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哥述聖】《論語今讀》學而篇第一章

2021-03-01 有竹居主人劉強

1.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④?」

【今注】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這裡指孔子。

學:覺也;效也。時,按時;時常。習,實習;踐行。說(yuè):通「悅」,喜悅。

朋:朋友。這裡指來學之弟子。《禮記》鄭玄註:「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樂:快樂。

慍(yùn):怒;生氣。《論語》中,君子有兩義:一指有位者,一指成德者。這裡指後者。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和道理,並能將其時時實習和踐行,不也很開心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與切磋與講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惱怒生氣,不也是君子應有的修養嗎?」

【今讀】

此乃《論語》開篇第一章,實為全書總綱。孔子之學,無遠弗屆,若得登堂入室,其必由學。孔子之學,既是悅樂之學,關乎生命之總體幸福;又是君子之學,關乎進德修業之內在超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是「學習」一詞的來處。「學」有二義:一為「覺」,良知善性,本心自具,啟發覺悟,非學莫辦,所謂「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也;一為「效」,模仿效法,是一切學問之始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謂「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也。 「習」,正體字作「習」,是一會意字,《說文解字》(下稱《說文》)稱:「習,數飛也。」《禮記·月令》:「季夏之月,……鷹乃學習。」元戴侗《六書故•動物》:「習,鳥肄飛也。……引之則凡數數扇闔者,皆謂之習。」西晉詩人左思《詠史》詩云:「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據此可知,「習」之本義為「飛翔」,引申為對所聞之知與所明之理的躬行實踐,即學以致用、學而不厭、反覆不已、自強不息之意,並非通常所謂對所學知識的機械式「溫習」、「複習」。

如說「學」乃關乎「知」,「習」則關乎「行」。孔子此言,又可理解為:「知而能行之,不亦說乎!」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在此已見端倪。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換言之,行其所知,才是真知,否則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為人之學」罷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名「知行」,後改為「行知」,蓋亦深憂一般學者重於求知而輕於踐行之弊。「學」之不難,「行」之不易,知而能行,知行合一,才是真學問,方得大愉悅,才能好學而不厭,樂此而不疲。

錢穆先生回顧其治學生涯說:「我只是一路抹黑,在抹黑中漸逢光明。所謂光明,只是我心中感到一點喜悅處。因有喜悅,自易邁進。因有邁進,更感喜悅。如此循環不已,我不敢認為自己對學問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學海中,覓得了我自己,回歸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處。」此真可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最佳註腳。可惜今人不解聖意,以為「學」乃純為求知,「習」即反覆「溫習」,抽離了學問本身所蘊含的學在己身、道在行中的實踐意義,故而使學習過程偏重於「記問」、「作業」,使學習目的執著於「考試」、「求職」,求知與行道兩不相關,自然失去學習的快樂。今之學童「苦學」日久,由「厭學」以至於「廢學」,甚至高考前撕書燒書,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陸遊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其斯之謂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二字,古本亦有作「朋友」、「友朋」者,均可通。「朋友」二字可拆開解,如舊注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又《禮記·曲禮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故此「朋」字,可作慕名來學的「朋輩」、「同儕」解,猶今所謂「同窗共學」之學友。何以「有朋自遠方來」而能「樂」之?其「樂」何來?竊以為其樂有三:朋友或師弟子之關係,不同於血緣親族,前者以道義合,後者以親情合;有朋自遠方來,足證「德不孤,必有鄰」、「道不遠人」,此一樂也。古代交通不便,「道阻且長」,必是近者先悅,而後遠者始來,孔子門下三千弟子,通六藝者七十餘,正孟子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二樂也。又,《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道問學,貴在切磋琢磨,疑義與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不如此則不能「博文而約禮」、「下學而上達」,此三樂也。

今按:孔子此言,放在「開學典禮」上致辭最佳,前一句談「樂學」,頗有「勵志」之效;後一句談「樂教」,隱含「自勉」之意。良師循循善誘如此,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前兩句談學習、朋友之道,此句則話鋒一轉,專論君子修道成德之境界。「君子」一詞,本指「君王之子」,即在位有爵之人;孔子則賦予「君子」以道德內涵,使「君子」成為一高於世俗爵位之理想人格。《尚書》所謂「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更是徹底消解了「君子」的政治意味,而成為道德人格之高標懿範。故孔子之學,亦可謂君子之學。是君子則必須修身,欲修身則必先修心。「不慍」,不是勉力為之的「喜怒不形於色」,而是一種心性修養的工夫和境界,與顏回的「不遷怒」差可仿佛,其最高境界也即夫子六十歲達到的「耳順」之境。「不慍」,正是在「君子之道」上反覆「時習之」的必然結果。

「人不知而不慍」,點明人我關係之互相對待,首先要講「恕」道。孔子崇尚「為己之學」,為己之學但求在己,不欲人知,不假外求。他人不知,絲毫不妨礙自己之精進,而自己不知別人,則須捫心自問。故本篇末尾一章孔子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類表述《論語》中反覆出現,無非告誡世人,在處理人我關係時,要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恕道」原則,互為表裡,如出一轍。孔子之所以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關鍵處在此。其次,「人不知而不慍」亦暗示人我關係更要講「中道」。《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慍」者,怒也;「不慍」即「不怒」。怒是人類情慾之極端狀態,「人不知」而「我不慍」,正是情感表達 「發而皆中節」之「中和」狀態,故亦合乎「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這是君子人格修養工夫的難得境界。


本章三句看似了不相關,實則牽一髮動全身。《周易·象傳》云:「君子以朋友講習。」正好可把這三句貫穿起來。蓋君子之道,其必由學,「學而時習」,即「博學」而「篤行」,唯有學在己身,知行合一,方可進德修業,成為君子。君子成德之後,必有影響,含章內映,潛德流光,故能引來朋輩同道,相與切磋,講習不倦。又因人之求學,資質各異,進路不同,淺深有別,故君子面對質疑、誤解、非議甚至毀謗時,要能坦然臨之,淡然處之,煥然釋之。「人不知而不慍」,實即是從消極一面承接和回應「學而時習」之「悅」與「有朋遠來」之「樂」。從「悅」、「樂」到「不慍」,無不關涉人之情感與心性,故孔子之學,不妨可謂之「生命悅樂之學」。有了這份悅樂,人才能心安理得,安身立命,允執厥中,與時偕行。

圖片來自網絡

微信號「youzhujuliuqiang」

感謝您的閱讀

讓我們一起和往昔的聖賢對話

點擊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文前「有竹居主人劉強」可添加關注

(詠歌 編輯)


長按此圖 添加關注

聖賢之光

儒者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

「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

弘一大師答:「佛陀。」

以良善喚醒良善,

以德行啟發德行,

偉大的聖賢們

以心性的無量光芒

照耀著物慾橫流的人間世。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記」001《學而》第一章釋義
    【經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楊伯峻)【憶說】本章作為整部《論語》開篇第一章地位極其重要,所以自古以來各注家都在努力測度本章的微言大義。綜合各家之說我猜想本章的大意可能是:孔聖自述少時法天法地法前賢,勤學不輟,道業日進,喜不自勝;中年道業有成,聲名日隆,遠近朋從,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晚年道業愈深,蒸蒸日上,至鬼神莫測之聖境,本非凡夫所能測度,故不知而不慍。本章和《為政》第四章互為表裡,本章是《為政》第四章的略述,《為政》第四章是本章的細說。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凡十六章。《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一起學《論語》7.25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5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義門讀書記》曰:小學先行而後文,弟子章是也;大學先文而後行,此章是也。(此句話須仔細體味。)王應麟曰:四教以文為先,自博而約;四科以文為後,自本而末。
  • 閒話《論語》述而篇(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所以從這章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在教育方法上還是有門檻的,對於不適合繼續深入教育的學生,孔子也不願意過度浪費精力。不過這並非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平等,而是教育方法上的差異,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述而篇:閒話《論語》述而篇(一):信而好古閒話《論語》「述而篇」(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閒話《論語》「述而篇」(三):夫子的憂慮閒話《論語》述而篇(四)子之燕居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十):《論語十二章》
    ,下期將繼續為大家更新選擇性必修10篇~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希望能繼續和您,每天學一點,進步一點~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 《論語》中「小子何述」之「述」是什麼意思?
    《論語》在國學經典中算是一部比較容易讀懂的書,但是有些句子我們讀起來還是感到很費解,如「史闕文」「馬借人」之類,許多注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有些句子我們都以為讀懂了,但是細究起來,也常常言人人殊,比如「切問近思」,或以為「切問」為「懇切地發問」,「近思」為「認真思考」,或以為「『切問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論語12.1章中,顏淵問仁之目,孔子回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本鄉黨篇,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按禮的標準,對此視、聽、言、動加以具體化。顏淵聽了以後回答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這一表態中所說的「請事斯語」的具體內容,即如何把「斯語」見之於己身之行事之中,在本鄉黨篇中得以落實。
  • 【每日學一句論語】述而7.26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每日學一句論語】述而7.26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原文】7.26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 周作人:讀《論語》小記
    近來拿出《論語》來讀,這或者由於聽見南方讀經之喊聲甚高的緣故,或者不是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那時,我開始在教學導入環節講《論語》,每節語文課用三分鐘左右講一則,堅持了一年半的時間,效果很好。有一些與經典有緣的學生,多年後仍感慨受益匪淺。      2012年給一屆複習班的學生講《論語》60則,自己精心挑選,印刷成小冊子,並引導學生寫學習心得。自己還開通了新浪微博,每一則的心得都精心寫在140字以內,一直堅持到2013年的5月份。
  • 小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主持人:立紅述課教師:章珊珊點評專家:朱暢思 章珊珊,北京海澱實驗中學。「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論語·學而第一》」講座的後部分內容,今天給大家補述一下。在述課之前,我先給大家發一段視頻,我兒子在六歲半的時候,在小區的一個公益《論語》班裡教大家吟誦,讀《論語》的場景。為什麼要發這一段視頻呢?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中論孝的章節很多,每個章節所講的都是孝的一個方面,都是一個點。此章也不例外,所以不宜在此過分擴展地去論孝。把《論語》學完之後,才可以回過頭來,通盤體會「孝」。父在之時,自己作為兒子,不當家,不能自己說了算,所以不能任意而為。也就是說,這時候自己的行為是受到父親約束的。正因為受到約束,所以不能看他的行為如何,要看他的「志」。
  • 《論語》啟思:中華文化神聖論
    >在《論語》一經中,主要出體現在相對集中浮現出來兩組各五篇中的六章(總計為八篇中的十二章)文中。「神」字所在,計有五篇(另有一篇章為直接相關內容值得特別重視,本文特別同列於後)章句,分別為:八佾篇第三、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和先進篇第十一。出現「聖」字之章句,除了同有在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兩篇之外,還有子罕篇第九、季氏篇第十六和子張篇第十九。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劉毓慶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一章談的是君子的學行問題。 有五點意思:第一,態度應該嚴肅莊重,否則就樹立不起權威,不能讓人服從。第二,要不斷學習,只要學習,就會明白事理,不會固執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