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論語》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2020-12-11 百荷書房

文/王行健

寫了三天的文章回過頭來看有了新的發現。一切創作都來源於「靈感」,而一切「靈感」都是過往積澱接受感官刺激後的反應。從我記事開始,老爸的床頭就沒斷過書。所以我雖學業不精(數理化對我猶如天書),可看「閒書」的興趣卻一直伴著我,閒的時候就想看看書或者一些影像資料之類。於是,閱讀量加上經歷與思考就有了這些關於《論語》的釋讀與感悟。

《論語》成篇一定不是隨意的,不管輯《論語》的人是誰或者誰們,他或他們都一定是真正理解了夫子思想的精髓!《論語》立體的刻畫了一個人,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它用語言記錄了一個人的行為,有著這樣行為的這個人成為「萬世師表」一直「譬如北辰」般地被人仰望!

由於《三字經》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便一直被其主導著去討論人性「本來的善惡」,我覺得沒有意義,人的「善惡」是被教出來的。楊絳先生說人之所以偉大就是人本身。我們群居協作,創造文明、傳播文化。所以論語開篇便講:學而時習之……這個「學」就是人類一切既往知識的傳承過程,老話講孩子能看懂臉色、聽懂語氣就要教了,由此就開啟了一個人「學」與「習」的一生,「學」與「習」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夫子給出了答案———叫做「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你由心而想去做的事都在規矩之內。

接著《論語》就強調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和我們怎樣面對質疑。「朋」這個字,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廣雅》釋:「朋,比也;朋,類也。」有「和而不同」的君子一同相互切磋琢磨,會不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開玩笑說不要跟臭棋簍子下棋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夫子說:「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這樣才能讓人進步而成為有仁德的人。「這就是三遷」的孟母造就了「亞聖」的原因。人不可能不面對不理解甚至質疑,因為所受教育和所經歷的不同,別人不認可是很正常的事,那怎麼辦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用不著生氣,笑笑繼續做好你自己就行了,還是楊絳先生說的那樣———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一種智慧(很難做到的一種修養)。

接下來,《論語》開始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們什麼是做為人的根本。「孝悌」就是!如果說「學而第一」界定的是作為個體的一個人該如何完善自我的話,那麼第二則語錄就是告訴我們作為家庭的一員該做什麼。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做到孝老愛親,那麼整個家庭、家族就和諧了,進而就可以擴展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那麼整個社會國家就都和諧了。這不是對人性的桎梏,更不能說是為宗法制度服務,我相信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提倡「有教無類」的夫子一定是個樸素的民本主義者,一定是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找到了作為社會成員的人該有的根本才能做到「本立而道生」,才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論語》,一本不厚的書,卻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那麼多人皓首窮經的追求「六經注我」後的「我注六經」足見其厚重與魅力……

#論語解讀#

王行健,黑龍江哈爾濱人。網名天行健,號務本堂傳人。師範畢業。受家學薰陶,自幼迷戀文史哲,尤其鍾情古漢語和詩詞,幾十年諷詠不輟,在熟讀背誦儒家經典中,逐步加深理解和詮釋,且漸生感悟。有《蚊矢齋詩詞》,《論詩》,《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對詩詞寫作及詩詞理論略通並有心得。

原創作品,歡迎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國學】王行健: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一)
    》解讀的文章,談及《裡仁》篇裡的一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一說《論語》成書的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等弟子;或說為曾參與有若所輯由其再傳弟子最後完成的(因為曾參和有若都被稱作「子」,我贊同這種說法),大概是春秋末期。是「上古」漢語時期。為啥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那時候在人們的成文習慣中用「字」的觀念佔主導地位。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 書越讀越薄,人生越讀越厚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一、有字之書:閱讀是涵養的來源何為有字之書?有字之書即是肉眼可見的,能夠用最直白的方式獲取知識的,有字之書所依靠的就是個人的文字理解力,能夠讀懂書中的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取對自身有用的知識。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涵養的來源。一個人突然長大的標誌除了需要自己養活自己,除了開始替父母做決定,除了要獨自面對生活的瑣事,還有發現閱讀的重要性。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該書以《論語》文句為例,分「明體」「達用」上下兩編,闡解文章的「起承轉合」之理,於1918年1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乃錢穆生平第一部正式出版之著作。錢穆1923年,錢穆轉入無錫省立第三師範擔任國文教席,隨班提升,在二年級主講《論語》,自編講義,成《論語要略》一書,1925年12月被列入「國學小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篇包括24章。
  • 李零讀《論語》:古人讀《論語》有哪些版本?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但是戰國時期的《論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目前還不清楚,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屬於西漢時期的抄本。根據古書上對《論語》的介紹,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論語》文本有三個不同的體系在流傳,或許版本更多還沒被發現。
  • 王財貴:如果每一個大學生都讀100遍《論語》
    作為兒童讀經教育的全球首倡者,王財貴先生自1994年開始致力於推廣事業。十餘年來,在港臺地區及東南亞、美國、歐洲、澳洲及中國大陸地區公益演講千餘場,推動了全球華人地區兒童讀經活動,在國學普及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十年來,我在臺中教育大學,不管開何種課程,上第一堂課,即與學生相約:「有誰在這一學期之內,把任何一本經書讀完一百遍,他的學期成績便從九十分打起。」
  • 親子國學課 | 讀論語 · 為政篇 第十節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為政》篇包括24章。
  • 錢穆,梁啓超,楊絳,林語堂,餘秋雨:為什麼要讀《論語》?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自古以來,《論語》一直備受推崇:思想家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國學大師錢穆認為:《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我讀《論語》
    我的收穫,也僅是在兩處咬牙忍痛連借帶湊買了百多元的書,在孔廟親眼見到了五鳳二年刻石的原碑,買了那兒小攤兒上一本極其小巧的《論語》注本,下泰山時去親手撫摸了久享「大字之祖」、」榜書之宗」美譽的「經石峪」,下山即回了,連去逛岱廟的機會都沒有了。
  • 我讀《論語》—《論語》的基本思想(之三)
    今天繼續討論《論語》的基本思想。一開始我說過,《論語》的基本思想可以歸納為三個主題:為人、為學、為政。前面我們討論了「為人」,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為學」。讀過《論語》就知道,孔子主要教人學如何「為人」,即做人之道。比如,在《論語●學而篇》中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服從兄長,處事嚴謹,對朋友有誠信,而且能博愛大眾(這並非要求大家都要有耶穌的胸懷。
  • 讀經為什麼要從《論語》開始
    至於《論語》,它當然是直接記載孔子的言行,所以要了解孔子的生命,最核心的一部書就是《論語》。《孟子》是隨著《論語》開發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論語》的理論系統。《論語》是整個渾然的聖人的表現,《孟子》是構造所以成為聖人的系統;陸象山說:「夫子之道,渾無隙縫」,孔子之道是渾然的,沒有一點裂縫,渾然一片,完整一片,所謂滿心都是理想,通身都是德慧。
  • 讀《於丹〈論語〉感悟》 ——孝
    自收到《於丹〈論語〉感悟》一書,已將近一月。
  • 王財貴:為什麼兒童讀經的順序,應該從論語開始
    問:「從整體效果看,讀《論語》或其它書,應先將整體熟讀,還是先分章熟讀,特別是學前的小朋友要怎樣讀?」 這是常見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問題。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孝、悌」人生立世之根本
    《孝經》裡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曾子在《祭義》裡又延伸為:「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陣無勇非孝。五者不遂滅及於親,敢不敬乎?」這個解釋沒異議。但是「悌」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善兄弟也。」那就不該只解釋為「敬愛兄長」了。「好」在一些韻書裡被解釋為「美也、善也。」《說文解字》:「愛而不釋也。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些《論語》?
    其實在通讀了之後,我才發現《論語》真的不厚——也就16000 字左右。孩子需要讀《論語》,但不能直接讀張瑋老師曾經被一些家長讀者追問,希望他能推薦一些適合孩子讀的中國傳統文化書,他推薦的就是《論語》。但他說:「《論語》其實並不完全適合孩子讀。」為什麼呢?
  • 先要選對註解著作 您讀對《論語》了嗎?
    在「傳統文化熱」「國學熱」的當下,儒家經典《論語》成為人們的首選,其讀者數以億萬計:中國人讀,外國人也讀;成年人讀,未成年人也讀;大學裡開設《論語》研讀課;中小學也將其列為必讀書。「不」字本來是否定副詞,而該書將其解為肯定副詞,由否定變為肯定,完全顛覆了《論語》相關詞句的基本意義。  某書,將「竊比於老彭」之「老彭」誤解為「老馬」(傳統解釋為「老聃和彭祖」);將「君子先難而後獲」之「難」誤解為「『戁』。戁,敬也,先敬人而後獲」(正確的解釋應是:「先經受勞苦之難,然後獲得。」
  • 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讀完國學經典,已讀了上萬個字
    經典蘊含常理常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韻律的歌唱。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國學經典有:《大學》《中庸》《老子》《論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