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篇》)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學習也不會牢固。行事必須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所謂「重」,即莊重、自持之意;「主忠信」,即以忠信為主;所謂「無」,通「毋」,即不要;「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之人。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具有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品德,這對國人提升個人修養具有重要幫助。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做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自信。一個人如果不自信,就連平時所學到的知識都幫助不了自己。在晚清名臣中,曾國藩既無顯赫的家世,也非天縱英才,但他以鍥而不捨的精神鞭策自己,以持之以恆的處世方法鍛鍊自己,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大清王朝的中興之臣,對後世很多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七八歲時,曾國藩和年僅四歲的妹妹曾國蕙一起,跟隨父親曾竹亭出門訪友。曾竹亭一生向學,但只中了個秀才,便把厚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因此很注重隨時隨地向子女傳授知識。他見路邊有狗尾草,就想考考剛剛教的對對子,便信口說出了一句上聯:「狗尾草。」
沒等曾國藩反應過來,妹妹曾國蕙已經脫口而出:「鳳冠花。」
三人走上了一座石拱橋,曾竹亭心中一動,又出了句上聯:「觀鳳橋。」這下不僅把曾國藩難住了,連聰明伶俐的曾國蕙也無以言對。
轉眼到了朋友家裡,對對子的事也就不了了之。過了幾天,曾國藩突然跑到父親跟前說:「我想起來了。」
父親詫異地問:「你想起什麼了?」曾國藩說:「前幾天父親出的對子,我和妹妹都沒有對上。這幾天我一直在看書,想要找出答案,今天終於想起來了。我用『聽月樓』來對父親的『觀鳳橋』如何?」
父親聽了,不僅喜笑顏開:「不成想我兒能有如此恆心,這個對子對的妙啊!」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自知自己愚笨,但他很自信,常常鼓勵自己要努力刻苦鑽研學問,用一顆恆心、信心來追趕別人的腳步。由學問之道推而廣之,一個人若想成事並得圓滿,關鍵在於是否能秉持「鍥而不捨」的勁頭,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敬重。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孔子指出,一個君子處事必須以忠誠和信守這兩種道德為主。同時,他還提出了君子交友的原則,要結交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朋友,取長補短,端正自己的行為,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一次,子張問孔子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告訴他:「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荒蠻之地,也能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老師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寬帶子上,作為自己座右銘。
據左丘明《國語》記載,魯國有個柳季,是最誠實而講信用的人。當時,魯國有個寶貝,叫作岑鼎,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雄壯,鼎身由能工巧匠鑄上了精緻美麗的花紋,讓人看了有種震懾心魄的感覺。魯國國君非常珍愛這岑鼎,將它看作鎮國之寶。
魯國的鄰國齊國國力強盛,為了爭奪霸權,齊國向魯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魯國勉強抵擋了一陣就全線潰敗了。魯國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齊國求和,齊國答應議和,但有個條件,要求魯國獻上岑鼎以表誠意。
魯國國君悄悄地換了另外一個鼎,假說是岑鼎,獻給了齊國國君,並請求齊君訂立合約。
齊國國君看著這隻鼎,雖然也算得上巧奪天工,但似乎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就懷疑岑鼎的真偽來。於是,他聽從了一個聰明而又熟悉魯國情況的大臣的建議,要求魯國派柳季到齊國:「如果柳季說這是真岑鼎,那麼我就可以放心地接受它了。」
魯國國君無奈,只得去請求柳季。柳季說:「您把岑鼎當作是國家的重器,而我則把信用看成立身處世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壞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國家,這是臣下難以辦到的事。」
魯國國君聽了柳季這番義正辭嚴的話,知道再說下去也沒有用,就將真岑鼎委託柳季獻給齊國,籤訂了停戰協定。
柳季可以說是善說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國,而且能保全了魯君的國家。可見誠信是無價的,任何寶貝都不能與之相比。無論出於何種情況,我們都不能放棄做人的根本。
「過則勿憚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是人,就都會犯錯。一個人有了犯錯沒關係,重要的是不要藏著掖著,而是勇敢地去面對、去改正,這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之一。
曾參家屋後有個菜園,父親曾點種植了很多蔬菜瓜豆,以便隨時採摘食用。一天,曾參放學回來,看見地裡有很多雜草,就拿起鋤頭朝著野草所得地方亂刨,結果一不小心把瓜的根給刨斷了。他老實地報告了父親,並說:「不過沒有關係,兒子已經把它的斷根與藤連接在一起,再施點肥還是會結瓜的。」
曾點見此大發脾氣,說:「人頭斷了,難道還可以再接起來嗎?做錯了事情,還敢出言頂撞,這還了得!」說完,隨手拿起木杖向曾參頭部猛擊兩下,曾參頓時昏倒在地,片刻之後才甦醒。他爬起來走到曾點面前說:「以前參得罪父親,受父親杖責,很是疼痛,今日父親大人杖責之力很輕微,莫非父親年高力弱了?」然後退回臥室,彈琴唱歌,示意自己並未受傷,好讓父親放心。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搖頭嘆息道:「誤斷瓜根,本是小事,做父親的不該用大杖去打兒子,而做兒子的被打暈在地,更不該鼓琴唱歌來安慰父親。」
孔子為此事專門召見曾參,對他說:「參啊,你不是農夫,何苦要自尋煩惱去鋤草呢?受杖責以致昏倒在地,生命不是兒戲,為什麼還要鼓琴作歌安慰父親呢?昔日舜帝極其孝順父親,而他父親卻溺愛次子象,經常聽象的讒言要置舜於死地,舜於是就躲開了,讓父親找不到。平時父親小錘責打時他就忍受,大杖責打時他就逃走,不讓父親背上不仁義的罪名。這樣,舜才不失為一個著名的孝子。你現在卻委身以待暴怒,暈死而不逃走,倘若你被大杖打死,豈不讓你父親背上不仁義之名?你這樣做,是極大的不孝。」
曾參說:「今聞先生教誨,方才知覺罪過不小。不過參既觸怒了父親,杖責無妨,就是杖傷也無怨恨。」
孔子說:「參啊!身體髮膚受於父母,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不孝啊!」
曾參聽後,心中慚愧,對孔子說:「感謝先生教誨,參今日才明白孝之義,當終身銘記。」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此文請點讚,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本公眾號投稿郵箱:22650725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