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行健
寫了三天的文章回過頭來看有了新的發現。一切創作都來源於「靈感」,而一切「靈感」都是過往積澱接受感官刺激後的反應。從我記事開始,老爸的床頭就沒斷過書。所以我雖學業不精(數理化對我猶如天書),可看「閒書」的興趣卻一直伴著我,閒的時候就想看看書或者一些影像資料之類。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
《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由於《三字經》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便一直被其主導著去討論人性「本來的善惡」,我覺得沒有意義,人的「善惡」是被教出來的。楊絳先生說人之所以偉大就是人本身。我們群居協作,創造文明、傳播文化。所以論語開篇便講:學而時習之……這個「學」就是人類一切既往知識的傳承過程,老話講孩子能看懂臉色、聽懂語氣就要教了,由此就開啟了一個人「學」與「習」的一生,「學」與「習」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夫子給出了答案———叫做「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你由心而想去做的事都在規矩之內。
接著《論語》就強調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和我們怎樣面對質疑。「朋」這個字,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廣雅》釋:「朋,比也;朋,類也。」有「和而不同」的君子一同相互切磋琢磨,會不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開玩笑說不要跟臭棋簍子下棋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夫子說:「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這樣才能讓人進步而成為有仁德的人。「這就是三遷」的孟母造就了「亞聖」的原因。人不可能不面對不理解甚至質疑,因為所受教育和所經歷的不同,別人不認可是很正常的事,那怎麼辦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用不著生氣,笑笑繼續做好你自己就行了,還是楊絳先生說的那樣———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一種智慧(很難做到的一種修養)。
接下來,《論語》開始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們什麼是做為人的根本。「孝悌」就是!如果說「學而第一」界定的是作為個體的一個人該如何完善自我的話,那麼第二則語錄就是告訴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員該做什麼。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做到孝老愛親,那麼整個家庭、家族就和諧了,進而就可以擴展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那麼整個社會國家就都和諧了。這不是對人性的桎梏,更不能說是為宗法制度服務,我相信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提倡「有教無類」的夫子一定是個樸素的民本主義者,一定是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找到了作為社會成員的人該有的根本才能做到「本立而道生」,才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論語》,一本不厚的書,卻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那麼多人皓首窮經的追求「六經注我」後的「我注六經」足見其厚重與魅力……
#論語解讀#
王行健,黑龍江哈爾濱人。網名天行健,號務本堂傳人。師範畢業。受家學薰陶,自幼迷戀文史哲,尤其鍾情古漢語和詩詞,幾十年諷詠不輟,在熟讀背誦儒家經典中,逐步加深理解和詮釋,且漸生感悟。有《蚊矢齋詩詞》,《論詩》,《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對詩詞寫作及詩詞理論略通並有心得。
原創作品,歡迎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