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好,孔子說:「不到他心想求明白而感到困難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告訴他事情的另一面,卻不能推想出另外幾個方面的,我就不再教誨他了。」
馬:很好。我們上一章,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他教育思想的自述。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
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
馬:是有要求,當然有要求。這個不是有要求,這個叫因材施教。你看:我開啟你,我引導你,然後我給你反覆講。啟呀,發呀,復呀,這些都是教誨,我們都能看到的。但不啟,不發,不復,難道不是教誨嗎?同樣是教誨。
一個學生過來求學,但你自己還沒有用功,還沒有動動腦子,還沒有思考,你是想老師給我點什麼?老師不給你啟發,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誨。不教你,也是教誨,對吧?我們大家都知道教是教誨,不教是更大的教誨。
孔子觀察到他還沒有發憤,他自己還沒有思考,還沒有想,他的心沒有憤憤然。什麼叫憤?你心想要求通,但是還沒有做到。等於是你在奮勇向前,但是摸門不著,你在去探索,你在尋求,找到這個門了,但是這個門你不知道是推還是拉,你不知道這個門怎麼開。這個時候,老師幫你開啟,這個叫啟。
啟就是打開嘛,打開門。等於是你已經在發憤圖強:我要進步,我要找!但是你沒有找到這個門路,老師指給你:門在那裡。如果這個人,他在屋子裡,他並沒有想要出去,他只是坐在這裡,你跟他說:那是門。這有什麼意義呢?轉眼他就忘掉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是相似的意思。悱的話,是你心裏面有話想要說,但是說不出口,你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所以說悱悱那樣子,悱悱不能言的樣子,叫悱。你只能是心裏面已經有所得,想要宣之於口,但是說不出來,沒辦法用言辭形容,這個時候來啟發你。發的意思就是打開,跟啟是一致的。但是更多的意思,就是好像我幫你組織成語言。你心裡想的,你說不出來,我幫你說出來。我告訴你,你自然就記住了,對吧?你想形容一個什麼樣子,你不知道該怎麼說。我告訴你一個詞語,你記住了,這樣這叫發。
但是我一定是等到你自己想要說,我才告訴你,否則的話,你記不住。等於是我從外面給你硬灌輸過去,對吧?你就算記住,記得也是不牢的。道理不是你自己的,是我給你的,你不一定能接得住。
這個就好像我們種樹,很多時候澆完第一次水之後,它已經長好了,你一定要等到它需要水的時候再去灌溉。否則的話,它本身已經不缺水,天天澆水,天天澆水,就會把樹澆死了。這是一個道理,一定等需要的時候再給。這叫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兩句是相關的。
而且悱一定比憤要更進一步了,憤只是我想要得到什麼,但是我不知道是個啥。悱的話我已經知道是啥了,但我說不出來。所以說是啟跟發,發比啟要更進一步。
然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隅就是角。我們一個屋子不都有四個角嗎?我指著一個角,跟你說這個是牆角。你就會觀察,那個也是牆角嗎?那個也是牆角嗎?還有另外三個牆角,這叫舉一反三,舉一隅以三隅反。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我已經跟你說了這是個牆角,你連另外那個地方也是牆角都不知道,我就不再跟你再去進行下一步的教育了。
方:有些學生比較愚鈍怎麼辦呢?
馬:就慢慢教啊,我就不跟你講這麼高深的道理了,這叫~
方:因材施教?
馬:這叫因材施教,這叫中下者不可以語上也,對吧?中上者可以語上也。我看你這個水平,我跟你說,這個桌子這是桌子的腿,那三個你不知道也是腿,我就不再給你反覆講這個道理了。一直到你自己明白,突然間想明白了:這個是腿,那個也是腿哦!我再跟你來重複講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就有心得,你就有更多的體會。
這兩段其實也是可以連接起來看的。只有當你能夠舉一隅能夠反三隅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憤,才能真正的悱。你只是說:這個是個桌角,那個是,那個是!這個時候,我再來啟發你:也是桌角,你是對的。你想要說,但是你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我來給你形容,給你啟發。這就是孔子的教學的方法。
告訴你,不到他心裏面急於知道這個時候,我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說不出來,我不去啟發他。給他指了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我就不再重複教給他另外的道理,不再重複這個道理跟他聽。我不會跟他說,你看這個是角,那個也是角,那也是角。這樣的話,他心裡沒有感觸,還是我硬強加給他的,而且我剝奪了他自我發現的這種~
方:快樂、樂趣。
馬:一方面是樂趣,更主要的是這個機會。當你給他說了之後,他只有一次啊。等於說你每個人人生,你嘗試某件事情都有第一次,第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你比如說,我要吃一個什麼東西,我以前從來沒吃過,第一口很關鍵的。比如我從來沒有吃過炒雞蛋,我如果剛好吃到了炒雞蛋是別人做的,已經放了兩天了,都已經餿了。對我造成的心理陰影是非常大的,我不只是對這一碗炒雞蛋產生了厭惡感,我對所有的炒雞蛋我都會打上一個烙印,炒雞蛋是餿的,炒雞蛋不好吃,對吧?你想要再改變刻板印象,就很難了。
所以孔子什麼意思?我等你自己想要吃,然後我給你做一碗最好的,你嘗過了以後你就知道,這個東西是好的,對吧?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一章我們對我們很有啟發,我們教育別人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懂他不懂,我跟他說,我有自我成就感。這個不是教人之道,這個跟聖人教育人差了十萬八千裡。一定是你自己要求要學,然後我已經觀察到你適合學什麼,你已經想要學了,我才跟你說。然後你已經自己體悟到什麼道理了,我再跟你講出來,我再給你講明白。而且我這個道理跟你講了,你能夠有所引申,我再跟你反覆探討這個道理,否則的話,我就說了就放在這裡。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教育,你就去背,你背完了我也不跟你講,你自己悟出來了什麼跟我討論,我再給你印證:你說的對,很好的。這叫什麼?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對吧?孔子之前跟弟子講詩也是,當你自己能夠突然知道: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方:這一句話也啟示我們,我們學習的時候,不要遇到問題就立馬去問,要自己思考。
馬:對,我們要自己思考。而且很多時候,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都要把這個事物的聯繫能夠發現,這就是舉一隅而以三隅反。
好吧,今天就講到這裡。
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