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題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先解詞。
① 重:(表情)莊重。
② 威:(氣勢)威嚴。
③ 學:動名詞,學知識。
④ 固:牢靠。
⑤ 主:動詞,作為主,不及物動詞。
⑥ 無:通假字,同「毋」,不要。
⑦ 友:名詞作動詞,意動用法,「把……當做友」。
⑧ 過:動詞,犯錯。
⑨ 則:副詞,就。
⑩ 憚:怕。
現在來翻譯。
孔子說:「(就像)一個君子,(態度如果)不莊重,(那麼氣勢就)不威嚴,(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態度如果)不莊重,(那麼,學到的知識就)不會紮實穩固。把「忠信」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作為朋友。如果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這條「論語」像是臨別贈言,又像遺言。
先來分析幾個詞句。
「主忠信」的「主」是動詞,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有四種形式,一是使動用法,二是意動用法,三是為動用法,四是以介詞使賓語前置。這裡的「主」是意動用法。「主忠信」,即「把忠信當做主」。
「無友不如己」的「友」也是動詞,不及物動詞,即「把……當做朋友」。「無友不如己」,即「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就比較複雜。
1、是個省略句。「學則不固」省略了「君子不重」,全句應該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學則不固」。所以兩個副詞「則」連接的內容並不一一對應,「學則不固」的「則」應該在句子前面:「則學不固」。
2、是個假設複句,我們把關聯詞補充上來,則是:「(如果)君子不重」,則不威;(如果君子不重),則學不固」。
3、是個對比句。以「君子不重則不威」來對比「不重學則不固」,強調莊重的態度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君子不重則不威」與「學則不固」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從主關係。「君子不重則不威」是從句,狀語從句,翻譯的時候,前面要加上「就像」一詞。「學則不固」才是主句。以「君子不重則不威」來比較說明「不重學則不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翻譯成現代漢語,則是這樣的:
就像一個君子,態度不莊重,就沒有威勢,學習的態度不莊重,學到的知識就不紮實。 4、是否定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兩個句子都是否定句。以否定的形式來說明道理,即反面證明。換成肯定句,則是:君子重則威,學習重則固。強調了「重」——態度莊重的重要性。
本則「論語」有些問題。
一是結構問題。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句話表面看,似乎講學習態度,實際是學習方法。只有把學習態度端正了,知識才能紮實穩固,這不是學習方法嗎?然而,這句話無論是看做學習方法,還是看做學習態度,都與下面的內容不調理。
「主忠信」句說的不是學習方法,而是學習內容,即要把「忠」和「信」作為主修內容。「忠信」是名詞,是內容,而不是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態度。「學」為什麼要「重」?孔子講了理由,就像「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為什麼要把「忠信」當做「主」?孔子卻沒有說。但是下一句「無友不如己,過則憚改」,說的又是「方法」;「無友不如己」是「交友」方法或原則,「過則憚改」,百分之一百是學習方法。學習就是在改錯的過程中學到知識的。如果不改錯,或者怕改錯,就學不到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錯」是學習的基本方法。
「無友不如己,過則勿憚改」句,思路很亂。「無友不如己」是「交友」方法或者原則嗎?「過則勿憚改」其含義顯然比它大,或者說「過則勿憚改」是人生為人的基本方法或準則,衣食住行,在外生產,在學堂學習,都要遵循這個原則,其中包括「交友」。我們不知道本則「論語」為何思路如此之亂。難道真的是孔子的遺言?
並且,「無友不如己」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個句子是動賓短語,「友」是動詞,意思是「把……當做朋友」。「無友不如己」——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
「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嗎?乍一聽,像是諄諄教誨,至理名言,然而卻經不起推敲。這句話關起門來對一個人悄悄講,是可以的,對滿教室的學生或全社會的人講就是個謬論:如果全社會每個人都「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那麼人間還人把您當朋友嗎?就像理好撲克牌或者擺好的多米諾骨牌那樣,永遠沒有面對面兩張牌。再說,如果在學校,抑或在某個班級裡講「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將會造成多大的思想混亂!
由此看來,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本則「論語」四句話,越看越像孔子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