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2021-02-08 河北省名師張利娜工作室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沒有積累多少經典文化,感覺經歷的人生都很膚淺盲目。那時,我開始在教學導入環節講《論語》,每節語文課用三分鐘左右講一則,堅持了一年半的時間,效果很好。有一些與經典有緣的學生,多年後仍感慨受益匪淺。

      2012年給一屆複習班的學生講《論語》60則,自己精心挑選,印刷成小冊子,並引導學生寫學習心得。自己還開通了新浪微博,每一則的心得都精心寫在140字以內,一直堅持到2013年的5月份。之後的幾屆複習班都堅持學《論語》60則,並要求寫寫心得,背誦默寫。

        2017年11月份,機緣巧合,我為河北省名師張利娜工作室創建並管理微信公眾號,最初的二十多天,為了堅持每天在公眾號推送文章,我又把自己曾經寫的《論語心得》拿了出來,一邊修改推送,一邊繼續堅持寫作。

      從南懷瑾先生那裡,我學到《論語》的每一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廿十篇又都緊密關聯。比如:學而篇寫求學之道,以好學為引領;為政篇寫治國之道,以德治為根本;八佾篇寫禮樂教化,以和為貴;裡仁篇寫個人的思想修為,以仁為美;公冶長和雍也兩篇寫孔門賢弟子和各國賢大夫行仁的事例等等。

      孔子曾經強調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這樣理解:孔子長達幾十年的教學生涯,進行的就是對夏商周古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工作。他因「好」而「信」,因「信」而「述」,因「述」而「不作」,最終又不得不作!他「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傳授古代禮儀制度和文學歷史知識,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的態度。

      直到晚年孔子才不得不著書立說,為什麼改變了「述而不作」的從教態度呢?他寫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春秋》,就是要以歷史記載的客觀真實來警示天下的亂臣賊子,他們僭越禮制,弒君弒父的惡行會遺臭萬年;同時也讚美了那些忠貞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後世的士大夫樹立了擔當天下或仁愛修身的榜樣。孔子的《春秋》,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2000多年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公認的、正統的倫理道德標準。人生在世,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偉大事業,追求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事業,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積極入世的精神,都是對儒學的發揚光大。



(圖片來自攝圖網)


眾志成城,共渡難關!


相關焦點

  • 【學記】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略談學習《論語·學而》篇的感受
    前言:本版塊是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學員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感受,茲摘錄部分優秀文章與大家共同感受為人之道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文/王行健寫了三天的文章回過頭來看有了新的發現。一切創作都來源於「靈感」,而一切「靈感」都是過往積澱接受感官刺激後的反應。從我記事開始,老爸的床頭就沒斷過書。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 讀《學庸論語》一百體會分享
    基於朋友對我的完全信任,於是淺談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過程,拿出自己的建議供他們參考,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關於開辦讀書會朋友提出的問題,我當即回復他:「 如果您對讀經感興趣可以先看一下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網上搜一下就行。」並立即捐贈給讀書會十本《學庸論語》。朋友非常歡喜。
  •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讀完《於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於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於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 《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本文共1600字,閱讀約需3分鐘| 美學家朱光潛:「無論從思想或是從藝術的觀點看,《論語》都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 思想家章太炎:「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
  • 《論語.泰伯篇》(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共進行了23次線上討論。《論語》總計二十篇。本次捧讀活動按照每周一篇進度安排,中間春節期間休學一個月,實際學習共計21周。以「修己安人,達致幸福」為學習目標,通過原汁原味,從頭至尾、老老實實讀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捧讀《論語》,分享心得,自助助人,達致幸福。日新路從2019年12月份開始,每周選發來自清源學院學員的心得體會。
  • 李燕老師的作文課,真有料
    讓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練。 學生們在課堂上注重做筆記,就是李燕重視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總結、積累習慣的最直接體現之一。翻開李燕所教學生的語文課文,每一頁上都寫下了滿滿的筆記。 「從低年級開始,我就重視學生的筆記,記錄、積累、背誦,能說出的語言和句子就會越來越豐富。」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國學】王行健: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一)
    《論語》解讀的文章,談及《裡仁》篇裡的一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一說《論語》成書的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等弟子;或說為曾參與有若所輯由其再傳弟子最後完成的(因為曾參和有若都被稱作「子」,我贊同這種說法),大概是春秋末期。是「上古」漢語時期。為啥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那時候在人們的成文習慣中用「字」的觀念佔主導地位。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與大家共同回顧,提升。《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論語 · 學而篇(一)
    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進步,使人快樂,使人睿智,使人過上幸福的日子...關於學習的意義,誰都能說上一籮筐,也就不必再贅述了。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
  • 我讀《論語》
    一次,女兒不小心把它的封皮兒撕下來了,我拿到學校仔細地粘好,放在辦公室外窗臺上晾曬,竟被學生順手牽走了,我下了尋物啟事也不見蹤影,至今想來,不禁悵然,雖然它並非名注!       以後碰到的卻大都是名註: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中華書局版,武中奇題封,兩冊,九五年在淄博新華書店買下,至今未讀。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於這一章的解釋,從「事父母……吾必謂之學矣。」一段各家差異不大。但「賢賢易色」一句,分歧就大了。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
  • 高世博|李燕巧:讀《論語》學而篇有感
    今日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中的「習」字,引發了我對學習方法的思考。「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一個人只有心安靜下來,才能學到知識、探尋真理。課堂知識眾多,有語數英,有音體美,樣樣都要學一學,樣樣都要會一些,如何讓當天課堂知識成為頭腦中的知識呢?方法很簡單,就是複習,但複習要懷著怎樣的心境呢?因為複習的都是舊知,難免會有煩躁心。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教學心得】當小學語文邂逅微課會怎樣?
    一、全面梳理課文內容,為學生建立整體感知「微課程」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微課程的運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能將課堂的時間留給學生分享交流、思考啟迪,為打創高效的課堂奠基,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職是之故,像《論語》這樣的典籍,不參讀註解,是不可想像的。歷史上為《論語》作注的書可謂汗牛充棟,異說紛繁,到底該如何別擇去取呢?錢穆是很講究讀書方法的。他的《學籥》收有《朱子讀書法》和《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兩文,旨在金針度人,示後學以軌轍。錢穆早年撰《論語要略》,序說就專列一小節談「論語之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