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莊重深入,那麼他就沒有威嚴,所學的文化也不鞏固。 君子:此處泛指有才德的人。 不固:指學到的知識不夠穩固。 所學不夠穩固,則不如不學。以忠信為主。不要將仁不及己的人引以為友。
【見解】
德才兼備,方為君子:有德無才,至少為君子之次; 有才無德,至多為君子之末。對於德才兼備的君子來說,按照孔子德第一,藝第二的理念,如果不將「德」的莊重、厚實體現出來,那就不能體現德的威嚴,自己也不能成為道德楷模、學術權威。 他的學習成果若不穩固,也會危害他所學的道德標準,並為人所輕視和懷疑。德既不存,藝則無依。所以君子之學不可浮躁於內,不可浮滑於外。
道德的主心骨就是「忠信」 。作為道德楷模、才藝能手的君子,不可能沒有主心骨。一句話,就是他的德才要明確是為什麼人服務的。忠, 就是為他人所信;信,就是忠於他人。 「他人」包括君王、士大夫、朋友、同學一切人等,這與「仁者愛人」的觀念是一致的。
曾子日:「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朱熹《集注》說: 「友所以輔仁,不加仁為糞土 視名為父母,視利為性命的人,則難免不受其影呵,久而久之,或子失自我, 或苟與人同, 則初衷不再,迷途難返。當然,孔子說此詁,是從「仁,的高度予以概括的,並非反對正常交友,只要不是道德淪喪,麻木不仁的人,告可成為朋友, 而且要善於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作者:天步子
校稿:遊金地——何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