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2020-12-13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莊重深入,那麼他就沒有威嚴,所學的文化也不鞏固。 君子:此處泛指有才德的人。 不固:指學到的知識不夠穩固。 所學不夠穩固,則不如不學。以忠信為主。不要將仁不及己的人引以為友。

【見解】

德才兼備,方為君子:有德無才,至少為君子之次; 有才無德,至多為君子之末。對於德才兼備的君子來說,按照孔子德第一,藝第二的理念,如果不將「德」的莊重、厚實體現出來,那就不能體現德的威嚴,自己也不能成為道德楷模、學術權威。 他的學習成果若不穩固,也會危害他所學的道德標準,並為人所輕視和懷疑。德既不存,藝則無依。所以君子之學不可浮躁於內,不可浮滑於外。

道德的主心骨就是「忠信」 。作為道德楷模、才藝能手的君子,不可能沒有主心骨。一句話,就是他的德才要明確是為什麼人服務的。忠, 就是為他人所信;信,就是忠於他人。 「他人」包括君王、士大夫、朋友、同學一切人等,這與「仁者愛人」的觀念是一致的。

曾子日:「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朱熹《集注》說: 「友所以輔仁,不加仁為糞土 視名為父母,視利為性命的人,則難免不受其影呵,久而久之,或子失自我, 或苟與人同, 則初衷不再,迷途難返。當然,孔子說此詁,是從「仁,的高度予以概括的,並非反對正常交友,只要不是道德淪喪,麻木不仁的人,告可成為朋友, 而且要善於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作者:天步子

校稿:遊金地——何良慶

相關焦點

  • 國學賞析:人生貴在堅守「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重與輕相待而言,有重必有輕,重是輕之反。自重者,重視自己的修為,珍愛自己的人格,謹慎自己的行為。自重,乃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修行觀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論點,本自《論語·學而》。從求諸己的價值根本上言,「重」雖是珍重、貴重,然必是自愛的自重。「威」雖是威嚴,然必是自威、自嚴。
  • 論語: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對不重則不威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把重當成假正經,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那肯定搞錯了,重是安穩踏實,這個安穩踏實的背後啊,應該是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有原則有立場,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到三四十歲,變得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君子,你開始成為一個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公司裡邊很重要的一個人,這時候你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你不能像牆頭草一樣,就是想到這邊我就到這邊想到那邊我就到那邊這麼說
  • 【學記】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略談學習《論語·學而》篇的感受
    比如「人不知而不慍」「夫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貧而樂,富而好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甚至那句,我一直認為無關緊要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從字面意思,我以前一直以為若是一個人自己不莊重的話,就沒有了威力,學習了就不固執了。(害羞)理解完全錯誤。
  • 《論語》「君子」之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今天我們講《論語》中第三個君子。《學而》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裡就明確提出君子要以忠信為主,忠信為本。這一章提出五點,第一就是君子的涵養風度氣質;第二就是君子以學啟智,避免固陋寡聞;第三是君子謹慎交友,明察他人;第四是君子的勇於糾錯,不慕虛榮;「主忠信」放在中間位置,最為重要。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 《論語正義》中對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解析之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可作出兩種解釋:一是為人不夠莊重,既無威嚴,也不能對其所學有義理上的更深更牢的認識;另一解釋為君子如果不莊重自然不夠威嚴,只有學習才能突破這種無知的鄙薄。《論語正義》中解釋這裡被稱為君子的是已出仕或未仕的,可以為天子諸侯及卿大夫解惑授業的人。不重者是指不夠尊貴的人,楊雄《法言修身篇》講什麼才是重而威的人呢?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曰:「取四重,去四輕。」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修身篇四重各有所指,單單把「君子不重則不威」與「貌重則有威」相聯繫,君子不重當成是貌不重,當成臉面上的威儀,我認為對「重」的理解過於取貌了。非獨貌有威。四重者皆有威,言重威於耳入於心,行重威於眼,好重威於觀,皆威入人心,何為不威哉?
  • 《論語》求知 君子不重則不威
    我是國學新講堂,歡迎大家關注交流!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注釋】(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2)重:莊重、自持。(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關於「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我曾見過三種斷句方式。斷句的不明確也是造成之前所說的文言文多歧義、表達不準確的一個原因吧。另外,「無友不如己者」的翻譯也不一致。有人譯作「不要與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人譯作「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按照第一種翻譯的話,意思相對更通順一些。為什麼要遠離那些不忠信的人?若往好的方面猜測,或許君子這個耿直又脆弱的群體容易被不忠信的人傷害,又或許是要避免近墨者黑。
  •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自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
  • 《論語·學而篇》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穩重。▲威:敬服、尊敬。不是容貌威嚴。▲學則不固:「固」是固陋,指見識淺薄,見聞不廣。學習則不會固陋。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白話: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頑固保守;主張忠誠守信,交朋友沒有不像自己的;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解讀:對於君子的標準,似乎也沒有什麼確切的界定,而孔子這段話基本上勾勒出了一個所謂君子的大致輪廓,我們逐句的來加以分析 。
  •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注釋】▲重:一、敦厚莊重,態度溫和,性情憨厚,忠厚。二、自重,自尊,自信心。三、莊重。▲威:一、敬服。二、威嚴。▲學則不固:前提是「不重則不威」,要有良好的品行是學的根本。
  • 論語筆記9: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老師說:「君子不厚重不莊重就沒有威信,學習也不會紮實牢固。君子不重則不威「重」,敦厚持重,厚重的反面是淺薄「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厚重,就不會有威信,心浮氣躁的人讓人有些不敢信服。 厚重是內在的修養,不是外在的,是發自內心的。人們常說你看那個人裝X,就是說他擺架子,隨時端起個臉,不莊重而裝重。「學則不固」,學東西也學不牢固,說的是不厚重不莊重的人,學東西也學得不紮實。厚重,才能容納,學的紮實,慢慢效法,學得到用得上。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 "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再次體會孔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防止「內在...
    「看」到了什麼都不重要,也不要好奇,守住自己的意識(誠意)比什麼都重要。大家在「意識內收」以後,要重點體會一下孔子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這個「重」是「守、尊貴、無漏、不被誘惑」的狀態,而不是充滿好奇的東看看、西看看。這種「守、尊貴、無漏、不被誘惑」狀態,大家在「意識內收」以後,一定要細細、深入的去體會。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要莊重而且要有威儀,不莊重則沒有威儀。不莊重的人,則在禮上不通達,這樣的人去求學也不會通達,所求學問會被堵塞住。禮通達的人,知道進退,有分寸,知道時機,場合,不會手足無措,懂得抉擇而行。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說所交的朋友和自己所求的道德學問不一樣,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這樣的朋友不宜結交為友,既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交朋友要擇中,要善求與自己能力的人,以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努力交上等的人,使自己向他學,提高自己的能力,增上的能力,對修身來說,能夠趨吉避兇。
  • 君子不重則不威,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
    「君子不重則不威」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偏差的很多這兩句出自《論語》第一篇「學而」,第八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先來看「君子不重則不威」這一句,這句重點在於理解好「重」這個字。「重」,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莊重、端莊,這也是常規的理解。但是它的第二層意思很少被解讀,「重」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指:擁有足夠的份量。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等級和尊卑十分明顯,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顯示不出一個人的威信或者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