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一位謎一樣的「聖人」

2020-12-22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蘇格拉底是西方人尊敬和崇拜的一位文化聖人。

蘇格拉底出身寒微,他的父親是一位雕刻師,母親是助產士。蘇格拉底年輕時曾做過雕刻,後來投身於哲學。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性情溫和,富有智慧,他的妻子性格暴躁,常對蘇格拉底發脾氣。夫婦二人共生養三個孩子。蘇格拉底在法庭辯護時,長子剛剛成年,其他兩子尚處幼年。

蘇格拉底終身貧苦,在接受雅典法院判審判時,他只能付得起一米納贖金。蘇格拉底申訴說,如果自己被判無罪,他向國家只提出唯一要求,即獲得一份公餐。可見蘇格拉底一生貧困至此。

如考慮到蘇格拉底的生活狀況,人們就能理解他的妻子為何愛發脾氣了;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一生奔波勞碌,沒有時間像一般人那樣關心自己的事情,什麼發財致富,安家立業,軍旅生涯,議會發言,當官從政,城邦內鬥。

蘇格拉底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著作,他的思想是通過古希臘另一位大思想家,蘇格拉底得意弟子柏拉圖闡發的。

柏拉圖的大量對話體著作如《理想國》《法律篇》,其對話主人公即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思想傳承關係,類似於中國孔子和其弟子所著的《論語》,如果沒有《論語》,孔子本人的思想恐怕很難原原本本呈現在世人面前。

蘇格拉底的偉大,首先在於他的哲學直接影響了弟子柏拉圖,師徒二人的哲學成就一併構成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座高峰。

從此以後,以蘇格拉底、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影響西方文化哲學長達兩千多年。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信奉的的靈魂不死論、感性和理性的區別、靈魂和肉體的對立等觀念,一直左右和支配著西方人的傳統思想。

蘇格拉底不僅擁有深刻的哲學思想,更具備非凡的人格魅力。西方學者認為,蘇格拉底的人格力量始終影響和激勵著西方思想界,使得他們不斷質疑權威,探尋真理,甚至為了捍衛真理,不惜犧牲個人生命。

難怪有中世紀神學家,把蘇格拉底稱為西方古典文化時代的耶穌,這種說法,頗有啟發意義。

大致來看,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蘇格拉底的人生價值觀和雅典城邦、雅典人民的榮譽、利益密切相連,毫無利己之心。

蘇格拉底在那篇著名的法庭辯護詞中,全面闡述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蘇格拉底說,他是聽從雅典神的召喚,充當雅典人的牛虻,用來激勵雅典人的智慧和美德。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說:我是一隻牛虻,是撲在雅典這匹馬身上的牛虻,是神賜予雅典人的禮物。雅典這匹駿馬,身材高大強壯,卻昏昏欲睡,需要時時刺激一下。

蘇格拉底不斷告誡雅典民眾:你們不應當只關心身體和財富,要更關心人的品德和智慧,因為財富不會產生品德,而品德卻能給一個人和國家帶來財富和許多好的東西。

蘇格拉底終生貧苦,把所有的愛心、責任、熱情和忠誠都獻給了雅典城邦和雅典人民。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每天談論道德修養,談種種問題,檢討自己,調查別人,都是為了你們好,是為我的、你們的城邦的榮譽著想;再說,無所追求的生活算不得生活。

二,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蘇格拉底和西方後起思想家,如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等,存在一個重大區別,即蘇格拉底不是一個學院派理論家或哲學家,他的哲學智慧,主要源於他本人的生活經驗和人際交流。

如蘇格拉底提出的許多經典命題,像認識你自己,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世上萬物都有理念等,全部來自於蘇格拉底與周圍人的話題辯論和生活言談,沒有純粹抽象的學院派問題。

例如那篇探討天理、神道的對話錄,即緣於蘇格拉底偶然遇到的一個事件。蘇格拉底參加法庭辯論,偶然遇到歐提夫洛,歐提夫洛控告他父親犯有謀殺罪。蘇格拉底藉此機緣,和他深入討論了關於天理的問題。

這種源於生活實踐的哲學智慧,是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的最大特色和優點。可以說,蘇格拉底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雅典城邦的利益和雅典人的生活,如正義、勇敢、誠實、美德、善、美等。

如此看來,蘇格拉底的哲學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應是最接地氣、最具生活氣息、最具指導意義的哲學形態之一了。

蘇格拉底在與周圍人聊天中,發現一個很有諷刺意味的現象:很多雅典人自認為自己很聰明,其實源於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或者說不承認自己無知;而且越是那些有名望的所謂聰明人,越是不知道自己無知;他們甚至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聰明,在其他方面同樣很聰明。用中國人的說法,這叫做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關於人的知和未知的道德判斷,中國古代思想同樣有之。孔子在《論語》中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不知,尚;不知知,病也。

蘇格拉底熱衷於和別人聊天,喜歡調查研究別人,源於一則阿波羅神啟。阿波羅神廟的女祭司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其他雅典人再沒有比蘇格拉底更聰明了。

蘇格拉底說一直想弄清楚這一神啟背後的隱秘意義:為什麼他比其他雅典人更聰明呢?經過不斷調查研究,蘇格拉底終於發現其中秘密:其他聰明的雅典人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不是真正聰明;而自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是真正的聰明。

所以蘇格拉底在法庭辯護中替自己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和我一起消磨時間呢?理由就是,他們喜歡聽我調查那些自以為聰明而並不聰明人士的談話,覺得很有趣。

蘇格拉底的哲學智慧源於生活,歸於生活;我們把他的哲學稱為生活哲學,應該是名副其實。從此意義上說,蘇格拉底的哲學和孔子的道德哲學,性質比較接近。兩者都屬於生活實踐倫理,不是學院派理論。

三,蘇格拉底具有視死如歸,捨生取義的道德人格。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雅典的自由民,應當把國家榮譽、崗位職責、道德人格,看得比生命更珍貴,更重要。為此,蘇格拉底一點不懼怕別人的控告,不害怕死亡的威脅。

在蘇格拉底看來,一旦自己申訴失敗,法院最後判決他有罪,他將坦然面對,甘願領受審判,而不是像那些貪生怕死之人,哭哭啼啼地懇求別人的同情;他更不會褻瀆法律的權威,利用其他手段如支付贖金,換取人身自由。

在那篇著名的法庭辯護詞中,蘇格拉底言辭懇切、義正詞嚴地闡明了自己的立場:

第一,死亡不是一種災難。

蘇格拉底說,在他申訴自己的意見過程中,神始終沒有反對,說明自己的審判赴死之路,不是一種災難,很可能是一種幸福的選擇。

蘇格拉底相信靈魂不死,在他看來,死亡就像一場沒有夢的睡眠,是一種生活的快適,是長時間的一夜,沒啥可怕的。而且,靈魂到另一個世界,可以遇到很多英雄人物,像荷馬、阿喀琉斯、米諾斯等等。

第二,他不怨恨那些控告他的人和宣判他死刑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起碼,死亡的結果是一個不可知的問題,所以不應該像那些貪生怕死的人一樣,患得患失。在蘇格拉底眼中,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貪生怕死,只有那些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會貪生怕死。

第三,蘇格拉底闡述了自己做人的道德原則。

蘇格拉底說,你們判我無罪也好,判我有罪也好,反正哪怕要我死100回,我也絕不改變我的做法。我決心冒生命危險,站在法律和正義一邊,而不為了害怕坐牢和處死站在不正義的一邊。我沒有受過任何的報酬,我說的是真話,我是有證人的,這個證人就是我的貧苦的生活。

他還說,我這一生,無論在公事上,還是私事上,從來不和人同流合汙,不管他是我的學生還是其他什麼人。對於法律的判決,我的態度是,不能循私情,而要是非分明,因為審判員不能感情用事,應該依法辦事。總之我們大家都不用做違背天理的事,不能做不光明正大、不合天理的事。

第四,蘇格拉底堅守崗位道德,不辱沒自己的人格。

蘇格拉底認為,他總算一個有點社會名氣的人,像他這樣的人,如果為了個人赦免而懇求法庭的寬宥,既有損城邦榮譽、法律權威,也辱沒一個自由民的人格。他深以為恥,不屑為之。

更加重要的是,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應當忠於自己的崗位職責,做一個勇敢、誠信之人。他說,他曾三次參加伯羅奔尼撒戰爭,每一次踏上戰場,都忠於自己的職責,不怕犧牲。

蘇格拉底對自己新崗位的理解是:要做一個哲學家,去認識自己,認識一切人;如果考慮自己的生死或患得患失,而放棄這崗位,那就太不對了。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崗位,不管他認為這個崗位好,還是因為指揮官指派他的崗位,他都必須堅守崗位,甘冒生命危險。用中國儒家思想的話說,這叫捨身取義,殺身成仁。

綜上所述,蘇格拉底擁有非凡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歸結起來就是,蘇格拉底為了雅典城邦和雅典人民的利益與榮譽,為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和法律權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作為一位聖人的蘇格拉底,被西方人崇拜的根源所在。

相關焦點

  • 古希臘「聖人」蘇格拉底的智慧來自哪裡?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同中國古代的孔子一樣,被人們稱作「神人」。儘管這位「聖人」倡導刻在德爾斐神廟上的「認識你自己」這一有名的格言,但他卻認為人的自身會受到神靈的左右,他有時會說出一些很玄乎的話,幹出一些奇怪的舉動。
  •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蘇格拉底可以說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古代希臘的哲學家都偏重對字宙起源和萬物本體的研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等,對於人生並不多加注意。蘇格拉底擴大了哲學研究的範圍,他將哲學引到對人心靈的關註上來。
  • 東西方三大聖人虛心求教偶得真知終成聖人
    學界有"東方三聖","西方三聖"的說法。"東方三聖"指的是老子,孔子和六祖慧能大師。這三大聖人剛好對應道家、儒家和佛家。"西方三聖"指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這三人前後依次為師生關係。"西方三聖"又可稱"西方三聖賢"或者叫"希臘三哲"。
  • 蘇格拉底:西方哲學之父
    但對於那些希望介紹蘇格拉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慷慨地體驗這位傑出人物和著名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399年在雅典逝世。他來自一個貧窮而卑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雕塑家,母親是助產士。蘇格拉底最初跟隨他父親的職業,這在當時很常見,但最終他辭職,全身心投入哲學。
  • 蘇格拉底弟子的幾句話給你一個真實的蘇格拉底
    在蘇格拉底在世時他對老師愛慕又虔誠,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曾又蘇格拉底積極伸冤平反,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色諾芬以樸實精煉的筆墨著重刻畫了這位古代西方聖人的言行舉止,又體現出了當時的希臘的歷史和人文情況,並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並列「古希臘三大史學家」。
  • 西方哲學奠基人蘇格拉底,學習他的20句至理名言,領會智慧人生
    今天,要一起來了解「古希臘三賢」中輩分最高的蘇格拉底,用他20句至理名言,感受西方哲學的魅力。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人中,為什麼說前者輩分最高呢?一方面從出生來說,蘇格拉底年齡最大,另一方面,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師傅,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師傅,這三位奠定西方哲學的偉人,一脈相傳。
  • 西方思想奠基人:蘇格拉底——一個活在傳說中的人物!
    但後來哲學家蘇格拉底出現了。他是一個醜陋的、直言不諱的老兵,提出了一些尷尬的問題,這讓他在雅典最有權勢的公民中不受歡迎。一個神秘的人物和拿撒勒的耶穌一樣,蘇格拉底被視為西方道德、靈性和思想的奠基者。然而,蘇格拉底的形象是非常神秘的。
  • 蘇格拉底為何被稱為西方哲學的鼻祖?看看他說的這46句話就知道了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按照輩分走的話,蘇格拉底可以算得上是亞里斯多德的師爺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西方哲學中的地位超級牛,幾乎無人撼動,而蘇格拉底竟然是這兩位無人撼動級別人物的老師,你說他牛嗎?對於西方哲學給予蘇格拉底哲學鼻祖的稱號,也就講得通了,因為這老傢伙就如同中國的老子一樣,太厲害了,也是神一樣的人。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
    但提到西方有什麼聖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實際上是很多的,但都是宗教聖人),你可能會說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或者蘇格拉底,如果以中國文化的評判標準他們確實可以封聖,但是注意了他們實際上被稱為「希臘三賢」。 而賢與聖是有差異的,具體表現在宗教意義上。
  • 西方第一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哲學家」這個稱號,被無可質疑地授予了蘇格拉底。這位哲人的地位之高,以至於在他之前的哲學家,都要被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仿佛直到他的出現,哲學才真正得以成為哲學。幾無敗績的辯論記錄,獨創於世的引導辯證法,培養出西方哲學的一大支柱:柏拉圖……他的種種事跡,使他幾乎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而他卻並沒有為此佔佔自喜,而是時常對別人說:自己一無所知。這,不僅僅只是他的謙遜,可以說更是他的思想和理念。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蘇格拉底的問對與孔子相比顯得極其冗長。他在問對過程中,不斷地與對方進行討論,顯得相當繁瑣、囉嗦、沉悶,遠不如孔子啟發方法簡練、明確,且警句連篇。實質上,蘇格拉底方法重視過程,他並不以知識教人,而是教人如何獲得知識。教人「思想」而非教人「信仰」,這也反映出古希臘與先秦時期政治的差異。二  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政治與道德準則是接受而非討論的對象,是信仰而非研究的對象。
  • 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美學與「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被稱作是「西方的孔子」,他不僅是哲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人物。蘇格拉底留給後世許多名言並流傳世界。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識」的著名命題。他說,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認為通過理性的思考就能獲得知識。美,希臘語的概念,兼有美和善的意思,既指形體的美,又指好的德性,漢語和英語都很難用一個詞對譯它。蘇格拉底認為,美是相對的,沒有永恆絕對的美。美就是適用,每一件東西對於它的目的服務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
  • 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8k字)
    公號輸入框發送「歐洲人眼裡的孔蘇」獲取本文中英對照18k字3圖15頁PDF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關鍵詞:烏利希·道姆,蘇格拉底,孔子。QinlongGEcai微信被封,轉向自用、科普文章、學術論文OAJ電子刊免費開放獲取。
  • 品讀《柏拉圖》,了解一位哲人的思想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在西方文明中,柏拉圖是躋身影響力最大的六位思想家之一。對於《柏拉圖選集》初級讀者不要試圖抱著了解整個柏拉圖世界的心態,甚至都不要去嘗試。下面小編介紹的只不過能讓我們對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有所了解。在作為一個富裕的雅典人,柏拉圖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雅典共和國的興衰榮辱。而柏拉圖的人生第一要事就是結識了蘇格拉底。再加上柏拉圖擁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而蘇格拉底則是引導他成為終生的思想者以及多個領域的智者。一系列的「對話錄」就是柏拉圖一生思考的結晶。
  • 蘇格拉底何以被稱「西方孔子」?入獄後用一句話徹底感化隔壁犯人
    蘇格拉底溫和地笑了:「那至少在我死之前還能學到一首新歌。」犯人聽完也被蘇格拉底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動,可更多的還是對這麼一個聖人即將離世感到惋惜。「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卻與上述蘇格拉底的主張不謀而合,相信蘇格拉底如果和孔子能在同一個空間相遇,他們一定會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都是人類史上千年才能出一個的「聖人」!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今天要比較這兩個人,任何兩個人放在一塊需要有可比性,實際上是把中西兩種文化進行比較,看看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在西周的農牧制下我們的人做人的尊嚴要比西方高,所以在這個時代,孔子的人文主義會很頑強。孔子時期實形宗法制和分封制,一個天子統一一些小國家。蘇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臘是城邦和民主制,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有一個經濟政治中心叫城邦,制度是民主制,城邦裡頭叫公民。他們的地位是非常懸殊的,對於公民來說榮譽是至高無上的,很多人為了成為古希臘城邦裡的公民和維護榮譽不惜一死。
  • 在聖人或哲學家看來,「身體」就是一副「空皮囊」
    看一下中外文明史,很容易發現一個現象:許多哲學家或聖人都嫌棄人的「身體」。他們認為,身體是欲望的符號,應當迴避或忘記,甚至把身體視為「罪惡」的象徵。這種現象值得玩味。本來,人的生命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吃喝拉撒是人的生命本能。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將一生獻給了「愛智「事業。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思哲人,我們只能通過其學生(克賽諾封、柏拉圖)以及其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蘇格拉底以牛虻自詡,針砭時世、探索真理。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 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識,譽為古希臘三賢之一
    這句話是西方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也代表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在西方哲學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西方歷史上是一個頗為神秘的人物,他本人沒有任何作品流傳於世,他的思想主張都是通過學生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所得出。
  • 譚立東:崇高的蘇格拉底其實只是貴族武士們的代言人
    曾有一次嚴霜,——因為那一帶的冬天著實冷得可怕,——所有別的人不是躲在屋裡,就是穿著多得可怕的衣服,緊緊把自己裹起來,把腳包上毛氈;這時只有蘇格拉底赤著腳站在冰上,穿著平時的衣服,但他比別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們都對蘇格拉底側目而視,因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