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悱不發,不憤不啟

2021-03-01 萊修學園

圖片來自網絡

教師的一種罪過,就是不能迅速發現學生的程度深淺,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乃至教學內容。

下面的學員有很多,在不同的問題上程度各有深淺。教師要能照應到絕大多數人的水平,用他們能夠接受、理解的方式傳遞教學內容。

如果學員的水平方差很大,教師最好有一種本事能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接受並獲得程度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可以把高深的內容隱藏看似容易理解的故事、現象裡。結果,眾生隨類各得解,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所有的人都覺得有收穫。

教師可能會犯一種錯誤,迫切地想把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給到學生。但問題在於,即便對學生很有價值,學生因為有限的判斷能力,可能會誤以為你講的東西根本沒有價值,甚至是胡扯。

這時候,有的學員可能就會笑了,這種笑至少包含了這幾層意思:(1)學生對教師要講的內容其實並不懂;(2)學生並不知道自己不懂;(3)學生認為教師在胡扯;(4)學生認為教師不值得尊重。

所以《論語》上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給他講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的人就算了。《道德經》雲,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一個人知道自己有毛病有缺點,其實這已經算沒有毛病了。

子曰: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他暫時沒有疑問,就不用去啟發他。

相關焦點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讀如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何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篇》,原文如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凝想,鬱結於心的樣子。悱,鬱結於心,不知如何表達的樣子。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從正面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學習時善於思考,才能夠不斷深入去學習。老師講課時,能夠恰當地把握火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記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             政治教師孔令啟       【個人簡介】           【連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意思: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 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那怎樣的學習態度才是老師最喜歡的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想說卻不能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為了使問題探究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我們教學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柏靜老師講授《記敘文閱讀》時,導學案注重實效性。
  • 具體釋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論語裡寫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每天學點國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引發的教學思考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意思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家之言】 文 / 陶媛--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什麼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馬:是有要求,當然有要求。這個不是有要求,這個叫因材施教。你看:我開啟你,我引導你,然後我給你反覆講。
  •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指「指導人的時候,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都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已經理解卻不能清晰表達的時候都不去啟發他」。當今社會太多人想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動不動就給他人建議,而完全不顧這些所謂的建議是否適合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