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美學與「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

2020-12-13 人文使者

蘇格拉底,是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被稱作是「西方的孔子」,他不僅是哲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人物。

蘇格拉底留給後世許多名言並流傳世界。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識」的著名命題。他說,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認為通過理性的思考就能獲得知識。

美,希臘語的概念,兼有美和善的意思,既指形體的美,又指好的德性,漢語和英語都很難用一個詞對譯它。

蘇格拉底認為,美是相對的,沒有永恆絕對的美。美就是適用,每一件東西對於它的目的服務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

蘇格拉底從善或者說是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待人的美。在這裡,美不是指一種正義的思想,而是指正義的行為,而這個正義的意思就是適合的、發揮其自己功用的意思。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充分地實現了自己,就是一個充分地發揮了功用的人,也就是一個具有善的人,也就是一個美麗的人。

蘇格拉底並不否認人的外表美,他認為外表美不是經過修飾出來的,而是從一定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鍛鍊出來的,只有從事正義行為的人才是美的。

蘇格拉底首先是一個倫理學家,他總是從社會效益的角度來看待美和藝術。他是早期希臘美學思想轉變的關鍵,他把注意的中心由自然轉向社會,美學也轉變成為社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蘇格拉底的美學主張,從社會的觀點指出美的評價標準在於對於人的效用。根據效用,他看出美的相對性。從此美就與善密切地聯繫在一起,而美學與倫理學也就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了。

相關焦點

  • 《西方美學通史》簡介
    該成果以480萬字的規模對西方從古希臘到當代兩千多年美學發展的歷程做了全方位的梳理,體系宏大、史料豐富、視角新穎、結構縝密,堪稱迄今為止國內外第一部最為完備的西方美學通史。《西方美學通史》堅持歷史和邏輯相結合的方法,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西方美學發展的歷史作了全面描述,將其歸納為「古希臘羅馬美學」、「中世紀文藝復興美學」、「十七十八世紀美學」、「德國古典美學」、「十九世紀美學」、「二十世紀美學(上下卷)」等階段,並對每一階段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美學家作了詳細的梳理和描述。
  • 孔子與蘇格拉底
    孔子形容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蘇格拉底自稱無知,然而孔子是中國倫理學的奠基人,蘇格拉底創建了西方倫理學傳統。6月16日(周六)上午9:30,由山東省圖書館和齊魯晚報聯合舉辦的大眾講壇有幸邀請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山東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餘紀元,為聽眾帶來題為《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講座,力圖說明並比較孔子與蘇格拉底在建立中西倫理傳統中的理路。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啟發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與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實質上反映的是他們所代表的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一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微,「禮崩樂壞」、「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 西方近代認識論論綱: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西方近代的兩個主要認識論思潮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 當代西方的理性主義
    關鍵詞: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理性主義在西方歷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從古希臘到近代一以貫之。即使在基督教佔統治地位的中世紀,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乃至託馬斯·阿奎那的學說,仍透著一種理性主義的精神,不過有些扭曲變形而已。自從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以來,理性主義登上精神界的王座君臨天下,思維著的悟性成為衡量一切的尺度,一切都押上理性的審判臺,接受最嚴厲的審判。
  • 蘇格拉底: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一位謎一樣的「聖人」
    柏拉圖的大量對話體著作如《理想國》《法律篇》,其對話主人公即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思想傳承關係,類似於中國孔子和其弟子所著的《論語》,如果沒有《論語》,孔子本人的思想恐怕很難原原本本呈現在世人面前。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今天要比較這兩個人,任何兩個人放在一塊需要有可比性,實際上是把中西兩種文化進行比較,看看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西方第一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哲學家」這個稱號,被無可質疑地授予了蘇格拉底。這位哲人的地位之高,以至於在他之前的哲學家,都要被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仿佛直到他的出現,哲學才真正得以成為哲學。不過,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的話,就會發現,蘇格拉底,看著又不太像一個哲學家。在人們的印象裡,哲學家往往是那種著書立說、構建理論體系的人,他們會談論很多事情,特別是那種無所不包、虛無縹緲的東西,比如意識、物質、存在、宇宙起源等等……而蘇格拉底卻對這些都不感興趣。
  •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思想竟然不謀而合?
    對比古希臘與古中國的思想家,最出名的一對比較就是拿蘇格拉底與孔子進行比較。一個是西方的哲學先賢,另一位則是中國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身處同一時代但是不同空間的兩個人的思想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蘇格拉底說:「德即知識」,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兩人在教育上都強調道德品德的重要性,即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學問。相比於學會多少知識,兩人更看重的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如何。蘇格拉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個個小的測試教會自己的學生如何去做一個品德高尚又不失自我的人。
  • 西方哲學奠基人蘇格拉底,學習他的20句至理名言,領會智慧人生
    提到西方哲學,就不得不聯想到古希臘,因為在古希臘,存在三位哲學史上三位重量級的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並稱「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今天,要一起來了解「古希臘三賢」中輩分最高的蘇格拉底,用他20句至理名言,感受西方哲學的魅力。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人中,為什麼說前者輩分最高呢?一方面從出生來說,蘇格拉底年齡最大,另一方面,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師傅,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師傅,這三位奠定西方哲學的偉人,一脈相傳。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
  • 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蘇格拉底:希臘語(雅典)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但簡歷中有: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古希臘三賢之一。可以看出,兩人各有千秋,但孔子更全面、頭銜更多。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者「說教」方式的不同,及對後世的影響
    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但孔子說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在傳播思想的過程中,有戰亂的國家是不去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中國智慧和西方哲思的相異點。
  • 蘇格拉底:西方哲學之父
    但對於那些希望介紹蘇格拉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慷慨地體驗這位傑出人物和著名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399年在雅典逝世。他來自一個貧窮而卑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雕塑家,母親是助產士。蘇格拉底最初跟隨他父親的職業,這在當時很常見,但最終他辭職,全身心投入哲學。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西方的蘇格拉底而西方的文化形成期,則是歐洲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文明時期,當時的歐洲大陸都沉浸在古希臘文明的光輝之下。古希臘文明時期產生的哲學思想,被後世的羅馬文化所繼承,對歐洲文化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是歐洲文化的精神源泉。而若論古希臘時期的先哲,蘇格拉底也當仁不讓。
  • 2020韶關教師招考知識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對比
    孔子著作或教育的集中體現:《論語》教育作用:①社會功能:庶、富、教;社會發展了才能發展教育②個體功能:「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個性差異教育目的:學而優則仕孔子強調不能悶頭學習,教育最大化教育內容: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教育方法教育方針:有教無類核心--體現平等,全面①啟發誘導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能使我們更好的去認知這個世界,去領略不一樣的風光。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中國西方國家都有各自代表的哲學家。在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是孔子,而在西方國家則是蘇格拉底。它們都有各自的代表思想。蘇格拉底提倡人們要不停地提問,去挑戰權威,他的思想影響了許多西方人。
  • 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8k字)
    I.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2k字)1II.人類的兩大導師:西方的蘇格拉底與東方的孔子(4k字)10本文作者:烏利希·道姆(慕尼黑語言翻譯學院院長),文章原載:《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討論人物:蘇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孔子(Confucius,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年長82歲。
  • 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很有深度和廣度!
    他還人為孔子用的思想方法就是理性與超越並舉。超越思維就是非對象性思維,超越的動機就是對自身與處境的不滿,其目的就是通過哲學沉思實現真正的人的復歸。具體他是如何進行分析和理解的呢?請跟隨哲學詩畫一起深度進入——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和分析!
  • 再話中西方教育思想得失:中國教育給答案,西方教育給問題?
    西方教育倡導給問題,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挑戰自我、挑戰權威,探索自然。所以,西方科學與技術從始至終都比中國先進也絕不是浪得虛名。圖二:孔子主要教人們做人的道理西方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蘇格拉底,他在西方的地位和孔子差不多。蘇格拉底經常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