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主幹和枝葉是通過什麼方式表現出來的?我們一般人知道的,主要就是經典文獻。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恆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我們說「經常」兩個字,實際「經常」是一個意思。「常」是什麼?就是不變、不動。我們學習一門學問,這個「經」就是根本的、不變的,不管時間怎麼演變,社會怎麼演變,「經」是學術之本。就跟地球上的經度、緯度一樣,劃定了就不能變了,人要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去,就不能偏離了它所規定的路線,不然,就會迷失方向。在儒家的經典中,「四書五經」是必讀之書,《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稱為五經,後來經過歷代的發展,又收入了一些新的經典,就有了「九經」、「十三經」的說法,總之,這些都是儒家的「經」。
「史」,就是歷史,包括《史記》、《漢書》等歷代正史,以及地理志、地方志書等。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以史立國的國家,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的歷史代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是一直活著的文明。而其他的文明古國,其他的文明進程,統統都中斷了,現在它們都變成了純粹的考古。那麼,中國人做學問往往也是要以史來證經。「經」上所說的人生的大道理,要通過歷史來證明它、檢驗它的正確性。所以,中國的學問往往是「經史合參」,要把經和史放到一起來學習,一起來思考。光學經不學史容易學成為「迂夫子」,成天的仁義道德、滿口的子曰詩云,就跟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樣,成為一個沒用的酸腐文人,沒辦法在社會中立足,沒辦法建功立業。那麼光學史不學經呢?這個人有可能會變得非常狡猾,因為他把社會的方方面面看得很清楚,知道歷史的經驗教訓,知道在社會上什麼時候什麼東西吃香,什麼時候什麼東西有危險。一個真正的君子,如果沒有「經」作為主心骨,來指導他的精神、指導他的社會實踐,他就會出現偏差。所以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上,要經史合參,不能偏廢。
「子」呢?就是歷史上很有成就的個人作品、個人思想,也可以說是個人專輯。有時候也指政治、哲學、科技、藝術等書籍,不過,依然是以其代表人物的作品為主。這裡我們所說的「子」,主要還是指諸子百家,以及後來的一些學問大家的作品和他們個人思想的記錄,比如《荀子》、《墨子》、《韓非子》、《文中子》等等。
「集」,就是集合,指古人對一個時代、一個時期或者一種文藝類型的作品集合。比如詩歌裡面的《全唐詩》、《全宋詞》等,散文集裡的《全唐文》、《古文觀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