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021-02-08 和合文化屋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方:好,孔子說:「不到他心想求明白而感到困難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告訴他事情的另一面,卻不能推想出另外幾個方面的,我就不再教誨他了。」

馬:很好。我們上一章,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他教育思想的自述。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

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

馬:是有要求,當然有要求。這個不是有要求,這個叫因材施教。你看:我開啟你,我引導你,然後我給你反覆講。啟呀,發呀,復呀,這些都是教誨,我們都能看到的。但不啟,不發,不復,難道不是教誨嗎?同樣是教誨。

一個學生過來求學,但你自己還沒有用功,還沒有動動腦子,還沒有思考,你是想老師給我點什麼?老師不給你啟發,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誨。不教你,也是教誨,對吧?我們大家都知道教是教誨,不教是更大的教誨。

孔子觀察到他還沒有發憤,他自己還沒有思考,還沒有想,他的心沒有憤憤然。什麼叫憤?你心想要求通,但是還沒有做到。等於是你在奮勇向前,但是摸門不著,你在去探索,你在尋求,找到這個門了,但是這個門你不知道是推還是拉,你不知道這個門怎麼開。這個時候,老師幫你開啟,這個叫啟。

啟就是打開嘛,打開門。等於是你已經在發憤圖強:我要進步,我要找!但是你沒有找到這個門路,老師指給你:門在那裡。如果這個人,他在屋子裡,他並沒有想要出去,他只是坐在這裡,你跟他說:那是門。這有什麼意義呢?轉眼他就忘掉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是相似的意思。悱的話,是你心裏面有話想要說,但是說不出口,你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所以說悱悱那樣子,悱悱不能言的樣子,叫悱。你只能是心裏面已經有所得,想要宣之於口,但是說不出來,沒辦法用言辭形容,這個時候來啟發你。的意思就是打開,跟啟是一致的。但是更多的意思,就是好像我幫你組織成語言。你心裡想的,你說不出來,我幫你說出來。我告訴你,你自然就記住了,對吧?你想形容一個什麼樣子,你不知道該怎麼說。我告訴你一個詞語,你記住了,這樣這叫發。

但是我一定是等到你自己想要說,我才告訴你,否則的話,你記不住。等於是我從外面給你硬灌輸過去,對吧?你就算記住,記得也是不牢的。道理不是你自己的,是我給你的,你不一定能接得住。

這個就好像我們種樹,很多時候澆完第一次水之後,它已經長好了,你一定要等到它需要水的時候再去灌溉。否則的話,它本身已經不缺水,天天澆水,天天澆水,就會把樹澆死了。這是一個道理,一定等需要的時候再給。這叫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兩句是相關的。

而且一定比要更進一步了,只是我想要得到什麼,但是我不知道是個啥。的話我已經知道是啥了,但我說不出來。所以說是啟跟發,發比啟要更進一步。

然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隅就是角。我們一個屋子不都有四個角嗎?我指著一個角,跟你說這個是牆角。你就會觀察,那個也是牆角嗎?那個也是牆角嗎?還有另外三個牆角,這叫舉一反三,舉一隅以三隅反。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我已經跟你說了這是個牆角,你連另外那個地方也是牆角都不知道,我就不再跟你再去進行下一步的教育了。

方:有些學生比較愚鈍怎麼辦呢?

馬:就慢慢教啊,我就不跟你講這麼高深的道理了,這叫~

方:因材施教?

馬:這叫因材施教,這叫中下者不可以語上也,對吧?中上者可以語上也。我看你這個水平,我跟你說,這個桌子這是桌子的腿,那三個你不知道也是腿,我就不再給你反覆講這個道理了。一直到你自己明白,突然間想明白了:這個是腿,那個也是腿哦!我再跟你來重複講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就有心得,你就有更多的體會。

這兩段其實也是可以連接起來看的。只有當你能夠舉一隅能夠反三隅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憤,才能真正的悱。你只是說:這個是個桌角,那個是,那個是!這個時候,我再來啟發你:也是桌角,你是對的。你想要說,但是你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我來給你形容,給你啟發。這就是孔子的教學的方法。

告訴你,不到他心裏面急於知道這個時候,我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說不出來,我不去啟發他。給他指了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我就不再重複教給他另外的道理,不再重複這個道理跟他聽。我不會跟他說,你看這個是角,那個也是角,那也是角。這樣的話,他心裡沒有感觸,還是我硬強加給他的,而且我剝奪了他自我發現的這種~

方:快樂、樂趣。

馬:一方面是樂趣,更主要的是這個機會。當你給他說了之後,他只有一次啊。等於說你每個人人生,你嘗試某件事情都有第一次,第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你比如說,我要吃一個什麼東西,我以前從來沒吃過,第一口很關鍵的。比如我從來沒有吃過炒雞蛋,我如果剛好吃到了炒雞蛋是別人做的,已經放了兩天了,都已經餿了。對我造成的心理陰影是非常大的,我不只是對這一碗炒雞蛋產生了厭惡感,我對所有的炒雞蛋我都會打上一個烙印,炒雞蛋是餿的,炒雞蛋不好吃,對吧?你想要再改變刻板印象,就很難了。

所以孔子什麼意思?我等你自己想要吃,然後我給你做一碗最好的,你嘗過了以後你就知道,這個東西是好的,對吧?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一章我們對我們很有啟發,我們教育別人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懂他不懂,我跟他說,我有自我成就感。這個不是教人之道,這個跟聖人教育人差了十萬八千裡。一定是你自己要求要學,然後我已經觀察到你適合學什麼,你已經想要學了,我才跟你說。然後你已經自己體悟到什麼道理了,我再跟你講出來,我再給你講明白。而且我這個道理跟你講了,你能夠有所引申,我再跟你反覆探討這個道理,否則的話,我就說了就放在這裡。

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教育,你就去背,你背完了我也不跟你講,你自己悟出來了什麼跟我討論,我再給你印證:你說的對,很好的。這叫什麼?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對吧?孔子之前跟弟子講詩也是,當你自己能夠突然知道: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方:這一句話也啟示我們,我們學習的時候,不要遇到問題就立馬去問,要自己思考。

馬:對,我們要自己思考。而且很多時候,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都要把這個事物的聯繫能夠發現,這就是舉一隅而以三隅反。

好吧,今天就講到這裡。

方:好。

相關焦點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
  • 什麼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這樣就少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原是隱士的老師去了,——有人說其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的兄弟,那顧炎武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支持兄弟出來做些育人正事的。年羹堯的父親說自己的兒子很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要他們家提供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條件滿足後,老先生就這樣開始教學了。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啟示:找不到北的人還能繼續教嗎
    我們讀論語就要學以致用,不然學來的東西不用也是無用,不會舉一反三的人,是不是真的點到為止了?接下來看看這樣找不到北的人還能繼續教嗎?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解釋過來就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思路卡殼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他往東,他就只知道往東,不能由此推知往西、往南、往北,就要停在這裡,不繼續教他。」憤,心裡還沒有理解,但是臨近理解的那種狀態。悱,心裡已經知道了,但是說不出來,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說。
  • 《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悟學.第69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20200219 亥-子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 孔子說:「不冥思苦想不啟發,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集解】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
  • 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 論語心解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fěi)②不發。舉一隅(yú)③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注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房子的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那就暫時先不教他(讓他繼續思考)。」當學生願意學的時候,他才有可能開啟腦筋,認真思考。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然究其本不在外面,而在自心之處。【一家之言】 文 / 陶媛--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試譯:夫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要去啟發他。物有四隅,舉一而不見三者,就不必再說了。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是當之無愧被現代人尊為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
  • 論語悟讀154:啟發應在憤悱後
    ,啟發應在憤悱後。《論語》第七篇第八章:【原文】子曰:「不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啟,不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不發。舉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子集註: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憤悱,強調的是學生自己有學習與思考之欲而不得之際,方可啟發之。
  • 孔子有一教育智慧——不重複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說的是:老師用一個實例解釋一個問題,學生若不能以此類推舉出其它實例,就不重複教他了。我們都說好老師都是對學生不理解的問題會不厭其煩重複講解。但是孔子是「不復教」,這值得教育工作者好好琢磨。
  •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讀書學習嚴格來說是孩子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一旦孩子學習不好,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造成孩子學習不好的真正的原因是孩子沒有達到一種好的學習狀態。什麼狀態是最佳的學習狀態呢?《論語·述而》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憤」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經過認真的思考,就要明白而卻不明白的程度,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不憤不啟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啟:啟發。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 國學講堂|如何提高學習主動性?憤啟悱發!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也是孔子啟發式教育的核心。
  • 每天學點國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 「教育學生,如果他不竭力思考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想要表達就不要去引導他。 憤:憋悶,鬱積,此處意為因為思考問題而未能得其理的狀態。 悱(音匪,上聲):想說而不能恰當說出的狀態。
  • 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所以,作為受教者,當「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作為教育者,則應當做到「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在教育的環節處理上既需要繼承傳統,以歷史文化傳承為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又要不斷注入新的內容,來滿足時代的需要,迎接現實的挑戰。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事,不可能立竿見影、快捷速成,而是一個潛移默化、感化挹注的長期過程。
  • 我讀《論語》146:孔子談教育
    【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解釋之一:凡是拿了10條幹肉呈上來拜師的,我沒有一個不給予教誨的。解釋之二:凡是15歲以上的,沒有不接受過我的教誨的。我也不知道教科書會如何解釋「束脩」,但是這個貌似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是在強調自己一直在致力於教育工作,一直在弘揚儒家思想理念與文化。【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不刺激就不能啟發,不質疑就難以有新發現。
  • 《論語》導讀之152:孔子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推知末知
    《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學習思考時有疑難想不通;啟,啟發,開導。悱,想表達卻說不岀來。發,啟發,開發。舉,提岀,指岀。隅,角落,方面。反,推知,推及。復,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