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共學:《論語學而第一》(8)

2021-02-07 無錫匯賢雅少兒國學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無錫匯賢雅少兒國學」即可免費訂閱!

學習經典、啟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楊伯峻《論語譯註》: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錢穆《論語新解》:

無友不如己者:無,通毋,禁止辭。與不如己者為友,無益有損。或說:人若各求勝己者為友,則勝於我者亦將不與我為友,是不然。師友皆所以輔仁進德,故擇友如擇師,必擇其勝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見賢思齊,擇善固執,虛己向學,謙恭自守,賢者亦必樂與我友矣。或說:此如字,當作似字解。勝己者上於己,不如己者下於己,如己者似己,與己相齊。竊謂此章決非教人計量所友之高下優劣,而定擇交之條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茍我心常能見人之勝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獲友道之益。人有喜與不如己者為友之心,此則大可戒。說《論語》者多異解,學者當自知審擇,從異解中善求勝義,則見識自可日進。過則勿憚改:憚,畏難義。過則當勇改,不可畏難苟安。

◆ 李炳南《論語講要》:

「君子不重則不威。」重者,莊重。威,是威儀。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學則不固。」孔安國註:「固,蔽也。」焦循論語補疏引曲禮鄭康成註:「固,謂不達於禮也。」焦氏以為:「不達於禮,是為蔽塞不通。」蔽塞,不達於禮,所以不莊重。求學則不蔽塞,故云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此說學。鄭註:「主,親也。」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學須有師,又須交友。無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異解,一作似字講。茲從之。不如己,指在修養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講求忠信,彼則講求詐術,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結交為友。無友之無,舊文作毋,義為勿。無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人有過,而不自知,師友知而告之,則勿憚改。鄭註:「憚,難也。」有過,勿難於改也。揚子法言修身篇,謂人須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此處好字即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書畫等,則有可觀。學者言行貌好皆須學其莊重。

◆ 朱熹《論語集注》: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無友不如己者。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過則勿憚改。」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遊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 蕅益大師《論語點睛》:

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戒慎恐懼名為「威」,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為「學固」;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兢業惕厲而暫覺遠迷矣,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忠」,則直心正念真如,「信」則的確知得自己可為聖賢,正是「自重」之處;既能自重,更須親師取友,勇於「改過」,此三皆對證妙藥也。故知今之悅不若己,憚於改過者皆是自輕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

◆江謙補註:

真實修行,須從心性悟入,從忠信立身,從懺悔起行。知自性無量無邊,不生不滅,則誓成正覺,誓度眾生。橫遍十方故「重「,堅窮三際故」威「;知人道不修,他道難修,一失人身萬動難復,則當戒慎恐懼精進不退,故」學而固「。知自性無邪故」忠「,知自性無妄故」信「。知善惡淨染,皆由緣生,故當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無友不如己者。」無友「者。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知多生罪暗,懺炬能消,故」過則勿憚改「,以期障雲盡而慧日明。唐悟達國師三昧水懺,梁武皇慈悲道場懺法,皆懺罪修行之大導師也。

無錫匯賢雅國學報名諮詢

相關焦點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五點意思:第一,態度應該嚴肅莊重,否則就樹立不起權威,不能讓人服從。第二,要不斷學習,只要學習,就會明白事理,不會固執己見。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 經典誦讀——《論語》學而第一
    今天小學基礎知識庫就為大家分享《論語》學而第一!希望對老師教學和孩子學習有所幫助。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收藏哦~小學生學國學經典動畫《論語》合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小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主持人:立紅述課教師:章珊珊點評專家:朱暢思 章珊珊,北京海澱實驗中學。「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論語·學而第一》」講座的後部分內容,今天給大家補述一下。在述課之前,我先給大家發一段視頻,我兒子在六歲半的時候,在小區的一個公益《論語》班裡教大家吟誦,讀《論語》的場景。為什麼要發這一段視頻呢?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與大家共同回顧,提升。掃描上圖中二維碼或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直播間,4月15日晚8點,不見不散。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國學經典之論語,每天一篇和你分享 第一篇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論語》從學而篇到堯曰篇共計二十篇,每篇都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的言行的集合。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現存的論語共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他人談論之語共444章,孔門弟子之間的談論之語48章。今天我們從學而篇開始,逐一分享。
  • 中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我今天述課的題目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學而第一》」講座的部分內容。 首先是學情分析:1、海澱實驗中學本屆初二全年級四百多學生,從初一起由章老師上過5次傳統文化年級講座,其中三次吟誦講座。初步了解了吟誦概念,對平仄相間、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律詩及其吟誦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 《論語》學而第一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誦《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 【論語2·17】子路慘死是因為沒聽孔子的教誨
    《論語》是一本什麼書儒家學問有三個完整的體系,這個答案明確地寫在《論語》中。公冶長篇第十三章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一章告訴我們,孔子的學問有「人道學」「性命學」和「天道學」三大完整的體系。《論語》是講君子之道,教給我們如何做人的。
  • 讀《學庸論語》一百體會分享
    基於朋友對我的完全信任,於是淺談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過程,拿出自己的建議供他們參考,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關於開辦讀書會朋友提出的問題,我當即回復他:「 如果您對讀經感興趣可以先看一下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網上搜一下就行。」並立即捐贈給讀書會十本《學庸論語》。朋友非常歡喜。
  • 品味人生,每天學一句論語
    孔夫子一生重教,夫子之教重在於學,他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智慧具有普遍性,是一本哲學經典,也是一本世俗的指導書。論語1、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公園:自然與人文之光在這裡交輝
    在塗山鎮福民社區的論語公園中,一草一木,一花一鳥,一椅一亭,一步一景。周末的時光,家住國際社區觀園的李靜靜推著快一歲的女兒佳佳,來到論語公園裡,準備度過一個悠閒輕鬆的下午。走進公園,母女二人便看到公園足球場上一場活力奔跑的八人制足球賽賽得正酣。
  • 【強哥述聖】《論語今讀》學而篇第一章
    ② 學:覺也;效也。時,按時;時常。習,實習;踐行。說(yuè):通「悅」,喜悅。③ 朋:朋友。這裡指來學之弟子。《禮記》鄭玄註:「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樂:快樂。④ 慍(yùn):怒;生氣。《論語》中,君子有兩義:一指有位者,一指成德者。這裡指後者。
  • 《論語》經典:民無信不立
    點擊「i清新書坊」加關注,夏風習習,我們一起清華園裡讀經典吧!子貢問政。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 【解說詞】宋儒學大師朱熹說: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學是未知而求知,習是未能而求能。古字的「學」 「具有二重意義,即是教與學的統一。學對於老師來說叫做教,而對於學生來說就叫學。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 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
  • 經典領讀|《論語·學而》之一
    《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更大意義上指的是實行、實踐。 ③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④樂(lè):快樂。 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 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