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

2021-02-13 靜謐歲月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誦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掃描二維碼,邀請您進文學群


相關焦點

  • 小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主持人:立紅述課教師:章珊珊點評專家:朱暢思 章珊珊,北京海澱實驗中學。「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論語·學而第一》」講座的後部分內容,今天給大家補述一下。在述課之前,我先給大家發一段視頻,我兒子在六歲半的時候,在小區的一個公益《論語》班裡教大家吟誦,讀《論語》的場景。為什麼要發這一段視頻呢?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五點意思:第一,態度應該嚴肅莊重,否則就樹立不起權威,不能讓人服從。第二,要不斷學習,只要學習,就會明白事理,不會固執己見。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 中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我今天述課的題目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學而第一》」講座的部分內容。 首先是學情分析:1、海澱實驗中學本屆初二全年級四百多學生,從初一起由章老師上過5次傳統文化年級講座,其中三次吟誦講座。初步了解了吟誦概念,對平仄相間、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律詩及其吟誦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 【解說詞】宋儒學大師朱熹說: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學是未知而求知,習是未能而求能。古字的「學」 「具有二重意義,即是教與學的統一。學對於老師來說叫做教,而對於學生來說就叫學。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經典共學:《論語學而第一》(8)
    「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錢穆《論語新解》:無友不如己者:無,通毋,禁止辭。與不如己者為友,無益有損。
  • 論語學而第一1.15、1.1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論語學而第一1.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以上就是論語學而第一1.15、1.16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
  • 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
  • 經典誦讀——《論語》學而第一
    今天小學基礎知識庫就為大家分享《論語》學而第一!希望對老師教學和孩子學習有所幫助。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收藏哦~小學生學國學經典動畫《論語》合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學而第一》集合(整理歸檔用)
    《論語·學而第一》人生還有那麼長,廣莫想從學習儒家思想開始 原創: 廣莫先生 廣莫曰  2月15日
  •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 品味人生,每天學一句論語
    孔夫子一生重教,夫子之教重在於學,他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智慧具有普遍性,是一本哲學經典,也是一本世俗的指導書。論語1、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編者按:近日,孔子研究院學術輯刊《論語學研究》第一輯出版發行,現將部分文章轉發於此,以饗讀者。
  • 《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錯了
    《論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典書目,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的許多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成為古往今來的學生所必修的內容。翻開《論語》,第一篇便是《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李澤厚解釋為「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1]」,南懷謹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而錢穆先生解釋為「能向學,可不固陋[2]」。我傾向於錢穆先生的解釋,儒家所謂的「學」從來就不只是意味著知識方面的學習,更多地是指一事一行上德行的實踐。如果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解釋成「學習」,單純地知識上的學習,那麼「學則不固」與前面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在意思上割裂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