩位,那也是傳說啊!

孟子,被稱為亞聖,被認為儒家第二代接班人啊!孔子講仁,而孟子講義!義,不是義氣,而是正義,浩然正氣知道嗎?當然,玄幻色彩是沒有的,說的是正直的思想,不為強權與不公折腰。

荀子,可能沒有那兩位出名,但是你要知道,那可是教出了法家集大成者的韓非子以及秦國丞相李斯的牛人啊!而李斯和韓非,那可都是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青史留名的人物。

說到這裡,再說一句,百家爭鳴,最後為什麼儒家勝出哪?原因就在於我們儒家教育做得好啊,我孔聖做不到壓服你們,但我的繼承者牛批啊,繼承的基礎上再創新,一代接一代。你們就不行了啊,不說創新了,就算全面繼承的也寥寥無幾啊,怎麼跟我們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比!對不對,由此可見,儒學更適用於大眾!

回歸正題,孟子與荀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這可以說是儒學的兩大分支了。

而《中庸》就是基於性善論的,所以我們就不難看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的意思了。總結一下就是,儒學的教育就是告訴人們怎麼修養出人天然自帶的真、善、美!

所以說,教育並不單單只是教你讀書,教你學問,最重要的是教導你正確的世界觀,幫你樹立一個健康的、完善的人格!而學問,只是這個過程中附帶的。

對,你沒有聽錯,學問不是教育的目的!當一個人能力越大,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品德,那麼他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教育不等於學習!

這就不得不說當前的教育了,重視成績,成績就是一切,三好學生之類的,從來都是看成績來比較的,我看不如叫一好學生算了,還顯得更加貼切。這顯然是不對的,但卻又是很難改變的,甚至這不是一個人能夠改變的,這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可怕的是,社會上對這一點的認識確實幾乎沒有,更何談改變!每每想起,都覺得難受,卻又那麼的無能為力!!!

我們下一篇來講老師的任務與使命!請大家關注一下吧,我們來共同探討和學習以及解決問題,謝謝大家了!

相關焦點

  • 儒家真的提倡講「信」嗎?這背後真正的寓意又是什麼?
    這讓我心裡一咯噔,讓我疑慮重重,一頭霧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來我又看到了一個相似的故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天才是由百分之99的汗水加上百分之1的靈感得來的。這句話,從小學開始就被老師們用來教育學生,一定要用功讀書。你看,就連愛因斯坦這麼偉大的學者都說,一定要勤奮。
  • 傳統文化與公眾信仰——儒家在講什麼
    儒家的最高理想不是得道成佛,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做聖人。做聖人要幹什麼?要「內得於己,外施於人」。要修煉成為聖人,要施於百姓,施於民眾,這才是真正的聖賢。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崇尚內聖外王的經世致用之學。它的追求就是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
  • 哲學日日談·儒家是講什麼的?
    二、 重點是人格教育之學、道德教育之學。三、 為何關心道德教育問題?因為都是來自民間關心百姓社會國家的知識分子的心聲,孔子、孟子,都是這樣的人。之後都是知識分子從政,從而影響了所有的階級都認同的社會價值觀。四、 對政府國君政策充滿了理想,所以有政治哲學。主張國君行仁政。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專訪︱香港儒家鄭宗義:儒家對當前大陸最現實的貢獻就在教育
    民主制度背後假定每一個人都是講道理的,假定每一個人都是自律的,假定每一個人都知道他人生最有意義是什麼東西——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有些人就是我們講的「日用而不知」,是「愚夫愚婦」,你給他好處他就把票投給你,他不是理性的、獨立自主的。所以現實上在一些地方會出現劣質的民主,如民粹的民主。這裡可以看到形式的合理化之外,還需要內容的合理化。
  • 儒家《大學》格物的「物」到底指什麼?
    這時的上層知識分子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而他們最擅長的是儒學,所以很自然的就從儒家的治學綱領《大學》裡面找。這一找不要緊,居然發現我們之所以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科技,跟《大學》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有很大關係。
  • 一文講透中美教育的不同,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就業還是創新?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恐怕很難有一個說服所有人的標準答案。那麼,中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強國,與美國這一老牌的超級大國之間,在教育理念上到底孰優孰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如此相悖的結論?可以說中美在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差異起著決定性作用,中美教育思想和方式都具備濃厚的民族特徵。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這體現了琉球王國管理者的儒家文化認同傾向與國家治理方略的深意,且有利於琉球王國政權的穩定,對琉球王國官僚、上層社會乃至民間社會的生活價值與行為取向都有導向作用,因而構成了琉球王國自上而下的一種基本認知。
  • 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什麼?
    我是一個堅定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和支持者,但是我願意以客觀理性的精神,去分析儒家思想存在的弊端。因為按照儒家思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儒家思想的弊端視而不見不是正確的態度,看見了而不去摒棄弊端取其精華,也不是正確的態度。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一、儒家講拿得起孔聖人雕像將「儒」這個字拆開,左「人」右「需」,意思是人之所需、所求,所以儒家講「拿得起」。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延續至今,在今天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儒家遭受重創,隨後漢武帝時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統治地位,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下,儒家成為百家爭鳴的最後勝利者。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在讀儒家的書籍時,很容易被零碎,龐雜與簡要所淹沒,空手而歸,一臉懵逼,這些到底講了個啥?只依稀記得仁義禮智信。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且將儒家的學問稱之為儒道,儒道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學》中給了儒道一個綱領,闡述了儒道的目的與修行步驟。其目的為:明明德,作新民,止於至善。其修行步驟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
  • 夏海:儒家的「義」到底是什麼?
    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範疇,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管子倡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環繞「義」
  • 老楊講智慧之儒家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在儒家看來人際關係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擇友,通俗地講就是如何交朋友。在儒家思想中一個人除了父母及血緣關係,剩下的就是朋友關係了,朋友的友誼是人類走上食物鏈頂端的主要因素,因為整理體現出的恰恰是友誼和團結。孔子在擇友方面就提出了鮮明的主張「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獨一份,有了老二之後,兩個孩子之間就容易產生了矛盾,「你是哥哥/姐姐,讓一讓弟弟/妹妹」這是在很多二胎家庭能聽到的話。父母為了教育孩子們謙讓,還給他們講
  • 專訪| 香港儒家範瑞平:蔣慶是更純粹的儒家
    我聽有些學者講,他們甚至小學畢業就開始「放羊」了,自學較多。你好像受「文革」的影響和耽誤比較少。你基本上是靠正規的學校教育,還是也大量通過自學?       範瑞平:我覺得自學的成分比較大。我自己一直比較喜歡讀書。
  • 儒家:克己復禮,以德治國
    儒家的政治主張和他們的處世態度是一致的。儒家講道德仁義,體現在政治上是「禮治」、「仁政」。孔子最常講的是「禮」字,強調「克己復禮」,目的是想恢復周朝的「禮治」制度。「禮治」,即用「禮」作為教化百姓、統治百姓的手段,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講規矩,守秩序。
  • 什麼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老子的儒家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
    在講老子的言論前,小編先來帶大家學習一下世界的各種宗教觀念。說到宗教,小編認為不管哪種種族都會在心中有個保護神,而這個保護神在西方被稱為上帝,在咱們東方則被稱為天或者帝。宗教的觀念認為,這些上帝或者是上天總是仁慈的,這樣一看和咱們古代的儒家觀點相類似,儒家觀點認為上天是慈愛的,如若是這樣,那麼神對世界萬物都應該是溫柔的。但是老子卻不這樣認為。老子的觀念和宗教的觀念大不相同。如若說儒家的學說宣揚的是一種仁愛,溫暖,那麼道家的學說宣揚的就是一種毫無思想感情的哲學。
  • 何山講儒家故事系列課全程回顧
    上個星期,何山老師受邀為天圖的書友們進行了為期六天的分享,分享的主題是《儒家的故事》!這對於正在學習《論語》的我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連續六天聽下來,真的受益良多!何山老師博學多識,侃侃而談:從學儒應有的態度談到回歸身心性命之學,從持身中正說到為仁之本——孝悌,再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聊到江門學派代表陳白沙和湛若水,最後從宋明理學談到現代新儒家代表梁漱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