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版塊是三和書院醫道傳承項目學員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感受,茲摘錄部分優秀文章與大家共同感受為人之道、為學之方。
誦讀《學而》篇已經有一百多遍,越讀越覺得是字字珠璣,句句如寶,現在要寫一句最打動自己的話,反而不知寫哪句更好,寫這句吧,似乎有點對不起那句,因為《學而》篇裡面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在不同的階段打動過我自己,讓我在生活中不斷受益。比如「人不知而不慍」「夫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貧而樂,富而好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
甚至那句,我一直認為無關緊要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從字面意思,我以前一直以為若是一個人自己不莊重的話,就沒有了威力,學習了就不固執了。(害羞)理解完全錯誤。
每次讀這句話時,就出現在自己眼前一副畫面:一位老師要進教室前,把自己的臉一拉,不讓自己現出笑容來,以便樹立出在孩子們面前的威力。認為這句話是在描述一個狀態,一種表現出來的狀態,把自己的威力顯現出來。直到前幾天聽課,聽到對「穩重」的解釋,突然如一股清流,醍醐灌頂,明白了「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深切含義。
原來是這樣!這裡的「重」,並不是我們臉一拉,就能做出來的「重」——君子行不言之教,靠的就是自己這個「重」,就是自身的那份威力。就如《大學》中所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這個重不是我們自己故意的一種姿態,若是一個人德行足夠的話,他只要往那裡一站,那份量就在那裡,不用拉臉,也不用擺姿態,那份「穩重」是自裡而外透出來的,是自己的平時德行的積累,是靠自己「學而時習之」;靠「言而有信」;靠自己「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等一點一點累積起來。那份往那一站的威力,是我們多麼羨慕的一種狀態。
之所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就是因為地球「重」於月亮,地球之所以圍繞太陽轉,也是因為太陽「重」於地球,太陽系之所以繞著銀河系轉,更是因為銀河系「重」於太陽系,所以我現在過著微塵般的生活,不是別的,正是我們自己的德行不夠,不要說我要在眾人面前要有「威」,就連我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威力都不夠,這並不是因為自己是個慈母,所以不威,而是自己的德行不夠,不夠「重」,所以沒有足夠的威嚴。學習了這句,我深深的感到慚愧,我還需要好好努力培育自己的德土,把自己的人給做好。
「學則不固」,並不是我理解的,學習了,就不固執了。我真的很慚愧,讀了這麼久,要寫感想了,再次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是「學則不固」的真實含義是,君子不重的話,不僅不威,學的東西也就不穩固了,就像海市蜃樓;就像言而無信一樣;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
來到三和書院已經四個月了,很是榮幸自己進入這個大集體,在我們這個大集體中,不僅僅有德行厚重的劉老師的帶領,他誨而不倦,不厭其煩的一直殷勤地培育著我們,用自己的甘露滋潤著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次的苦口婆心啟迪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能夠「信心」(信自己的心),讓我們做到「言而有信」,讓我們做一個「真人」,然後再談術。帶領我們做「導引」,送健康給我們,身心不二,健康的身才會有健康的心。讓我們寫毛筆字,安撫我們浮躁的心,讓我們「穩重」下來,為我們成為「君子」打基礎。
自從上次課堂舉手以後,聽了老師的發言,「若是對自己的承諾做不到,那就是言而無信,人言為信,若是誰做不到,那就不是人的言了」,我突然感到,承諾的責任。在心中暗暗下決心,既然決定,既然舉手,那就要做到,要按質按量的做到,回家天天寫毛筆字。同時也決心從此時此刻起,對自己的「言」就要嚴加管教,一定要想好,掂量好,覺得自己確確實實能做到了,再做答應,「好」「能」不再敢輕易出口。現在我既然已經答應了,就無論如何,必須做到。
寫了一周的毛筆字,突然發現自己愛上了寫字。因為劉老師的方法,不拘束,不束縛,怎麼順暢怎麼寫,寫著寫著發現自己會默寫《學而》篇了,不僅僅寫的時候腦海裡是學而篇,甚至睡覺時,平時,學而篇就一直飄逸在自己的腦海裡。心裡暗喜,若是這樣,我寫什麼,腦海裡就飄逸什麼,那我以後《心經》《黃帝內經》《傷寒論》《論語》等等不就都會漸漸默寫了嗎?不由得我笑了起來。
另外三和書院,還有那麼多比自己優秀的同學陪伴,在這裡我看到了那麼多閃閃發亮的朋友,真是應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後面那句話,「無友不如己者」(沒有一個朋友不如我自己的),也就是說,大家都是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特別是聽了周愛娥姐的那堂微課分享,他們浙江組裡的同學個個那麼精進,我還需要好好向他們學習!
所以綜上所述,學而篇裡最近最打動我的一句話,就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無友不如己者」。也是我在三和書院裡最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