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論語》述而篇(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021-02-19 之乎齋

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不是說在夫子的眼裡,啟發式教育是有前提的,一個學生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啟發也沒有用;加上後面的那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給學生一個方面的東西,他不能由此舉一反三,那就不用再教他了)。這似乎和夫子一直說的「有教無類」相矛盾啊!

所以從這章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在教育方法上還是有門檻的,對於不適合繼續深入教育的學生,孔子也不願意過度浪費精力。

不過這並非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平等,而是教育方法上的差異,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每一個人的天賦與秉性是不同的,那麼教學也應該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不行,並不表示在另一方面也不行,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尋找更適合學生特點和愛好的內容去教。

個人覺得其實這一則更在於強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如果沒有堅持到底的學習態度,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怎麼可能達到「憤悱」?

現在的學生見識和智力都不存在問題,影響孩子不能舉一反三的更多的是態度。

所以突然覺得夫子說的「不復」,應該不是不教,而是當時不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時候,「填鴨式」的作法不但沒有任何意義,反倒有害。

不如等一下,這才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


述而篇:

閒話《論語》述而篇(一):信而好古

閒話《論語》「述而篇」(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閒話《論語》「述而篇」(三):夫子的憂慮

閒話《論語》述而篇(四)子之燕居

閒話《論語》述而篇(五)夢不見周公了!

閒話《論語》述而騙(六)束脩之禮

相關焦點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讀如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何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篇》,原文如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凝想,鬱結於心的樣子。悱,鬱結於心,不知如何表達的樣子。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 不悱不發,不憤不啟
    所以《論語》上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給他講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的人就算了。《道德經》雲,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一個人知道自己有毛病有缺點,其實這已經算沒有毛病了。子曰: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他暫時沒有疑問,就不用去啟發他。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記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             政治教師孔令啟       【個人簡介】           【連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意思: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 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南懷瑾解讀《論語》:弟子們的學費問題南懷瑾解讀《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南懷瑾解讀《論語》:夢中的憂樂南懷瑾解讀《論語》:一肩挑盡古今愁南懷瑾解讀《論語》:此事古難全南懷瑾解讀《論語》:孔子與南子的「緋聞」南懷瑾解讀《論語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幸好自己後來重遇《論語》,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很多成長之道。拿當中的「述而」篇來舉例,我認為如果你能真正讀懂並踐行以下三句話,你的成長速度一定會加倍!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指「指導人的時候,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都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已經理解卻不能清晰表達的時候都不去啟發他」。當今社會太多人想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動不動就給他人建議,而完全不顧這些所謂的建議是否適合當事人。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從正面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學習時善於思考,才能夠不斷深入去學習。老師講課時,能夠恰當地把握火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為了使問題探究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我們教學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柏靜老師講授《記敘文閱讀》時,導學案注重實效性。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論語》——孔子勸學作為孔子講學過程的一部總結性的語錄文書,在勸學方面提過很多關於學習方法論的語言。孔子勸學《論語》——舉一反三源何而來?《論語·述而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如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pumingsishu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一朝之忿、以文會友《論語子路》篇:手足無措、名正言順、一言興邦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那怎樣的學習態度才是老師最喜歡的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想說卻不能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到底在講些什麼?(論語選釋系列之九:述而篇第七.上)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述而不作」,這是孔夫子的自白。我想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所謂「述」,主要是描述,總結的意思,這裡主要代表著孔夫子對歷史的承繼,這種歷史不光是時空意義上的歷史,毋寧說是更寬廣的,更深厚的文明的歷史,「人」的歷史。所謂「作」,更多的帶有建立,創造的意思,一個能被創造出來的存在也就同時意味著其內蘊的有限性,就像有生就有死一樣。簡而言之,一個理論,一門學術可以被創造出來,但一個文明是無法創造的。
  • 具體釋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論語裡寫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述而篇 教師資格證的配置
    讓我們來看一看述而篇中的教師標準,接受經典的洗禮,且叩問自己,如今做到哪一步了,收拾心情,繼續前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