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2020-12-13 東北網
  啟發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與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實質上反映的是他們所代表的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一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微,「禮崩樂壞」、「禮樂徵伐自諸侯出」。所以孔子傾畢生精力,力圖恢復周禮這一基於血親倫理的宗法等級制度,這一政治取向深刻影響了他的教育觀。孔子的問對較少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討論,大多老師講,弟子聽,間或弟子恭敬地提問,老師簡要地回答,基本上一兩個來回便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也就結束了。孔子常常以直接作結論的方式施教,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但實際上卻扮演了一個全知全能的人。孔子亦以周公的傳人自命,「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子罕》)。鞏固舊的權威,確立新的權威,以一人之思想為天下人之思想,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此一流弊恐非孔子之所願,但他卻是始作俑者,而這一切都出於宗法等級制度的需要。

  蘇格拉底生活於雅典的民主制時期。城邦領袖依靠民主選舉而非世襲。由此,個體的從政能力便顯得十分重要,雅典教育中的「三藝」(文法、辯證法、修辭學)便是與此相適應的。出於表達政見、擴大影響力的需要,古希臘雄辯術盛行,至古羅馬時期,培養雄辯家已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了。蘇格拉底的問對與孔子相比顯得極其冗長。他在問對過程中,不斷地與對方進行討論,顯得相當繁瑣、囉嗦、沉悶,遠不如孔子啟發方法簡練、明確,且警句連篇。實質上,蘇格拉底方法重視過程,他並不以知識教人,而是教人如何獲得知識。教人「思想」而非教人「信仰」,這也反映出古希臘與先秦時期政治的差異。二

  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政治與道德準則是接受而非討論的對象,是信仰而非研究的對象。教育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識本身,而是如何將聖賢傳給我們的知識(核心是道德知識)落實到實踐。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重行而輕言,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巧言令色鮮于仁」(《論語·學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裡仁》)。孔子教育的重心與興趣並不在思維的明晰與知識的系統上,而在於個人日常之所行。這也是孔子啟發方法之所以簡練的深層文化原因。

  西方文化具有十分明顯的「知性」特徵。蘇格拉底的思想雖與智者派迥異,但在思維方式上卻是共通的,即都注重思維的嚴密性與邏輯性。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通過層層設問幫助對方理清思路,從而使其得到新知或認識到自己原有知識的謬誤,進而激發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之相較,孔子所教的知識多為直覺感悟式的,主要來自經驗而非思辨,因此,孔子教學常常是走到哪兒便教到哪兒,體悟到一句就教一句,絕少蘇格拉底式的長篇大論。如果說,在不斷的層層詰問中體現出來的邏輯與思辨的光輝,是蘇格拉底啟發方法的魅力所在,那麼,學生由於長期與孔子共同生活所萌生的對其人格的敬仰與情感上的依賴,則是孔子啟發方法成功的基礎。思想與人格魅力之分野,不僅是孔子與蘇格拉底個人的區別,也是兩種文化價值取向不同使然。三

  教育是培養人的,因此,每個教育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論及人性。孔子並未對人性作明確的表述,只是說「性相近,習相遠」(《論語·陽貨》),但他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下愚是不需要教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孔子的人性觀模糊、複雜而又充滿矛盾,這為後人提供了非常大的闡發空間。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為聖人,包括堯、舜等上古帝王及周公,但聖人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孔子的教育對象主要是「中人」這一層次。在人性觀上,孔子採取了比較現實的態度。在教育問題上,孔子強調啟發是有前提條件的,即「憤」和「悱」。如果「不憤」、「不悱」,不能舉一反三,「則不復也」。「憤」和「悱」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其存在的第一個前提是一定的知識積累,第二個前提則是主動的學習態度。

  蘇格拉底的人性觀則顯得更為徹底和純粹。他認為人生來靈魂中就蘊含著真理,只是為後天所蒙蔽,通過啟發可以讓真理呈現,因而智慧不是認識自然,而是「認識你自己」。這種認為人生來便有真理的種子的觀點,被其學生柏拉圖闡發為「回憶」說,柏拉圖認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學習不過只是回憶而已」。蘇格拉底的人性觀與孔子不同,卻與孟子相近,尤其與中國的禪宗有異曲同工之妙。既然真理就存在於人的心中,那麼教育者就不需要像孔子一樣強調「學思結合」,只注重「思」,即運用邏輯理清思路就可以了。與孔子進行教育時所持的現實與沉靜的心態不同,蘇格拉底是帶著近乎宗教般的熱情來從事教育活動的。他自詡為雅典的「牛虻」,以自己的「產婆術」來保持雅典思想的活力。而這種理想化的教育理念的現實結果,卻常常由於對方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使對話淪為智者式的詭辯。四

  孔子從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角度出發,強調既定價值觀念與倫常體系的權威性。天命觀念自孔子始,逐漸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的東西。由此,教育的作用即是教人去「知天命」,並達到順應天命、「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人生境界。通過體認「仁」而自覺遵循「禮」,以順天命,即是孔子教育的目標。天命外在於人而又統治著人,個體只有順應天命才能有一個好生活。「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既然知識本身是確定和不容置疑的,那麼,教育所剩下的唯一工作便是如何掌握這些知識了。因此,孔子教育效果的好壞表現為對終極真理即天命的體認程度的高低。基於個人的修養與教育實踐,孔子教學的民主色彩比較濃厚,但其寬容性僅僅表現為掌握既定知識的過程方面,知識本身的正確性不容置疑,也不能探討,在這方面,孔子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獨斷論傾向。孔子啟發教學方法注重的是傳授既定知識的過程,其教學過程表現為非常典型的「生問師答」。「教」的內容是確定的,「材」的特點是不同的,所以孔子十分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朱熹總結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由於其啟發方法建立在對學生長期觀察與了解的基礎之上,比較符合教育心理學規律,因此,教學效果相當不錯。

  蘇格拉底則稱自己是一個「愛智者」,他熱衷於探究認識活動的過程本身,而非認識的結果。他在意的是知識的「生產」過程,而不是生產出何種知識。這裡暗含了這樣一個命題:如果思維的過程是合乎邏輯的,那麼思維的結果也就是正確的。中世紀宗教神學思想與此種思維方式一脈相通。問題是,思維的原料或曰前提何在?它們是否就是正確的?這是蘇格拉底方法的大問題。蘇格拉底不用確定的知識來教給別人,他的教學是與對話者一道探究未知的過程,而非掌握既有知識。由於對方常常缺乏必需的知識儲備,對話的結果常常是沒有結果,得不出結論,以對話者更加困惑而告終。相比較而言,孔子的教學更注重結果,而蘇格拉底方法則更注重個體思維過程的邏輯化程度和思辨性。單就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理解而言,孔子的教學無疑更加有效率,也更成功。如果將孔子的教學視為一種接受學習的話,那麼蘇格拉底的教學則更傾向於發現。孔子用啟發方法教人對已知加深理解,而蘇格拉底則以啟發方法教人探索未知。

  (陳曉慧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2020韶關教師招考知識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對比
    孔子著作或教育的集中體現:《論語》教育作用:①社會功能:庶、富、教;社會發展了才能發展教育②個體功能:「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個性差異教育目的:學而優則仕孔子強調不能悶頭學習,教育最大化教育內容: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教育方法教育方針:有教無類核心--體現平等,全面①啟發誘導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他開創私學講學之風,編訂「六經」,門下弟子三千;提出「庶、富」而後「教」,最早闡述了經濟和教育的關係;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也」,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的招生思想,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他還提出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教學相長、學思行並重等多種教育教學方法。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孔子與蘇格拉底跨越時空的相知相惜
    1.地位孔子-我國教育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蘇格拉底-西方教育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2.著作均為述而不作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弟子及再傳弟子的記錄的《論語》中。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思想竟然不謀而合?
    對比古希臘與古中國的思想家,最出名的一對比較就是拿蘇格拉底與孔子進行比較。一個是西方的哲學先賢,另一位則是中國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身處同一時代但是不同空間的兩個人的思想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孔子周遊列國在教育理念上,蘇格拉底把教育帶到了平民之中,為自己的學生免費上課,傳授知識。這與孔子把教育從貴族教育改變成平民教育有異曲同工之處。
  • 孔子與蘇格拉底
    孔子形容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蘇格拉底自稱無知,然而孔子是中國倫理學的奠基人,蘇格拉底創建了西方倫理學傳統。6月16日(周六)上午9:30,由山東省圖書館和齊魯晚報聯合舉辦的大眾講壇有幸邀請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山東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餘紀元,為聽眾帶來題為《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講座,力圖說明並比較孔子與蘇格拉底在建立中西倫理傳統中的理路。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美學與「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被稱作是「西方的孔子」,他不僅是哲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人物。蘇格拉底留給後世許多名言並流傳世界。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識」的著名命題。蘇格拉底認為,美是相對的,沒有永恆絕對的美。美就是適用,每一件東西對於它的目的服務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蘇格拉底從善或者說是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待人的美。在這裡,美不是指一種正義的思想,而是指正義的行為,而這個正義的意思就是適合的、發揮其自己功用的意思。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者「說教」方式的不同,及對後世的影響
    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但孔子說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在傳播思想的過程中,有戰亂的國家是不去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中國智慧和西方哲思的相異點。
  • 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蘇格拉底:希臘語(雅典)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但簡歷中有: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古希臘三賢之一。可以看出,兩人各有千秋,但孔子更全面、頭銜更多。
  • 從孔子到王陽明,從蘇格拉底到馬克思,教育只做了一件事
    說到教育,大家可以先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古往今來,不管東方還是西方,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聖人,如老子、孔子、佛陀、耶穌、蘇格拉底、穆罕默德等等,在人世間,為什麼都選擇了教育這條路?為什麼沒有憑自己的通天智慧去攫取財富。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我看來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正如上面文章中所介紹的。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能使我們更好的去認知這個世界,去領略不一樣的風光。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中國西方國家都有各自代表的哲學家。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同時,孔子和蘇格拉底所生活的時期,是東西方的元典時代,當時的人們,思維都還停留在對"宗教""神力"的盲目敬畏中,所以當時是中西方文化核心的形成時期。而他們二人,一個弟子三千,設壇講學,一個從者甚眾,設教布道,都以啟發人民的思想為己任,也都"述而不作",並未有真正的著作傳世,只有和弟子的談話集傳世,卻還是各自對中西方文化的精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8k字)
    但是,中國的教育機構和公共輿論界再次呈現出對孔子非僵化的、坦誠的、正面的評價。在歐洲,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從對孔子那模糊不清的被歪曲的形象中解脫出來。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共同特點是,要在政治走向衰亡的時代改造人。此外,孔子試圖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而加以改造,而首先把人看作個體的蘇格拉底卻與之相去甚遠。為了實現改造人的目的,二人採取的方法截然不同。蘇格拉底認為,人通過思考方能進步。
  • 蘇格拉底方法
    與啟發式教學方法或者教學原則相關的知識是我們教師類考試中經常出現的考點之一,而西方最早提倡啟發式教學的就是蘇格拉底。那麼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到底是什麼?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三哲之一,畢生從事教育事業。在教育上,他和孔子一樣實行「有教無類」,以「問答法」著稱。
  • 孔子和蘇格拉底(哲學閒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老師。孔子和蘇格拉底時空遙隔,儘管從時間的角度看,有思想傳播的潛在可能,但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絕無可能。
  • 四大文明古國:蘇格拉底教育思想
    進而,蘇格拉底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人格完警的教育。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包括啟發法、問答法。他不把自己以為是真理的東匹用概念、原理的形式表示出來,而是用問答的方式,破除受教育者的已有定見,使對方在他一間一管、步步趨近的引導下自覺地接受他的說法。這種被後人稱作「蘇格拉底法」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能力,形式活潑,效果較好,對以後西方教育影響較大。
  • 孔子PK蘇格拉底 誰收學費多、弟子就業好
    我記得我念中學的時候,一位老師,他教我們教到孔子的一句話,也就是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交多少學費可以當孔子弟子?當時的老師把它翻譯成,孔子說自己帶了肉乾來找我,我是沒有不教的。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為什麼?因為如果這樣翻譯的話,那孔子好像是開補習班的,你只要交學費,我就教,事實上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 蘇格拉底: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一位謎一樣的「聖人」
    柏拉圖的大量對話體著作如《理想國》《法律篇》,其對話主人公即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思想傳承關係,類似於中國孔子和其弟子所著的《論語》,如果沒有《論語》,孔子本人的思想恐怕很難原原本本呈現在世人面前。
  • 「頭腦教育」與「如何教育」,教學方法的內涵,重點!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及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