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什麼?

2020-12-15 好玩的國學

我是一個堅定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和支持者,但是我願意以客觀理性的精神,去分析儒家思想存在的弊端。因為按照儒家思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儒家思想的弊端視而不見不是正確的態度,看見了而不去摒棄弊端取其精華,也不是正確的態度。儒家思想在他產生後的2000多年中,極為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治理,極為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傳統的價值觀,極為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方式。

儒家學說在產生以後,先後有孔子、孟子、荀子的先秦儒學,有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和天人合一思想,有韓愈的道統說,有北宋周敦頤、二程、張載和南宋朱熹的理學,有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有顧炎武等人的經世之學等。所以,儒家思想並非是一成不變,他的好多原始的教義,在歷史的洪流中,被不斷衝刷,不斷改變。就像一棵參天大樹,必然會有旁逸斜出的枝葉一樣,儒家思想在長期的發展中,也滋生了一些弊端,也曾經在近代讓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蒸汽機時代的工業革命等,讓領先了近2000年的中華民族,走向敗落和落後。雖然儒家學說並非是造成中國落後的罪魁禍首,我們也不能把中國落後的所有黑鍋都由儒家來背,但是,客觀的講,儒家思想確實有一些弊端,需要我們去正視。我們說儒家思想存在弊端,並非是要拋掉代表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而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愛一個人,就要讓他更完美!

那麼,儒家思想到底有什麼弊端,需要我們去正視呢?

1.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造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官本位觀念盛行。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這個理念本身沒錯,但是發展成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發展成讀書人整天孜孜以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為官為上的觀念,就不對了。孔子曾經嘲笑想學習農業的樊遲,告訴他,種田仍然免不了餓肚子,要是學習,做了官,就有俸祿了。孟子強調社會分工,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是一種很科學很理性的社會分工學說,但是在長期的發展中,這種社會分工的思想,卻發展出了嚴密的官僚等級制度,官大一級壓死人,縣官不如現管等觀念,造成了中國社會事事都講級別的現象。從對人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來。為了讓人有面子,副科長就叫科長,副處長就叫處長,這不是客氣而是官本位觀念的明顯體現。

2.過分強調家長制,沒有決策的民主化,就沒有決策的科學化最後造成制度上的腐敗。中國社會本質上是宗法制社會,宗法制社會的最重要特徵,就是家長最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孔子提倡三綱,孟子提倡五常,這實質上是把家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宗族,最大的是家長,在國家,最大的是國君。最後造成封建獨裁,沒有民主。

3.儒家思想過分強調道德修養,在社會治理上強調德治為主法治為輔,這實際上造成了德治無德,法治無法。儒家思想是最強調道德修養的學派。馮友蘭先生說,儒家的最大任務就是修德成人,成就高尚的道德,這本身並沒有壞處,但是過分強調德治而忽略法治,這就造成了整個社會在制度層面的缺失。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孟子說要內聖外王,子自我反省。這種道德理念固然可以培養出正人君子,固然可以培養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但是在整個社會層面,由於過分強調自律,過分強調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讓他律沒有生存的土壤。儒家在性善論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泛道德主義。事實證明,道德只能管人的上線,而法治管人的底線。儒家學說只有上線的提倡,沒有底線的限制,最終造成中國傳統社會嚴重缺乏法治思維。

4.儒家思想過分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遵從的地位,抹殺了人的個性,從而使整個中國傳統社會創新力量不足。在宗法制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強調義利之辨群己之辯,強調個人在集體中,要守規矩做貢獻,從而嚴重製約了個人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思想是禁慾的思想,特別是宋明理學,要求人們清心寡欲,甚至存天理滅人慾,極大地遏制了人格獨立和人的自由發展。

5.儒家思想過於強調現實主義,強調人文知識,忽視自然科學。缺乏理性的科學精神,把科學發明視為奇技淫巧,造成中國傳統社會科學精神不足,造成了近代中國大大落後於西方。我們曾經的四大發明,大大推進了西方的文明歷程,而在我們中國傳統社會,羅盤被用來算命,紙張被用來寫八股文,火藥被用來放炮仗煙花等。這就是缺乏探索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明證。

當然,說儒家思想有那麼多弊端,並非意味著我們要割斷我們文化的血脈,而是為了清除中國文化中腸梗阻,以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國儒家文化。愛他,就是要對他狠一點!

相關焦點

  • 儒家文化與法治精神
    我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文化土壤和法治精神是相生還是相剋?儒家的德治能否轉換成現代法治?這些基礎性命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可否認,儒家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主流地位,對形成超穩定的治理結構功不可沒,其中不乏可以揚棄的因子。儒家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是一套文化體系,也是一套治理體系。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乃至其他領域取得了正統地位,儒家先賢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在反覆詮釋中被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儒家思想是傳統行政文化的最重要的思想源   傳統行政文化是在傳統社會形成的行政觀念、行政制度及行政行為的總和,在傳統行政文化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行政觀念或行政價值取向。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十分豐富,既有來自儒家思想的,也有來自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但總體上,這種觀念體系仍以儒家思想為主。
  • 黃酒中的儒家文化
    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非儒家文化莫屬,而黃酒則是中國最古老的獨有酒種,被譽為「國粹」。兩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講究中庸,宣揚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而黃酒生性溫和、風格雅致,酒文化古補厚重,傳承人間真善之美、忠孝之德。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9冊)系列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的知識,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應天理 順人情——儒家法文化儒家法文化是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書分為「漫說」「辨說」「雜說」「結語」四個組成部分,不僅講述了孔子和儒家在法文化方面的故事,論述了他們關於法文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還對一些誤解的問題加以辨析,正面介紹儒家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和核心價值,同時提出一些合理設想,拋磚引玉,讓廣大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法文化。
  • 儒家文化經典: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諸子百家中對後人影響最為深遠的就屬儒家了,董仲舒也曾經提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想,可見儒家對世人的影響有多廣。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經典文學,那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由於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
  • 儒家文化的最大遺毒就是「習慣虛偽和集體無意識」
    在新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我們反思過去,是為了現實和未來。這是儒家文化起死回生之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再造之緣。  1  首先,要把儒家文化看作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就必須跳出儒家學說那些具體瑣碎的細節規定而把握其總體的精神,這種精神幾千年來支配著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幾乎到無孔不入的程度。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強大生長力的重要推手
    筆者認為對待中國歷史之中的文化應該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去分析,如此一說不代表否定前人的付出,而是強調從新民主主革命以來至今,中國對儒學的分析雖是十分的深入,但並不客觀全面。前人的激進是非常值得理解的,舊中國處在飽受欺凌、主權喪失的時代,人民群眾對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要求極其強烈,產生激進的行為情有可原。
  • 什麼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從儒家文化看苟晶的命運
    在瀏覽與思考這些信息之餘,我雖然也會驚嘆人心險惡、世道不公,但最終被一種「理性的」力量引向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苟晶是我的濟寧老鄉,按高中在讀時間算,她是早我三屆的學姐;如今,她在杭州工作,我在金華工作,又都算是浙江的新移民。
  • 儒家文化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儒家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義就是其本意,不偷盜。當然儒家的義擴大化了其本來的意義,為匡扶大義。義是什麼?為何和匡扶有關?義就是守護。所以仁本身是愛,仁不是義,但是守護仁是義。
  • 傳統文化與公眾信仰——儒家在講什麼
    儒家的最高理想不是得道成佛,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做聖人。做聖人要幹什麼?要「內得於己,外施於人」。要修煉成為聖人,要施於百姓,施於民眾,這才是真正的聖賢。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崇尚內聖外王的經世致用之學。它的追求就是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昭公賜鯉圖文丨陳來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01崇 德 尚 義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國學的主幹和枝葉是通過什麼方式表現出來的?我們一般人知道的,主要就是經典文獻。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
  • 《清平樂》|福康公主的悲劇:父權社會和儒家文化的犧牲品
    關於福康公主的史跡,很多人都認為是包辦婚姻的悲劇,是皇權和宗族之爭的後果,是公主恃寵而驕的下場。這些說法都是比較片面的,要真正地去挖掘福康公主的困境,要從整個社會的層面去剖析,從封建時期所涵蓋的父權社會、儒家文化和女性地位這三方面去分析,才能夠清楚地看出福康公主結局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 淺論明清浙東學術對儒家和諧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其實,陽明心學作為儒家文化在明代的重要學術文化的流派,其最大的成就在是豐富和發展中國儒家文化的「和諧文化」上。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王陽明曾把自己的「致良知」學說最終歸結為「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而「萬物一體之仁」是最能表現其學說的儒家「和諧」文化特色的。
  • 儒家是個文化學派,與其他宗教相比,儒家思想具有藝術體驗
    提到儒家,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久前,有不少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一直在爭論,主要涉及「宗教」到底是什麼。如果按西方的典型宗教(有創始人、有教會、有教義、有一整套神學體制)來衡量,儒家不算個嚴格的成狹義的宗教。
  • 儒家文化讓人變得複雜,真的嗎?
    知乎某某觀點:儒家文化影響力比較大的國家,沒有單純二字,只有傻、自私,不懂事,不講究,不過日子,不顧全大局……儒家文化影響力比較大的國家,大家普遍活的比較複雜,這種複雜來自於從小受到的教誨和環境的浸染。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書影    內容簡介:>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