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2021-02-19 您真的錯了

《論語》筆記——「學而」篇總第八則

    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題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先解詞。
    ① 重:(表情)莊重。
    ② 威:(氣勢)威嚴。
    ③ 學:動名詞,學知識。
    ④ 固:牢靠。
    ⑤ 主:動詞,作為主,不及物動詞。
    ⑥ 無:通假字,同「毋」,不要。
    ⑦ 友:名詞作動詞,意動用法,「把……當做友」。
    ⑧ 過:動詞,犯錯。
    ⑨ 則:副詞,就。
    ⑩ 憚:怕。
    現在來翻譯。
    孔子說:「(就像)一個君子,(態度如果)不莊重,(那麼氣勢就)不威嚴,(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態度如果)不莊重,(那麼,學到的知識就)不會紮實穩固。把「忠信」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作為朋友。如果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這條「論語」像是臨別贈言,又像遺言。
    先來分析幾個詞句。
    「主忠信」的「主」是動詞,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有四種形式,一是使動用法,二是意動用法,三是為動用法,四是以介詞使賓語前置。這裡的「主」是意動用法。「主忠信」,即「把忠信當做主」。
    「無友不如己」的「友」也是動詞,不及物動詞,即「把……當做朋友」。「無友不如己」,即「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就比較複雜。
    1、是個省略句。「學則不固」省略了「君子不重」,全句應該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重,學則不固」。所以兩個副詞「則」連接的內容並不一一對應,「學則不固」的「則」應該在句子前面:「則學不固」。
    2、是個假設複句,我們把關聯詞補充上來,則是:「(如果)君子不重」,則不威;(如果君子不重),則學不固」。
    3、是個對比句。以「君子不重則不威」來對比「不重學則不固」,強調莊重的態度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君子不重則不威」與「學則不固」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從主關係。「君子不重則不威」是從句,狀語從句,翻譯的時候,前面要加上「就像」一詞。「學則不固」才是主句。以「君子不重則不威」來比較說明「不重學則不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翻譯成現代漢語,則是這樣的:
    就像一個君子,態度不莊重,就沒有威勢,學習的態度不莊重,學到的知識就不紮實。    4、是否定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兩個句子都是否定句。以否定的形式來說明道理,即反面證明。換成肯定句,則是:君子重則威,學習重則固。強調了「重」——態度莊重的重要性。
    本則「論語」有些問題。
    一是結構問題。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句話表面看,似乎講學習態度,實際是學習方法。只有把學習態度端正了,知識才能紮實穩固,這不是學習方法嗎?然而,這句話無論是看做學習方法,還是看做學習態度,都與下面的內容不調理。
    「主忠信」句說的不是學習方法,而是學習內容,即要把「忠」和「信」作為主修內容。「忠信」是名詞,是內容,而不是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態度。「學」為什麼要「重」?孔子講了理由,就像「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為什麼要把「忠信」當做「主」?孔子卻沒有說。但是下一句「無友不如己,過則憚改」,說的又是「方法」;「無友不如己」是「交友」方法或原則,「過則憚改」,百分之一百是學習方法。學習就是在改錯的過程中學到知識的。如果不改錯,或者怕改錯,就學不到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錯」是學習的基本方法。
    「無友不如己,過則勿憚改」句,思路很亂。「無友不如己」是「交友」方法或者原則嗎?「過則勿憚改」其含義顯然比它大,或者說「過則勿憚改」是人生為人的基本方法或準則,衣食住行,在外生產,在學堂學習,都要遵循這個原則,其中包括「交友」。我們不知道本則「論語」為何思路如此之亂。難道真的是孔子的遺言?

      並且,「無友不如己」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個句子是動賓短語,「友」是動詞,意思是「把……當做朋友」。「無友不如己」——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

       「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嗎?乍一聽,像是諄諄教誨,至理名言,然而卻經不起推敲。這句話關起門來對一個人悄悄講,是可以的,對滿教室的學生或全社會的人講就是個謬論:如果全社會每個人都「不要把不如自己的人當做朋友,那麼人間還人把您當朋友嗎?就像理好撲克牌或者擺好的多米諾骨牌那樣,永遠沒有面對面兩張牌。再說,如果在學校,抑或在某個班級裡講「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將會造成多大的思想混亂!

      由此看來,本則「論語」其實就是悄悄話,是孔子平時私下地對個別學生耳提面命的人生「秘籍」,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

       本則「論語」四句話,越看越像孔子的遺言。

相關焦點

  • 60篇再讀《論語》筆記整理1
    讀《論語》筆記                      《論語》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這就是《論語》……  第二篇:讀《論語》筆記                      為什麼要學習《論語》?理由3:章節混亂,語句短小,在時間高度碎片化的時代,這可以隨時,隨地,隨意的閱讀學習  第3篇:讀《論語》筆記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 朱熹朱夫子在對這句話的解讀中,引用了遊氏的話: 遊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孔子的課堂——《論語·學而篇》親子班(二期) 課程回顧
    這個國慶假期,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及孩子,會聚恆南書院,共同研讀《論語》「學而篇」,吟誦「學而篇」,演繹「學而篇」,用自己的生活體會驗證「學而篇」,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學習體驗。每天的清晨,由禪堂靜心開始,吐故納新,吟誦「學而篇」。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論語心得·學而篇》1: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論語是一部講人生價值觀的著作。人生價值觀有很多方面,那麼論語從哪裡切入呢?我很佩服編著論語的人,他很得孔子的思想精髓,因為它開篇就講學習的方法。學習是立德之本。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從學習而來。論語的切入點是學習,講學習的開篇是講學習的快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可謂精準打擊。快樂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在學習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持續不斷地學習。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葉子領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
  • 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篇
    富而好禮者也說的是雖然很有錢但是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是:像玉器那樣不斷打磨,子貢跟孔子說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你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不斷的教學相長。這篇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要多去讓更厲害的給我們更高的境界。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論語譯註》
    《論語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一、 圖書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向以注釋準確、譯註平實著稱,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錢穆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盡力,事君上能奉身盡職,交朋友能有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問,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 【全民學法】課堂筆記第八彈:夏吟蘭講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全民學法】課堂筆記第八彈:夏吟蘭講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2020-09-11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經文簡釋★ 曾子說:「恭慎端肅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誠敬莊嚴地追祭遠逝的祖先。子衿論道‖《論語·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子衿論道‖《論語·微子篇》點亮
  • 楊昌濟《論語類鈔》、《西洋立身篇》精選
    他對宋明理學關於「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積極方面加以闡發,一九一四年自編講義《論語類鈔》,後來又親著《西洋倫理主義述評》特別是將該書中的附錄部分《西洋立身篇》給學生講授,並以自己信守不渝、身體力行的模範行動直接影響學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毛澤東當年的課堂筆記《講堂錄》反映了老師對學生志向、品德的巨大影響……《論語類鈔》第一篇講「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