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悟讀154:啟發應在憤悱後

2021-03-02 火線時刻

學而不思難成器,啟發應在憤悱後。


《論語》第七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不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啟,不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不發。舉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悟讀】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詩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問難得,光陰須要珍惜,青春不可虛度。

朱子集註:,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憤悱,強調的是學生自己有學習與思考之欲而不得之際,方可啟發之。

學優才贍憑修練,海闊天空任展為。學習固然是一項艱難的系統工程,但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非主觀努力,勤於思考,是斷斷行不通的。

首先學生不主動,不發揮主觀能動性,幻想靠他人幫忙,是學不好的;其次不會舉一反三,自己探索,也是教不會的。這就是孔子一貫倡導的「不憤不啟,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

《今古奇觀》中有一則"蘇小妹三難新郎"的小故事。蘇小妹在秦少遊入洞房前 ,以"閉門推開窗前月" 一聯作考。三更已過 ,秦冥思苦想而未有得。 蘇東坡暗將一粒石子投入水池中 ,秦少遊頓時豁然 ,張口吟出"投石擊破水中天"的下聯。這個故事中,東坡先生巧妙的運用了啟發式教學。

「不憤不啟」,強調教育要掌握時機;「不悱不發」,強調教育要因勢利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則重視學生的主動。

在學生主動思考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也符合教學之基本規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加以借鑑。

相關焦點

  •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讀書學習嚴格來說是孩子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一旦孩子學習不好,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論語·述而》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憤」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經過認真的思考,就要明白而卻不明白的程度,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悱」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過後並有所體會,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說,有一種心裡有數,但是不能表達的狀態。
  • 憤啟悱發!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縮略語。意思是,不到學生對某個知識或問題急切地想知道卻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到想表達又表達不出的時候,就難以點撥啟發他,使其獲得提高。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中國教育史是以棍棒教育發端的。
  • 論語心解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fěi)②不發。【注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房子的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那就暫時先不教他(讓他繼續思考)。」當學生願意學的時候,他才有可能開啟腦筋,認真思考。憤者,想把道理弄清楚也;悱者,想把話說清楚也。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憤」與「悱」是指內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指的是想弄明白而又琢磨不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指的是心裡明白卻又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啟」和「發」都是指開導和啟發的意思。
  • 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述而》是《論語》第七篇的篇名。
  • 《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悟學.第69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20200219 亥-子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 孔子說:「不冥思苦想不啟發,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集解】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
  • 論語悟讀134:文質彬彬方君子
    《論語》第六篇第十六章:【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悟讀】「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話,概述了君子的特性。真正的君子,忠信恭謹,喜怒不形於色。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老師不給你啟發,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誨。不教你,也是教誨,對吧?我們大家都知道教是教誨,不教是更大的教誨。孔子觀察到他還沒有發憤,他自己還沒有思考,還沒有想,他的心沒有憤憤然。什麼叫憤?你心想要求通,但是還沒有做到。等於是你在奮勇向前,但是摸門不著,你在去探索,你在尋求,找到這個門了,但是這個門你不知道是推還是拉,你不知道這個門怎麼開。這個時候,老師幫你開啟,這個叫啟。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不憤不啟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啟:啟發。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孔子常常以直接作結論的方式施教,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但實際上卻扮演了一個全知全能的人。孔子亦以周公的傳人自命,「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子罕》)。鞏固舊的權威,確立新的權威,以一人之思想為天下人之思想,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此一流弊恐非孔子之所願,但他卻是始作俑者,而這一切都出於宗法等級制度的需要。
  • 《論語》導讀之152:孔子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推知末知
    《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學習思考時有疑難想不通;啟,啟發,開導。悱,想表達卻說不岀來。發,啟發,開發。舉,提岀,指岀。隅,角落,方面。反,推知,推及。復,再。
  • 閒話《論語》述而篇(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不是說在夫子的眼裡,啟發式教育是有前提的,一個學生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啟發也沒有用;加上後面的那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給學生一個方面的東西,他不能由此舉一反三,那就不用再教他了)。這似乎和夫子一直說的「有教無類」相矛盾啊!
  • 引憤導悱,至於思悟
    引憤導悱,至於思悟——平原外國語學校隆重召開思悟課堂研討會4月17日下午,我校全體教師在西階梯教室隆重地召開了一場高質量的「思悟課堂曾校長總結髮言周校長總結髮言「思悟課堂」是鄭外的課堂改革理念,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思悟」的教學之道在遠古的回音。「思悟課堂」理念再次明確了教師教學的核心任務是教師要「引憤導悱」,使學生的學習達到「至於思悟」的境界。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的「學」。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啟發」之總結(上)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啟發」之總結(上),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在整個教育基礎理論體系中,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均出現了對「啟發」一詞的考查。為此,將所有有關「啟發」的考點進行總結,對知識進行橫向組織。一、教育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