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劇集過半,趙徽柔在宮廷裡面無憂無慮地長大。「主幼警慧,性純孝。帝嘗不豫,主侍左右,徒跣籲天,乞以身代。帝隆愛之。」劇中她是一個聰明伶俐溫柔可愛懂事聽話的小女生,會為哥哥打抱不平,會為父親祈禱病情,會為懷吉甜言蜜語。然而現在有多好,後面的劇情就有多虐心。本文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福康公主趙徽柔的結局註定就是一個悲劇。
封福康公主制寶元二年九月己亥:朕蒙天之佑。纂皇之圖。多慶發於邦家。燕謀及於孫子。爰頒徽冊。以告治廷。皇長女、挺邦媛之英。鍾皇室之慶。蚤知柔順之節。能遠驕華之風。教乎公宮。將習組紃之事。主之同姓。未疏湯沐之田。宜錫美名。且旌賢度。於戲。王姬有等。本著召南之詩。皇女皆封。蓋用漢家之制。往祗寵命。自憲箴言。可封福康公主。
關於福康公主的史跡,很多人都認為是包辦婚姻的悲劇,是皇權和宗族之爭的後果,是公主恃寵而驕的下場。這些說法都是比較片面的,要真正地去挖掘福康公主的困境,要從整個社會的層面去剖析,從封建時期所涵蓋的父權社會、儒家文化和女性地位這三方面去分析,才能夠清楚地看出福康公主結局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福康公主的愛情困境:逃不出的婚姻圍城
福康公主的童年是幸福的,後宮大部分人對她都是非常的友好(除了張貴妃有點想法),特別是身邊的侍衛們,畢竟她是宋仁宗捧在手心非常暖心的小棉襖。從幼童長成了少女,情竇初開,身邊侍衛特別是梁懷吉對她非常好,還有那些文人將相有才有貌,比如皇后的侄子曹評,新科狀元馮京等,都是能夠讓她怦然心動的。
然而,宋仁宗卻早早地將她許配給了自己的表弟李瑋,一個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人。這讓福康公主一直都患得患失的,再加上家族遺傳的精神病史,「嘉佑元年,諸女皆幼,福康公主稍長,時已病心,初不知上之有疾。」19歲的福康公主就表現出「病心」,神經有點小問題,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生病!嘉佑二年,福康公主就以最高的規格下嫁給李瑋,正式成為他人婦。
自己的戀愛不是自己做主,自己的丈夫又是自己極其不喜歡的,在這種條件下的婚姻,註定是一種悲劇。這就直接導致了福康公主的兩個不同的做法,對丈夫及其家人十分討厭不得靠近甚至辱罵,對身邊的侍衛極其隨意花天酒地。真實的歷史和《清平樂》還是不一樣的,並沒有和梁懷吉的深情相戀,史實是梁懷吉等人一直在破壞公主和李瑋的婚姻。
福康公主不願意,想逃離婚姻,而作為丈夫的李瑋,卻為了能夠博得公主的芳心,可謂費盡心機。學習書法繪畫,收集名家作品,打理府邸景觀,儘自己的所能讓公主高興起來。可惜,恨屋及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婚姻矛盾的積累只會越來越多,就如《圍城》的方鴻漸和孫柔嘉。如果只是兩個人的世界可能還能夠將就過下去,然而在身邊侍衛以及李瑋母親等雙方反作用力地助推下,福康公主徹底爆發了,半夜逃回皇宮。
如果這次逃回皇宮能夠解除婚姻也好,然而在父權以及儒家文化的壓力下,福康公主終究是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雖然她已經很努力地去爭取了。宋仁宗最終還是把福康公主逼向李瑋,也最終把她逼向了深淵。沒有了宋仁宗的依靠,宋神宗和曹皇后完全以儒家禮儀來要求她,加上精神分裂病情更加嚴重,使得她在李家只能是自生自滅。
嫁給了自己不喜歡的人,逃出樊籠一樣掰不過社會的整體力量,最終只能成為父權社會和儒家文化的犧牲品。
父權社會的悲哀:以父之名構建悲劇堡壘
「瑋,用和次子。上追念章懿太后不已,顧無以厚其家為,使長主降焉。」福康公主的婚姻是宋仁宗指定的,而指定給自己的表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追念他的母親李宸妃。生前沒有辦法相認盡到孝道,自感對生母的愧疚,就一直在提拔母舅這邊的人,最終覺得公主下嫁是最好的「厚其家為」方式。
從父親的角度來說,福康公主是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宋仁宗自認為精心挑選出來的男子一定是她的佳婿。「瑋善作水墨畫,時時寓興則寫,興輒棄去,不欲人聞知,以是傳於世者絕少,士大夫亦不知瑋之能也。平生喜吟詩,才思敏妙,又能章草、飛白、散隸,皆為仁祖所知。」實誠有才的李瑋,雖然外貌不帥,但也是一個好女婿的標準。
從皇權的角度來說,把公主嫁給李瑋,可以扶持娘舅家的勢力,讓其成為朝廷新的力量,用來平衡整個朝居,從李瑋的哥哥李璋手握禁軍大權就知道宋仁宗的意願了。而公主喜歡的曹評,從皇權來說幾無可能,畢竟曹家的勢力已經夠大了,曹皇后就是曹家最大的代言人,如果再把公主許配給曹評,等於讓外戚曹家坐大後果堪憂。
從朝廷的角度來看,福康公主的出嫁一定是整個朝居平衡的結果。3歲的時候遼國就過來提議和親,直接被拒絕。10歲的時候選中李瑋,整個朝廷都一致同意沒有臺諫! 不是士大夫,不是大家族,又可以「天下聞之,莫不感嘆悽惻,相勸以孝」,大家都樂見其成,李瑋成了最佳選項。
作為公主駙馬,不用經天緯地,也不用治國平天下,只需要一心一意的陪伴公主就可以了。如果從這個因素來說,李瑋是合適的,然而,福康公主不願意。宋仁宗自認為最大的愛變成了福康公主最深的痛,父權毀掉了她的一生。
儒家文化的圍攻:「忠」「孝」「禮」「節」對福康公主的封殺
作為「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在宋真宗和宋仁宗的推動下,對於儒家文化推崇至極,文人墨客在宋仁宗時期達到了鼎盛。宋朝很多的文人名士政客都是在宋仁宗時期出現的,晏殊、範仲淹、司馬光、歐陽修、蔡襄、蘇軾三父子、包拯、沈括、畢昇等等太多太多的名人了,數不勝數。由此可見以儒學為主的文化在當時是有多麼的繁榮。
隨著科舉制度的建立,社會教育體系的完善,儒家在宋朝達到了新高度。儒家文化本身對社會認知和穩定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宋朝也就名正言順地把儒家作為正統的文化體系,科舉內容基本上都是儒家相關的內容為主。儒家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核心思想「仁、義、禮 、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以及所謂的「三綱五常」。
如果說福康公主的悲劇是宋仁宗最先推動的,那麼葬送她幸福的一定就是儒家文化了。「忠」和「孝」:忠於君孝於父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古代女子婚姻都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選擇的。儒家文化對於福康公主的第一重約束就是忠和孝,父親指定的婚姻,福康公主再不願意也只能下嫁給李瑋。
在福康公主反抗婚姻的過程中,本來有可能解放的,卻再次的被儒家文化所束縛。因為夜闖宮門,司馬光連續上奏《論公主內宅狀》和《正家札子》,通過祖宗家法和儒家禮儀來陳述福康公主的過錯,「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瑋尚主。今乃母子離析,家事流落,獨無雨露之感乎?瑋既黜,主安得無罪?」傅堯俞更是直接:「主恃愛薄其夫,陛下為逐瑋而還隸臣,甚悖禮,為四方笑,後何以誨諸女乎?」還有「不更傅姆之嚴, 未知失得之明。縱恣胸臆,無所畏憚,數違君父之命,陵蔑夫家」,所有的大臣都在上書,都在痛斥公主,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在公主的身上。
宋仁宗在後期了解公主的苦,卻逃不開儒家「忠」「孝」「禮」「節」的思想,最終再次把女兒送入了火坑。
結語
福康公主至少有兩次機會可以獲得自由,一次是出嫁前,如果堅決不嫁誓死反抗,宋仁宗還是會體諒她的,畢竟是自己最喜歡的女兒,但是在封建社會忠孝禮儀的束縛下,她選擇了順從。第二次是在半夜回宮之後,既然已經離婚,就應該堅持到底而不是再次復婚,可惜,依然是在忠孝禮儀下,她再次選擇了順從。
「李瑋負仁宗恩,遇長主無恩禮,可便與節度副使安置。」神宗曰:「瑋都不恤長主,衣服飲食藥物至於呼醫,亦多作阻隔,長主衣衾乃至有蟣蝨,至自取炭生火,炭灹傷面。」
從福康公主的婚姻狀況來看,她就是典型的封建時期父權社會和儒家文化的犧牲品,沒有自由沒有愛情,只有悲劇。而促成悲劇的主要原因,宋仁宗的父權君權,宋朝鼎盛的儒家文化,還有福康公主反抗得不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