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略談學習《論語·學而》篇的感受

2021-03-01 三和書院

前言:本版塊是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學員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感受,茲摘錄部分優秀文章與大家共同感受為人之道、為學之方。

誦讀《學而》篇已經有一百多遍,越讀越覺得是字字珠璣,句句如寶,現在要寫一句最打動自己的話,反而不知寫哪句更好,寫這句吧,似乎有點對不起那句,因為《學而》篇裡面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在不同的階段打動過我自己,讓我在生活中不斷受益。比如「人不知而不慍」「夫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貧而樂,富而好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

甚至那句,我一直認為無關緊要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從字面意思,我以前一直以為若是一個人自己不莊重的話,就沒有了威力,學習了就不固執了。(害羞)理解完全錯誤。

每次讀這句話時,就出現在自己眼前一副畫面:一位老師要進教室前,把自己的臉一拉,不讓自己現出笑容來,以便樹立出在孩子們面前的威力。認為這句話是在描述一個狀態,一種表現出來的狀態,把自己的威力顯現出來。直到前幾天聽課,聽到對「穩重」的解釋,突然如一股清流,醍醐灌頂,明白了「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深切含義。   

原來是這樣!這裡的「重」,並不是我們臉一拉,就能做出來的「重」——君子行不言之教,靠的就是自己這個「重」,就是自身的那份威力。就如《大學》中所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這個重不是我們自己故意的一種姿態,若是一個人德行足夠的話,他只要往那裡一站,那份量就在那裡,不用拉臉,也不用擺姿態,那份「穩重」是自裡而外透出來的,是自己的平時德行的積累,是靠自己「學而時習之」;靠「言而有信」;靠自己「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等一點一點累積起來。那份往那一站的威力,是我們多麼羨慕的一種狀態。

之所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就是因為地球「重」於月亮,地球之所以圍繞太陽轉,也是因為太陽「重」於地球,太陽系之所以繞著銀河系轉,更是因為銀河系「重」於太陽系,所以我現在過著微塵般的生活,不是別的,正是我們自己的德行不夠,不要說我要在眾人面前要有「威」,就連我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威力都不夠,這並不是因為自己是個慈母,所以不威,而是自己的德行不夠,不夠「重」,所以沒有足夠的威嚴。學習了這句,我深深的感到慚愧,我還需要好好努力培育自己的德土,把自己的人給做好。

「學則不固」,並不是我理解的,學習了,就不固執了。我真的很慚愧,讀了這麼久,要寫感想了,再次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是「學則不固」的真實含義是,君子不重的話,不僅不威,學的東西也就不穩固了,就像海市蜃樓;就像言而無信一樣;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

來到三和書院已經四個月了,很是榮幸自己進入這個大集體,在我們這個大集體中,不僅僅有德行厚重的劉老師的帶領,他誨而不倦,不厭其煩的一直殷勤地培育著我們,用自己的甘露滋潤著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次的苦口婆心啟迪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能夠「信心」(信自己的心),讓我們做到「言而有信」,讓我們做一個「真人」,然後再談術。帶領我們做「導引」,送健康給我們,身心不二,健康的身才會有健康的心。讓我們寫毛筆字,安撫我們浮躁的心,讓我們「穩重」下來,為我們成為「君子」打基礎。

自從上次課堂舉手以後,聽了老師的發言,「若是對自己的承諾做不到,那就是言而無信,人言為信,若是誰做不到,那就不是人的言了」,我突然感到,承諾的責任。在心中暗暗下決心,既然決定,既然舉手,那就要做到,要按質按量的做到,回家天天寫毛筆字。同時也決心從此時此刻起,對自己的「言」就要嚴加管教,一定要想好,掂量好,覺得自己確確實實能做到了,再做答應,「好」「能」不再敢輕易出口。現在我既然已經答應了,就無論如何,必須做到。

寫了一周的毛筆字,突然發現自己愛上了寫字。因為劉老師的方法,不拘束,不束縛,怎麼順暢怎麼寫,寫著寫著發現自己會默寫《學而》篇了,不僅僅寫的時候腦海裡是學而篇,甚至睡覺時,平時,學而篇就一直飄逸在自己的腦海裡。心裡暗喜,若是這樣,我寫什麼,腦海裡就飄逸什麼,那我以後《心經》《黃帝內經》《傷寒論》《論語》等等不就都會漸漸默寫了嗎?不由得我笑了起來。

另外三和書院,還有那麼多比自己優秀的同學陪伴,在這裡我看到了那麼多閃閃發亮的朋友,真是應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後面那句話,「無友不如己者」(沒有一個朋友不如我自己的),也就是說,大家都是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特別是聽了周愛娥姐的那堂微課分享,他們浙江組裡的同學個個那麼精進,我還需要好好向他們學習!

所以綜上所述,學而篇裡最近最打動我的一句話,就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無友不如己者」。也是我在三和書院裡最近的感受。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但是你最起碼不能夠被蠅頭小利誘惑吧,有特別多的人幹了很多很糟糕的事,就是因為蠅頭小利一點點的東西就動搖就喪失根本,喪失原則,出賣原則,這時候你就做不到,君子不重則不威,所以這句話是孔子親身示範出來的話,我們自己回頭默誦一下君子不重則不威,威就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感覺,可親而不可犯的感覺,學則不固,那為什麼你不重則不威,你的學問就不能夠堅固呢?
  • 《論語正義》中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解析之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可作出兩種解釋:一是為人不夠莊重,既無威嚴,也不能對其所學有義理上的更深更牢的認識;另一解釋為君子如果不莊重自然不夠威嚴,只有學習才能突破這種無知的鄙薄。《論語正義》中解釋這裡被稱為君子的是已出仕或未仕的,可以為天子諸侯及卿大夫解惑授業的人。不重者是指不夠尊貴的人,楊雄《法言修身篇》講什麼才是重而威的人呢?
  • 《論語》「君子」之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論語》開篇《學而》「三乎」之後,孔老夫子兩個大弟子提出了四大命題。有子直接講君子要以孝悌為本,曾子的忠信更應是君子之本。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自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學而篇》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穩重。▲威:敬服、尊敬。不是容貌威嚴。▲學則不固:「固」是固陋,指見識淺薄,見聞不廣。學習則不會固陋。
  • 國學賞析:人生貴在堅守「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重與輕相待而言,有重必有輕,重是輕之反。自重者,重視自己的修為,珍愛自己的人格,謹慎自己的行為。自重,乃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修行觀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論點,本自《論語·學而》。從求諸己的價值根本上言,「重」雖是珍重、貴重,然必是自愛的自重。「威」雖是威嚴,然必是自威、自嚴。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莊重深入,那麼他就沒有威嚴,所學的文化也不鞏固。 君子:此處泛指有才德的人。 不固:指學到的知識不夠穩固。 所學不夠穩固,則不如不學。以忠信為主。不要將仁不及己的人引以為友。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法言修身篇:或問「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修身篇四重各有所指,單單把「君子不重則不威」與「貌重則有威」相聯繫,君子不重當成是貌不重,當成臉面上的威儀,我認為對「重」的理解過於取貌了。非獨貌有威。
  • 論語筆記9: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老師說:「君子不厚重不莊重就沒有威信,學習也不會紮實牢固。君子不重則不威「重」,敦厚持重,厚重的反面是淺薄「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厚重,就不會有威信,心浮氣躁的人讓人有些不敢信服。 厚重是內在的修養,不是外在的,是發自內心的。人們常說你看那個人裝X,就是說他擺架子,隨時端起個臉,不莊重而裝重。「學則不固」,學東西也學不牢固,說的是不厚重不莊重的人,學東西也學得不紮實。厚重,才能容納,學的紮實,慢慢效法,學得到用得上。
  •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就比較複雜。    1、是個省略句。「學則不固」省略了「君子不重」,全句應該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學則不固」。所以兩個副詞「則」連接的內容並不一一對應,「學則不固」的「則」應該在句子前面:「則學不固」。    2、是個假設複句,我們把關聯詞補充上來,則是:「(如果)君子不重」,則不威;(如果君子不重),則學不固」。
  • 再次體會孔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防止「內在...
    「看」到了什麼都不重要,也不要好奇,守住自己的意識(誠意)比什麼都重要。大家在「意識內收」以後,要重點體會一下孔子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這個「重」是「守、尊貴、無漏、不被誘惑」的狀態,而不是充滿好奇的東看看、西看看。這種「守、尊貴、無漏、不被誘惑」狀態,大家在「意識內收」以後,一定要細細、深入的去體會。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白話: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頑固保守;主張忠誠守信,交朋友沒有不像自己的;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解讀:對於君子的標準,似乎也沒有什麼確切的界定,而孔子這段話基本上勾勒出了一個所謂君子的大致輪廓,我們逐句的來加以分析 。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 "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南懷瑾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在來講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
  • 《論語》求知 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注釋】(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2)重:莊重、自持。(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7)過:過錯、過失。
  • 經典共學:《論語學而第一》(8)
    、啟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說《論語》者多異解,學者當自知審擇,從異解中善求勝義,則見識自可日進。過則勿憚改:憚,畏難義。過則當勇改,不可畏難苟安。◆ 李炳南《論語講要》:「君子不重則不威。」重者,莊重。威,是威儀。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學則不固。」
  • 聖人教你如何做君王:「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語》學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一般認為,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