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是西方人尊敬和崇拜的一位文化聖人。
蘇格拉底出身寒微,他的父親是一位雕刻師,母親是助產士。蘇格拉底年輕時曾做過雕刻,後來投身於哲學。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性情溫和,富有智慧,他的妻子性格暴躁,常對蘇格拉底發脾氣。夫婦二人共生養三個孩子。蘇格拉底在法庭辯護時,長子剛剛成年,其他兩子尚處幼年。
蘇格拉底終身貧苦,在接受雅典法院判審判時,他只能付得起一米納贖金。蘇格拉底申訴說,如果自己被判無罪,他向國家只提出唯一要求,即獲得一份公餐。可見蘇格拉底一生貧困至此。
如考慮到蘇格拉底的生活狀況,人們就能理解他的妻子為何愛發脾氣了;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一生奔波勞碌,沒有時間像一般人那樣關心自己的事情,什麼發財致富,安家立業,軍旅生涯,議會發言,當官從政,城邦內鬥。
蘇格拉底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著作,他的思想是通過古希臘另一位大思想家,蘇格拉底得意弟子柏拉圖闡發的。
柏拉圖的大量對話體著作如《理想國》《法律篇》,其對話主人公即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思想傳承關係,類似於中國孔子和其弟子所著的《論語》,如果沒有《論語》,孔子本人的思想恐怕很難原原本本呈現在世人面前。
蘇格拉底的偉大,首先在於他的哲學直接影響了弟子柏拉圖,師徒二人的哲學成就一併構成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座高峰。
從此以後,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影響西方文化哲學長達兩千多年。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信奉的的靈魂不死論、感性和理性的區別、靈魂和肉體的對立等觀念,一直左右和支配著西方人的傳統思想。
蘇格拉底不僅擁有深刻的哲學思想,更具備非凡的人格魅力。西方學者認為,蘇格拉底的人格力量始終影響和激勵著西方思想界,使得他們不斷質疑權威,探尋真理,甚至為了捍衛真理,不惜犧牲個人生命。
難怪有中世紀神學家,把蘇格拉底稱為西方古典文化時代的耶穌,這種說法,頗有啟發意義。
大致來看,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蘇格拉底的人生價值觀和雅典城邦、雅典人民的榮譽、利益密切相連,毫無利己之心。
蘇格拉底在那篇著名的法庭辯護詞中,全面闡述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蘇格拉底說,他是聽從雅典神的召喚,充當雅典人的牛虻,用來激勵雅典人的智慧和美德。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說:我是一隻牛虻,是撲在雅典這匹馬身上的牛虻,是神賜予雅典人的禮物。雅典這匹駿馬,身材高大強壯,卻昏昏欲睡,需要時時刺激一下。
蘇格拉底不斷告誡雅典民眾:你們不應當只關心身體和財富,要更關心人的品德和智慧,因為財富不會產生品德,而品德卻能給一個人和國家帶來財富和許多好的東西。
蘇格拉底終生貧苦,把所有的愛心、責任、熱情和忠誠都獻給了雅典城邦和雅典人民。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每天談論道德修養,談種種問題,檢討自己,調查別人,都是為了你們好,是為我的、你們的城邦的榮譽著想;再說,無所追求的生活算不得生活。
二,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蘇格拉底和西方後起思想家,如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等,存在一個重大區別,即蘇格拉底不是一個學院派理論家或哲學家,他的哲學智慧,主要源於他本人的生活經驗和人際交流。
如蘇格拉底提出的許多經典命題,像認識你自己,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世上萬物都有理念等,全部來自於蘇格拉底與周圍人的話題辯論和生活言談,沒有純粹抽象的學院派問題。
例如那篇探討天理、神道的對話錄,即緣於蘇格拉底偶然遇到的一個事件。蘇格拉底參加法庭辯論,偶然遇到歐提夫洛,歐提夫洛控告他父親犯有謀殺罪。蘇格拉底藉此機緣,和他深入討論了關於天理的問題。
這種源於生活實踐的哲學智慧,是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的最大特色和優點。可以說,蘇格拉底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雅典城邦的利益和雅典人的生活,如正義、勇敢、誠實、美德、善、美等。
如此看來,蘇格拉底的哲學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應是最接地氣、最具生活氣息、最具指導意義的哲學形態之一了。
蘇格拉底在與周圍人聊天中,發現一個很有諷刺意味的現象:很多雅典人自認為自己很聰明,其實源於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或者說不承認自己無知;而且越是那些有名望的所謂聰明人,越是不知道自己無知;他們甚至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聰明,在其他方面同樣很聰明。用中國人的說法,這叫做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關於人的知和未知的道德判斷,中國古代思想同樣有之。孔子在《論語》中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不知,尚;不知知,病也。
蘇格拉底熱衷於和別人聊天,喜歡調查研究別人,源於一則阿波羅神啟。阿波羅神廟的女祭司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其他雅典人再沒有比蘇格拉底更聰明了。
蘇格拉底說一直想弄清楚這一神啟背後的隱秘意義:為什麼他比其他雅典人更聰明呢?經過不斷調查研究,蘇格拉底終於發現其中秘密:其他聰明的雅典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不是真正聰明;而自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是真正的聰明。
所以蘇格拉底在法庭辯護中替自己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和我一起消磨時間呢?理由就是,他們喜歡聽我調查那些自以為聰明而並不聰明人士的談話,覺得很有趣。
蘇格拉底的哲學智慧源於生活,歸於生活;我們把他的哲學稱為生活哲學,應該是名副其實。從此意義上說,蘇格拉底的哲學和孔子的道德哲學,性質比較接近。兩者都屬於生活實踐倫理,不是學院派理論。
三,蘇格拉底具有視死如歸,捨生取義的道德人格。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雅典的自由民,應當把國家榮譽、崗位職責、道德人格,看得比生命更珍貴,更重要。為此,蘇格拉底一點不懼怕別人的控告,不害怕死亡的威脅。
在蘇格拉底看來,一旦自己申訴失敗,法院最後判決他有罪,他將坦然面對,甘願領受審判,而不是像那些貪生怕死之人,哭哭啼啼地懇求別人的同情;他更不會褻瀆法律的權威,利用其他手段如支付贖金,換取人身自由。
在那篇著名的法庭辯護詞中,蘇格拉底言辭懇切、義正詞嚴地闡明了自己的立場:
第一,死亡不是一種災難。
蘇格拉底說,在他申訴自己的意見過程中,神始終沒有反對,說明自己的審判赴死之路,不是一種災難,很可能是一種幸福的選擇。
蘇格拉底相信靈魂不死,在他看來,死亡就像一場沒有夢的睡眠,是一種生活的快適,是長時間的一夜,沒啥可怕的。而且,靈魂到另一個世界,可以遇到很多英雄人物,像荷馬、阿喀琉斯、米諾斯等等。
第二,他不怨恨那些控告他的人和宣判他死刑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起碼,死亡的結果是一個不可知的問題,所以不應該像那些貪生怕死的人一樣,患得患失。在蘇格拉底眼中,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貪生怕死,只有那些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會貪生怕死。
第三,蘇格拉底闡述了自己做人的道德原則。
蘇格拉底說,你們判我無罪也好,判我有罪也好,反正哪怕要我死100回,我也絕不改變我的做法。我決心冒生命危險,站在法律和正義一邊,而不為了害怕坐牢和處死站在不正義的一邊。我沒有受過任何的報酬,我說的是真話,我是有證人的,這個證人就是我的貧苦的生活。
他還說,我這一生,無論在公事上,還是私事上,從來不和人同流合汙,不管他是我的學生還是其他什麼人。對於法律的判決,我的態度是,不能循私情,而要是非分明,因為審判員不能感情用事,應該依法辦事。總之我們大家都不用做違背天理的事,不能做不光明正大、不合天理的事。
第四,蘇格拉底堅守崗位道德,不辱沒自己的人格。
蘇格拉底認為,他總算一個有點社會名氣的人,像他這樣的人,如果為了個人赦免而懇求法庭的寬宥,既有損城邦榮譽、法律權威,也辱沒一個自由民的人格。他深以為恥,不屑為之。
更加重要的是,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應當忠於自己的崗位職責,做一個勇敢、誠信之人。他說,他曾三次參加伯羅奔尼撒戰爭,每一次踏上戰場,都忠於自己的職責,不怕犧牲。
蘇格拉底對自己新崗位的理解是:要做一個哲學家,去認識自己,認識一切人;如果考慮自己的生死或患得患失,而放棄這崗位,那就太不對了。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崗位,不管他認為這個崗位好,還是因為指揮官指派他的崗位,他都必須堅守崗位,甘冒生命危險。用中國儒家思想的話說,這叫捨身取義,殺身成仁。
綜上所述,蘇格拉底擁有非凡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歸結起來就是,蘇格拉底為了雅典城邦和雅典人民的利益與榮譽,為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和法律權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作為一位聖人的蘇格拉底,被西方人崇拜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