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難成器,啟發應在憤悱後。
《論語》第七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不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啟,不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不發。舉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悟讀】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詩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問難得,光陰須要珍惜,青春不可虛度。
朱子集註: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憤悱,強調的是學生自己有學習與思考之欲而不得之際,方可啟發之。
學優才贍憑修練,海闊天空任展為。學習固然是一項艱難的系統工程,但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非主觀努力,勤於思考,是斷斷行不通的。
首先學生不主動,不發揮主觀能動性,幻想靠他人幫忙,是學不好的;其次不會舉一反三,自己探索,也是教不會的。這就是孔子一貫倡導的「不憤不啟,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
《今古奇觀》中有一則"蘇小妹三難新郎"的小故事。蘇小妹在秦少遊入洞房前 ,以"閉門推開窗前月" 一聯作考。三更已過 ,秦冥思苦想而未有得。 蘇東坡暗將一粒石子投入水池中 ,秦少遊頓時豁然 ,張口吟出"投石擊破水中天"的下聯。這個故事中,東坡先生巧妙的運用了啟發式教學。
「不憤不啟」,強調教育要掌握時機;「不悱不發」,強調教育要因勢利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則重視學生的主動。
在學生主動思考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也符合教學之基本規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加以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