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
——蘇格拉底
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哲學家」這個稱號,被無可質疑地授予了蘇格拉底。這位哲人的地位之高,以至於在他之前的哲學家,都要被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仿佛直到他的出現,哲學才真正得以成為哲學。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的話,就會發現,蘇格拉底,看著又不太像一個哲學家。
在人們的印象裡,哲學家往往是那種著書立說、構建理論體系的人,他們會談論很多事情,特別是那種無所不包、虛無縹緲的東西,比如意識、物質、存在、宇宙起源等等……
而蘇格拉底卻對這些都不感興趣。
他感興趣的,只是社會中的人,和他們的道德與知識。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也沒有構建出所謂的理論體系,甚至說他到底有沒有任何肯定的主張和論點,學者們都還在爭論不休。
到頭來,他能夠被人們記住,還是得益於他的學生:柏拉圖。是柏拉圖將他的事跡和思想寫了下來,人們才得知了這位大哲學家的許多事情,若不是有這麼一個極賦寫作天份和熱情的學生,我想,蘇格拉底可能就會被歷史埋沒了。
不過,歷史最終並沒有把他埋沒,與之相反,命運之神還將他推上了哲學的神壇。
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雖然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估計也不太喜歡寫作,但他卻特別有口才,而且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強的辯論師。
在古希臘時期的雅典,辯論其實是一種很吃香的技能。在那個初顯民主社會特徵的時代,政治演講變得十分重要。於是,就有一些年輕的哲學家,磨練出了新的論證技巧和演講技能,並將這些技能傳授給人們。
我們通常把他們稱之為:智者。
如果單從辯論技巧來看,蘇格拉底,無疑就是那個時代最強的「智者」。
幾無敗績的辯論記錄,獨創於世的引導辯證法,培養出西方哲學的一大支柱:柏拉圖……
他的種種事跡,使他幾乎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而他卻並沒有為此佔佔自喜,而是時常對別人說:自己一無所知。
這,不僅僅只是他的謙遜,可以說更是他的思想和理念。他並不認為一個人能夠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相反,一個人越是追求知識,他就越應該發現自己的無知。
在這種觀念下,知識也就成了人的永恆追求;而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也不會在某一個階段就自我滿足,以為了解了全世界;他會承認自己的無知,發現自己的無知,繼續追求知識,繼續完善自我,然後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種真摯的求知精神,感染了無數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蘇格拉底能如此地被人推崇,與此不無關係。
不過,還有一點也十分重要,那就是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
蘇格拉底在終其一生的對話中,一直都在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他不斷地告訴人們,要認識你自己,也不斷通過精神助產術,引導他人對問題的思考,讓他們自己去否定一個又一個觀點,同時也讓他們自己萌發了一個又一個信念。
他的語言風趣幽默,他的個性熱情純樸,雖然自己生活清貧,但他也沒有向利益低過頭,依然能過得風度翩翩,活得瀟灑自在。不過,最能體現出他的人格魅力的,還是在於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刻,那一件西方哲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蘇格拉底之死。
在70歲那年,年邁的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執行了死刑:
飲毒酒以自盡。
他原本能夠逃跑,但是他並沒有選擇逃跑。
雖然他不認同法庭那些莫須有的罪名,但他卻尊重雅典的法律。
在幾經辯論下,那些給他定罪的嫉妒者,依然沒有改變自己想法,於是,蘇格拉底坦然接受了最後的結果,為了自己的崇高理念而獻出了生命。
蘇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正是在他去世的時候,達到了巔峰。
一個能夠為道德和真理而俯首,為理想和信念而獻身的人,無疑值得人們的尊敬。蘇格拉底死了,但是他的人生卻依舊不朽,是他告訴了世人:
一個哲學家應有什麼樣的智慧與風度
一個哲學家應有什麼樣的孤獨與堅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