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沒有積累多少經典文化,感覺經歷的人生都很膚淺盲目。那時,我開始在教學導入環節講《論語》,每節語文課用三分鐘左右講一則,堅持了一年半的時間,效果很好。有一些與經典有緣的學生,多年後仍感慨受益匪淺。
2012年給一屆複習班的學生講《論語》60則,自己精心挑選,印刷成小冊子,並引導學生寫學習心得。自己還開通了新浪微博,每一則的心得都精心寫在140字以內,一直堅持到2013年的5月份。之後的幾屆複習班都堅持學《論語》60則,並要求寫寫心得,背誦默寫。
2017年11月份,機緣巧合,我為河北省名師張利娜工作室創建並管理微信公眾號,最初的二十多天,為了堅持每天在公眾號推送文章,我又把自己曾經寫的《論語心得》拿了出來,一邊修改推送,一邊繼續堅持寫作。
從南懷瑾先生那裡,我學到《論語》的每一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廿十篇又都緊密關聯。比如:學而篇寫求學之道,以好學為引領;為政篇寫治國之道,以德治為根本;八佾篇寫禮樂教化,以和為貴;裡仁篇寫個人的思想修為,以仁為美;公冶長和雍也兩篇寫孔門賢弟子和各國賢大夫行仁的事例等等。
孔子曾經強調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這樣理解:孔子長達幾十年的教學生涯,進行的就是對夏商周古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工作。他因「好」而「信」,因「信」而「述」,因「述」而「不作」,最終又不得不作!他「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傳授古代禮儀制度和文學歷史知識,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的態度。
直到晚年孔子才不得不著書立說,為什麼改變了「述而不作」的從教態度呢?他寫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春秋》,就是要以歷史記載的客觀真實來警示天下的亂臣賊子,他們僭越禮制,弒君弒父的惡行會遺臭萬年;同時也讚美了那些忠貞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後世的士大夫樹立了擔當天下或仁愛修身的榜樣。孔子的《春秋》,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2000多年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公認的、正統的倫理道德標準。人生在世,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偉大事業,追求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事業,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積極入世的精神,都是對儒學的發揚光大。
(圖片來自攝圖網)
眾志成城,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