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之152:孔子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推知末知

2020-12-11 傳統文化新視界

《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學習思考時有疑難想不通;啟,啟發,開導。悱,想表達卻說不岀來。發,啟發,開發。舉,提岀,指岀。隅,角落,方面。反,推知,推及。復,再。

孔子說:「學生不到有疑難想不通時不開導,不到有想法卻說不岀來時不啟發。指岀一個方面不能推知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了。」

孔子注重啟發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推知末知,既是教學方法也是學習方法,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教育教學普遍運用。

如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聞一知十是生而知之,舉一反三可事半功倍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文中的回指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素以德行著稱。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孔子勸學《論語》——舉一反三源何而來?舉一反三意思是:如果受教育的人了解了一隅,而不能由此而推知其餘相同的三隅,那麼,不用枉費心機再教他什麼了。那孔子是如何在教學中踐行一隅反三這句話的呢,有一天孔子弟子子貢問他,《詩》書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啊,你已經學會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了,可以跟你討論《詩》了。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隅」指角的意思,「物之有四隅,舉一可知其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就是說不能做到舉一反三」。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到學生想弄明白卻又弄不明白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用言語完善去表達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如果學生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不要反覆再舉例教他了。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蘇格拉底的思想雖與智者派迥異,但在思維方式上卻是共通的,即都注重思維的嚴密性與邏輯性。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通過層層設問幫助對方理清思路,從而使其得到新知或認識到自己原有知識的謬誤,進而激發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之相較,孔子所教的知識多為直覺感悟式的,主要來自經驗而非思辨,因此,孔子教學常常是走到哪兒便教到哪兒,體悟到一句就教一句,絕少蘇格拉底式的長篇大論。
  •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 舉一反三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善於思考,就能從中把握玄機
    《論語》中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教育的初級階段要懂去剌激學生們的探知欲望,直到他已經努力了卻還是弄不明白的時候,再去開導他、啟示他;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學識進行懷疑,因為只有懷著質疑的態度去研究,才能更快進步,學到更多的知識。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我國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所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論語》,由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纂,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在戰國初期成書。《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 論語悟讀154:啟發應在憤悱後
    《論語》第七篇第八章:【原文】子曰:「不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啟,不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不發。舉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述而》是《論語》第七篇的篇名。
  • 論語簡說|孔子如何教學(7-08)
    本章是孔子對弟子們講的,也是啟發弟子們應該怎麼學。孔子不是隨隨便便地教人,他要看這個人的時機成熟了,可以教了才教,這樣教起來,教的人不費勁,學的人也不會感覺到壓力。【不憤不啟】憤是指這個人很好學,有一種發憤圖強的心,已經開始用功研究道理了,但是有時候沒有辦法自己突破,自己悟不出來。啟則是指啟發、開示。
  • 《論語》|怎樣才能成為優秀的老師?孔子說做到4個方面
    「不憤不啟」,憤,表現的是學生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對所學的東西有所體會,但想得還不透徹,是一種將通未通的狀態,這時候老師進行點撥,讓其開悟,使其豁然開朗;「不憤」,就是還陷在糊塗的境地,一竅不通,再點也不會通的。只有自己想得快通時,老師一點就能通,就能很快明白。如果自己不想,不去悟,靠老師灌輸,講得淺可以聽得懂,講深奧了,不去思考、領悟,是很難明白的。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孔子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38》),孔子說他在教學時,不會給學生分類,不管學生貴賤、貧富、智愚、善惡,都給予教誨。但也正因為學生有類,所以孔子因人施教,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教學,典型的例子如《論語·先進21》篇中他對子路和冉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思考至頭腦欲裂,才是啟發的最好時機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他的學生未思考至頭腦欲裂時,他是不會主動啟發學生的。從這一點上看,孔子確實是教學的高手。因為如果學生不去認真思考,只想吃等食,無論你怎麼啟發都是沒用的。只有他在心中通過苦思凝想,左衝右突,趟出好多路來,可是不知哪條路是通往正確答案之路,此時你再一點撥,他立刻就會找到答案,而且經過這樣一番思考、苦鬥,學生得到的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方法。掌握了這樣的方法,其他類似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 孫德常|圍棋文化:圍棋與成語「舉一反三」
    孫德常博士研究圍棋戰術成語「舉一反三」是人們對《論語 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高度概括。孔子此句歷代有不同的注釋。這曾經引起人們探索「孔子本人是否會下圍棋」這一千古之謎的興趣。林建超根據「賢」字在《論語》中出現的頻度,以及各種用法,比較完整地解釋了孔子對待圍棋的態度和立場。「博弈猶賢」即「下圍棋對人有好處」。孔子的「為之,猶賢乎已」基本代表了孔子對待圍棋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魯國編年史《左傳 襄公二十五》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這是成語「舉棋不定」的出處。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與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不同的人才。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 子貢之境界(《論語》心得)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子貢是一位優秀的學生。他視野開闊,學習勤奮,對一些根本問題審問不倦。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回答:「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6)這個問題的提出,表明子貢的思考日臻完善,他要透過紛繁的問題,去尋找根本所在。他勤於思考,善於舉一反三。他請教孔子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有無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那會不會自己不想要的,別人卻想要呢?
  • 論語心解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注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房子的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那就暫時先不教他(讓他繼續思考)。」當學生願意學的時候,他才有可能開啟腦筋,認真思考。憤者,想把道理弄清楚也;悱者,想把話說清楚也。
  • 如何對孩子進行個性化啟發培養?取經孔子弟子三千的三種心得
    而孔子了解學生,我們了解孩子,除了上面例子中的談話法,日常生活中的個別觀察、眼裡有活生生的人,更是基礎。二、啟發誘導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誘導的教育家,去調合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孩子積極性之間的矛盾。君子不器,無論是培養健全的人、還是知識的獲取,都有建立在個人的自覺需求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反對機械學習,提倡啟發式教學。
  • 孔子唯獨對這個學生又愛又恨,竟是「私心」作怪
    孔子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少不了對他們的表揚,當然也少不了批評。表揚南宮括:「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表揚閔子騫:「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表揚學生是一種「愛」,通過肯定、讚許,鼓勵他們成長;孔子批評學生是一種「恨」,通過斥責、怨怒,鞭策他們改進。但在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人觸動了孔子的「私心」,讓孔子又愛又恨。這個學生就是顏回。由《論語》記載可見,顏回是受孔子表揚最多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