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民無信不立

2021-02-19 i清新書坊

點擊「i清新書坊」加關注,夏風習習,我們一起清華園裡讀經典吧!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①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注釋】

① 民信之:人們對政府能夠產生信任。之,代指政府。

【參考譯文】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讓糧食充足,讓兵備強盛,讓老百姓對政府能夠產生信任。」子貢說:「如果十分不得已,要從這三個裡面去掉一個的話,哪一個可以放在頭裡?」孔子答:「去掉足兵。」子貢又問:「如果還十分不得已,要繼續從剩下的兩個裡去掉一個的話,哪個應在前邊?」孔子又答:「去掉足食。從古到今,人人都免不了個死,但是如果老百姓失去了信任的話,整個政府是無法立足的。」

【比類】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輔義】

信之一義,無論對政府言,還是對百姓言,皆極重要。信與誠相通,乃立身之本。無信與背叛相近,言之出爾反爾,事之反覆無定,皆無信也。「信近於義」,人而無信,末能期必,則不可以言義,不可以論道德矣,孰從而親之?以無信交人,言不可聽,事不可從,將何以求有所作為?若政府而無信,則亦然。其欲使民也,民服其勞乎?服其勞而竭其力乎?無信而求使民尚不可得,求親民更無足論矣。

金德年先生書法

(摘自《四書五經名言名句》)

公益清華||著名教授書法藝術家金德年先生簡介

清華園裡最耀眼的「金字招牌」

厚德載物||金德年先生主題書法作品展示義賣(金字第一期)

更多四書五經名言名句欣賞:

《論語》經典:四海之內皆兄弟

《論語》經典:出門如見大賓

《論語》經典:惡夫佞者

《論語》經典:鳴鼓而攻

《論語》經典:季路問事鬼神

《論語》經典: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

《論語》經典:未成一簣

《論語》經典:子在川上

四書五經名言名句簡介

點擊上文連結了解圖書詳情,如有意購買請點擊文後「閱讀原文」進入購買頁面,謝謝!

  關注我們,愛上「i清新書坊」; 

天涯海角,一起「清華園裡讀經典」。 

還能分享更多公益禮品哦!

相關焦點

  • 《論語》10句勵志經典名言,百讀不厭,值得收藏!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一、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出自《論語·憲問》。既想立志為士,卻又貪戀家室之安逸,那就不配做士了。出自《論語·陽貨》。日月,指時間、時光。逝,流逝、過去。矣,了。歲,時間。時光都流逝了,歲月是不等人的。這是陽貨勸說孔子出仕之語,要想有所作為,切莫錯過時機,時間是不等人的。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國學經典:論語中的十大名句,句句讓我們成長!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總結,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論語中的一些名句。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何老師品讀經典《論語》的經歷和啟示
    他讀《論語》,想做一點突破,不管那時是什麼時代背景,而是從文字出發、從語言出發,去感受孔子其人。這也正好跟《論語》中孔子的話相符合,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孔子最後一句話說得很清楚,意思是你不能理解語言的話,就不能理解一個人。海德格爾說過,「語言是存在的家」,這個存在,是指人,指人的思想、精神。
  • 《論語》中的經典語錄
    《論語》是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的語言的文集,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學習儒家的修身治國理念,《論語》是敲門磚。讀《論語》發現其中發人深省的經典語句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語句有以下這些。人要不斷廣泛的學習才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逐漸了解事物發展規律,不再迷惑,知道天地間的大道,能夠心平氣和的聽進去任何話,最後達到真正的解脫和自由的境界——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矩。我們普通人要向聖人學習,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學習他們思考探索後得到的寶貴人生經驗,學習他們身上的高尚道德情操,學習他們不斷探索不斷提升自我的修身理念。
  • 《論語》裡的10句經典勵志名言,句句充滿正能量
    《論語》一書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用心學習。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不要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要擔憂的應該是自己還不了解別人。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裡仁》。齊:看齊,趕上。看到賢明的人,應該思考如何向他看齊;看不夠賢明的人,要做到自我反省,引以為戒。3.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讀論語:裡仁第四·不擔心沒位置,要擔心自己能否立得住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孔子說:不擔心沒有位置,要擔心是否有立得住的能力。不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要追求能讓人知道的本事。】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論語》經典入申論 2016年「國考」筆試題獲贊
    《論語》經典入申論 2016年「國考」筆試題獲贊 2015-11-30 10:56:55來源:新聞晨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刁鑽題多為邏輯推理題  「甲、乙、丙、丁四人商量周末出遊,甲說:乙去,我就肯定去;乙說:丙去我就不去;丙說:無論丁去不去,我都去;丁說:甲乙中至少有一個人去,我就去」。問以下哪項推論可能是正確的。「刁鑽題很搞腦子。」多位文科考生考試結束後告訴記者,搞腦子題目大都集中在邏輯推理題上,稍有閃失或腦子「拎不清」,就會做錯或無從下手。
  • 讀經典:人無信不立,那個不講信用的人,早被拉黑了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可現在,那人或許過得比我好。但我依然相信,人應該講誠信。羅永浩讓人佩服的是他為了信用,放下面子去賺錢,這是很多人承受不了的。今天我們重點談誠信,關於誠信,經典古籍裡面都有涉及。諸子百家,都把誠信放在非常高的地位,至高無上的道德就是誠信。1.《圍爐夜話》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經典解讀】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我讀《論語》13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本章是《論語》第六篇《雍也》的最後一章。【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民無信不立——日習論語第283天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
  • 《詩經》《論語》緣何成為華夏文明的經典名片
    央廣網北京5月27日消息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致敬先師明理志 立人立德育英才——長春市二道區教育系統舉行紀念...
    致敬先師明理志 立人立德育英才——長春市二道區教育系統舉行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活動 2020-10-12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讀了幾千年的《論語》這部儒家經典究竟是誰寫的?
    關於《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已經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裡面,基本上人人都會背誦裡面的句子,我們都會背開篇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吃飯的時候都會教育小孩子「食不言寢不語」,這些都是《論語》裡面的名句,那麼,這一部經典究竟是誰寫的呢?
  • 為何《詩經》《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首選經典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傳誦中華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論語》中英文音頻書在京發布
    來自法國、墨西哥、剛果、印度尼西亞、克羅埃西亞的外國留學生代表與近百名小學生一起,用中英雙語誦讀《論語》經典名句,用一場別開生面的《論語》中外誦讀會宣告國內首本漢英雙語《論語》音頻書正式面市。活動現場《論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經典,也是國際上傳播最廣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四十四(待續)
    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