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2020-12-12 凱哥論社會

中西先賢中,對後世的影響最大的兩個人分別是孔子和蘇格拉底,那麼,如果將他們兩個在一塊PK,會怎麼樣呢?現在分別從各個方面盤點一下:

一、兩人的頭銜

分別百度一下。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蘇格拉底:希臘語(雅典)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但簡歷中有: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古希臘三賢之一。

可以看出,兩人各有千秋,但孔子更全面、頭銜更多。

二、生活的年代及籍貫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國人(今山東曲阜),但祖籍是宋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

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69年,那一年孔子已逝世10周年了,古希臘雅典人,死於公元前399年。

算一下,兩人活的年紀相差不大,孔子73歲,蘇格拉底71歲,孔子比蘇格拉底多活2年,兩人在古代都是高壽的人。但蘇格拉底在孔子面前是晚輩,比孔子的親孫子孔伋(也叫子思,生於公元前 483年)還小14歲。因此,蘇格拉底見到孔子妥妥地叫一聲孔爺爺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如果從現在的視角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10、20年就有大變化,兩人年齡相關82年時代會很不同。想想82年前,也就是二戰前,和現在的差距會有多麼大?但那個時候,中西雙方那時都完成了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過渡,社會在經過一段時期的迅猛發展後平緩了下來。兩人雖然有82年的時代差距,但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這82年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這個角度說,兩人基本可以稱是同時代的人。當時我國是「春秋時期」,西方是「古希臘」時期。

兩人生活的時代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社會非常寬容,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粉墨登場,人們的思想解放程度非常高,關鍵的原因就是鐵器時代到來後生產力猛然大發展,一部分人不用體力勞動也可以活的很滋潤,這批人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後有時間和精力專門研究思想和文化,這就是造就兩位思想巨擘的時代背景。

三、出身對比

孔子是貴族出身,先祖是商朝開國的君主商湯,十四世祖微仲是商紂王的兄弟,六世祖得孔氏,叫孔父嘉,曾任過宋國的大司馬(相當於武裝部長總司令),後來得孔氏的孔成了姓氏,孔子就姓孔了。孔父嘉後來在宋國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殺了,他的兒子木金父跑到了魯國,所以,孔子成了魯國人。

蘇格拉底出身於古希臘雅典的平民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婦,都相當於現在的工薪階層。

從出身來看,兩人差距蠻大的,孔子可以甩蘇格拉底幾個街區。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雖然曲阜現在是四五線城市,比不了仍然作為希臘首都的雅典,但在當年,曲阜卻是魯國的首都。因此,兩人都是生活在首都的人,這方面沒有差別。

四、經歷及仕途對比

孔子小的時候生活不太好,幹過一些粗活,但從20歲起就開始走仕途,當管理倉庫的小吏。26歲開辦私人學校,30歲就有了名氣受到了出訪魯國的齊景公召見,公元前499年53歲時當了魯國的大司寇(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達到了他仕途的頂峰。公元前496年,56歲時由於魯國政局變化開始周遊列國,12來年的時間出遊2次,公元前484年回魯國後專心從事教育事業,整理文獻、收徒教學,直至逝世。

蘇格拉底,年輕的時候跟著父親學過雕刻的手藝,後來靠自學讀書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30多歲時當社會道德教師,但他不收錢也沒有固定的授課地點,就是每天到處找人探討各種人生問題,他說自己是精神的助產士,因為他媽就是一個助產婆,後來,人們把他這種通過交談,一問一答的啟發式教育,稱為產婆術。

蘇格拉底一輩子沒當過官,但曾三次服兵役,當過重裝步兵,還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名義是官,實際和現在陪審員差不多,也是普通公民。晚年被判處死刑,飲毒酒死亡,罪名是藐視傳統宗教、腐化青年等。

從兩人的經歷可以看出,孔子的經歷比蘇格拉底要豐富的多,見多識廣,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典範。蘇格拉底讀的書不少,但最終也沒能獲得一官半職,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一輩子只當平民,也沒有去過太遠的地方,經歷不夠豐富,晚年還倒了大黴。從這個方面說,孔子也比蘇格拉底強的多,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我國最早的啟發式教育,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有的一拼。

五、結局及後世評價對比

孔子於公元前479年4月11號因病去世,享年73歲,在當時絕對是長壽。死後被葬在魯國的泗水岸邊,他的不少學生還給他守墓,特別是子貢,整整給他守了六年墓。孔子被後世歷代帝王推崇,如今孔子的故居孔廟,他孫子居住的府地孔府,孔子及其家族專用墓地孔林,號稱「三孔」,都被好好地保護了起來,還經過多次擴建和整修,1994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子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可以說是太大了,歷史上不僅許多帝王都祭拜孔子,還追諡他許多諡號。直到現在還被稱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尊稱有「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等,萬世師表指的就是他。現在每年還有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全世界有許多孔子學院,影響力絕非一般人能比。

而蘇格拉底,是被迫害死的,官方一直對他不是很推崇。但蘇格拉底的民間聲望很高,因為他創造的道德哲學對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雖然他沒有留下「蘇府」「蘇廟」「蘇林」什麼的,但人們還是以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偉人,比如美國有一所高中學校名稱就叫「蘇格拉底中央天主教高中」。

這個環節,孔子不僅做到了善終,後世對他的尊崇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蘇格拉底,晚景悽涼,死後雖然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但遠遠達不到孔子在我國的地位。因此,孔子在這個環節受到的禮遇比蘇格拉底強的多。

六、個人生活對比

孔子3歲喪父,少年時家貧,19歲結婚,當年生了兒子孔鯉,接著生活就有了改善。一生除了教學就是做官,再就是周遊列國,他老婆不僅管不了他,從漢代《禮記》根據儒家思想提出的「三從四德」要求來看,孔子在媳婦面前應該是說一不二。否則,到處瞎逛十幾年,哪個媳婦受得了。

從孔子的孫子住的府地孔府看,規模相當宏大,結合孔子少年喪父又家貧,這些家業大部分應該都是孔子攢下的。因此,孔子一輩子活得瀟灑,同時也沒少賺錢。屬於那種官運亨通,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又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

但孔子也有遺憾,就是公元前483年,孔子69歲那年,他的兒子孔鯉死了。孔子因此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其實,孔鯉去世時也有50歲了,在當時不算太年輕的。因為那個時候人的平均壽命最多不會超過40、50歲,孔子自己長壽才經歷了這種事。所以總的來說,孔子這輩子在生活上各方面還是比較順的。

再看看蘇格拉底,他既沒有當過官,教書還不收錢,也沒有攢下什麼財富,據說死的時候穿的衣不蔽體。文人看重的是「詩和遠方」,但他因為條件限制也沒能有「遠方」的體驗。最悲催的是,他還娶了個兇悍的老婆,一輩子懼內。由於經常要面對老婆的破口大罵,久而久之蘇格拉底就練就了好脾氣,因為不忍也沒別的好辦法。有一次,蘇格拉底回家晚了,他媳婦毫不留情地當街罵他,而且越罵越氣,最後竟拿了一舀子水直接澆在了蘇格拉底的頭上。蘇格拉底非常無奈,笑了笑說:「我就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下雨!」以這種辦法掩飾了尷尬。

一輩子窮困潦倒也就算了,晚年蘇格拉底還被判了死刑,真的是悲催的一生。

這個環節,不用比了,蘇格拉底和過了一輩子人上人生活的孔子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七、傳世著作對比

孔子晚年修訂《詩》《書》《禮》《樂》,為《周易》作序(稱《易經》),整理修訂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後人合稱之上面的六部書為《六經》。相傳孔子還作了《去魯歌》《蟪蛄歌》等許多詩歌,但這些詩歌《樂府詩集》裡都有,不能證明是孔子所作。其實,使孔子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著作是《論語》,這是他去世後,弟子們根據他的言行整理的,所以不是他所作。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論語》直到現在影響都非常的大,從幼兒園起都學,一直到大學還要學。於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一下就火起來了。可見,《論語》確實非常厲害。

蘇格拉底雖然同樣做了一輩子學問,但光和學生們討論了,沒有系統地研究整理自己的學問,所以他沒有任何著作留在世上。好在他的學生柏拉圖非常能幹,有非常多的著作留世,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書叫《理想國》,和《論語》異曲同工,主要記載蘇格拉底的言論,在西方影響很大,在中國有很有市場。只是,個人感覺太晦澀難讀了,遠沒有我們的《論語》接地氣。因為弟子的給力,蘇格拉底留在世上的名言並不少,比如「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等,還算比較接地氣。

這個環節,還是孔夫子更勝一籌。

八、弟子(包括徒子徒孫)的成就方面對比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所以,孔子的學生是非常多的,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顏回、冉有、子路、曾子、宰予、子貢等,因為這些名字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比較多。孔子的弟子中,當官的不少,比如曾子、宰予、子貢等,特別是子貢,曾經當過魯國和衛國兩個國家的相國,也算是大官了。人家不光官大,關鍵對孔子還特別尊重。上文提到子貢給孔子守了六年墓,原因就是自己在外面當官,沒能及時趕回來,所以覺得對不起老師。本來按規矩守三年就夠了,他因為不好意思,就決定再守三年。還有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宰予後來當了臨淄的大夫仍然怕見孔子,可見孔子在弟子面前的權威性很不一般。

但我們可以看出的是,孔子的徒弟雖多,但沒有一個稱得上大學問家的。孔子死後100多年,約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繼承了儒家的正統。有傳言說孟子是孔子孫子孔伋(子思)的學生,其實,孔伋去世時(公元前402年),孟子還沒出生呢,所以不可能是孔伋的學生。孟子是個大學問家,著有《孟子》一書,老家鄒城離曲阜不遠,又非常推崇孔子,便以孔子的正統繼承者自居,也算是孔子後繼有人了。

蘇格拉底的徒弟也不少,因為他是在廣場上開放式教學,誰想來聽都可以。與孔子不同的是,他的學生中有不少名氣特別大的,比如柏拉圖、色諾芬、安提斯泰尼、克裡託、阿斯克裡皮烏斯等。

其中柏拉圖名聲最大,他的《理想國》對西方影響深遠。關鍵柏拉圖的徒弟中有兩個非常有名的,一個叫亞里斯多德,在當時的西方學術界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集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名號於一生,對西方哲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功不可沒;另一個學生是亞歷山大大帝,西方歷史上最偉大軍事統帥,軍事家、政治家,不僅統一了希臘全境,還橫掃中東,佔領埃及,吞併波斯帝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被他佔據了三個。

蘇格拉底其他學生也各有特色,比如色諾芬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新聞記者。

這個方面,不得不說蘇格拉底做的更出色,他的徒弟能真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收費還能教出這麼牛的學生,令人不得不佩服。

總結一下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個人吧,可以說他們兩人一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對中國和西方的影響都非常非常深遠。蘇格拉底還被稱為西方的孔子,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收了不少徒弟,也都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言。但總的來說,孔子的個人成就更厲害,一生也過得比較瀟灑,留下的著作相對較多,被後世推崇備至,他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而蘇格拉底一生過的窮困潦倒,最後還死於非命,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在人文哲學。這也是他們兩個最大的區別。如果單純對前文八個方面PK打分的話,孔子可以7:1完勝蘇格拉底。但如果延伸一下個人對後世的貢獻,就不能這麼簡單比較了。因為人文領域研究的東西,既可以推動社會發展,也可能阻礙社會發展,而從哲學最終分出的科學領域,卻是人類進步的關鍵。

孔子確實非常偉大,但正因為他太偉大了,導致後世包括他的學生沒人能超越他,說的難聽一點,有點像「黃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但蘇格拉底就不同了,他的學生在哲學思維的影響下很容易產生科學思想,想探究一下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有人認為中西方後世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與這兩位先賢不無關係。就像中醫,能治好我們的病,但我們卻不知道他怎麼治好的,只能稀裡糊塗地活著。而西醫,哪怕治不好,能解釋出怎麼回事,讓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西餐也是如此,中餐各種煎炒烹煮炸手法令人眼花繚亂,經驗是關鍵因素,沒有經驗給你同樣的食材你也搞不定。而西餐將油鹽精確到多少克,時間定為幾分幾秒,溫度到多少度,這種實證東西,只要搞的配方和詳細說明,上手就快的多。當然,隨著世界範圍內交流的增多,這些理念和技術間的差異正逐步走向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總的來說,孔子和蘇格拉底兩人各有千秋,都是他們所處時代最優秀的人。我們知道,每個人都不能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他們的思想和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是和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的,是歷史導致了他們的差異,演繹了他們的命運。

事實上,如果古代和現在一樣有信息網絡,有方便的交通及通訊。蘇格拉底可能就是孔子的一個粉絲,人類的發展歷史也許就是另外一幅模樣。因此,我們評價他們歷史人物,不能跳出他所處的歷史局限性來單純評價。

基於這些事實,我們的評價也只是就事論事,並不能評出誰優誰劣。更多的評價還是需要網友們根據自己的內心自行評價。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孔子和蘇格拉底(哲學閒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老師。孔子和蘇格拉底時空遙隔,儘管從時間的角度看,有思想傳播的潛在可能,但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絕無可能。
  • 孔子與蘇格拉底
    孔子形容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蘇格拉底自稱無知,然而孔子是中國倫理學的奠基人,蘇格拉底創建了西方倫理學傳統。6月16日(周六)上午9:30,由山東省圖書館和齊魯晚報聯合舉辦的大眾講壇有幸邀請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山東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餘紀元,為聽眾帶來題為《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講座,力圖說明並比較孔子與蘇格拉底在建立中西倫理傳統中的理路。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
    內容提要:偉大的哲學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的人格和學說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曾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兩位偉人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在思想體系、生活經歷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方面卻有許多相似之處。本文從兩位哲人在對待學習、人與世界的關係、關於聖賢君子、仁和德、音樂和宗教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和分析,指出了二者的異同。
  • 孔子PK蘇格拉底 誰收學費多、弟子就業好
    我記得我念中學的時候,一位老師,他教我們教到孔子的一句話,也就是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交多少學費可以當孔子弟子?當時的老師把它翻譯成,孔子說自己帶了肉乾來找我,我是沒有不教的。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為什麼?因為如果這樣翻譯的話,那孔子好像是開補習班的,你只要交學費,我就教,事實上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 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8k字)
    I.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12k字)1II.人類的兩大導師:西方的蘇格拉底與東方的孔子(4k字)10本文作者:烏利希·道姆(慕尼黑語言翻譯學院院長),文章原載:《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討論人物:蘇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孔子(Confucius,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年長82歲。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者「說教」方式的不同,及對後世的影響
    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但孔子說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在傳播思想的過程中,有戰亂的國家是不去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中國智慧和西方哲思的相異點。
  • 孔子和蘇格拉底驚人一致的回答了一個問題
    用心聽石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很明顯,夫子在這裡強調做學問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關於這個問題,比孔子小100多歲的西方先哲蘇格拉底也做出了同樣回答,不過,他用的是他慣用的反問的方式。古希臘有個青年,自認為無所不知,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他「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青年不假思索答道「雞是蛋孵出來的,當然是先有蛋了。」「可是,蛋是雞下的啊?」蘇格拉底反問道。青年人想了想說「奧,那還是先有雞。」
  • 蘇格拉底與孔子的思想竟然不謀而合?
    蘇格拉底雕刻像都知道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投身於教育事業,跟隨在身邊學習的學生有很多,因此他們對於教育有著獨到的見解。教育上對道德和知識的重視也延續到他們的思想之中。蘇格拉底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出政治的精英參與到政治生活中,這個觀點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提出的精英政治的思想起源。而孔子也一再強調「學而優則仕」,希望品德高尚、成績優異的學生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傳統社會規範失去了對人們的束縛力,孔子痛心於傳統禮制的淡化,所以極力維護。但是,蘇格拉底清醒地看到,將思考茫茫宇宙星際放置於現實人事之上是極其不明智的。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人為本」的樸素理念。而中國的孔子在對待天人關係上,與蘇格拉底有著共性,他傳承了西周重人事輕鬼神的思想,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思想。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啟發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與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實質上反映的是他們所代表的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一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微,「禮崩樂壞」、「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每個穩定的文化系統,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和中心目的。但是,因為每個文化在形成時期所受的影響不一,所以會形成各異的文化精神,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也不外如是。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
  • 教師節:孔子和蘇格拉底誰更值被尊為師聖?
    教師節:孔子和蘇格拉底誰更值被尊為師聖?撰文丨墨黑紙白前幾年的教師節,紙白君寫過一篇痛斥教師的文,被不少教師群起而攻,其實不用那麼激動的,紙白君的痛斥,只是希望教師們別再隨意就被戴臭九帽了。讓孩子們忘記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大環境、家長、教師一同的忘記,讓孩子們喪失是非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後三者也會無是非觀的對待。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孔子與蘇格拉底跨越時空的相知相惜
    1.地位孔子-我國教育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蘇格拉底-西方教育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2.著作均為述而不作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弟子及再傳弟子的記錄的《論語》中。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 2020韶關教師招考知識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對比
    孔子著作或教育的集中體現:《論語》教育作用:①社會功能:庶、富、教;社會發展了才能發展教育②個體功能:「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個性差異教育目的:學而優則仕孔子強調不能悶頭學習,教育最大化教育內容: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教育方法教育方針:有教無類核心--體現平等,全面①啟發誘導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在孔子逝世10年,出現了一位西方的「聖人」,他就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注重倫理道德和修養,提出「美德即知識,智慧即德行」,他一生以探討倫理哲學和從事公共教育為樂,從不收取學費,因此吸引了許多學生。
  • 西方古典理性主義美學與「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希臘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被稱作是「西方的孔子」,他不僅是哲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人物。蘇格拉底留給後世許多名言並流傳世界。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識」的著名命題。美,希臘語的概念,兼有美和善的意思,既指形體的美,又指好的德性,漢語和英語都很難用一個詞對譯它。蘇格拉底認為,美是相對的,沒有永恆絕對的美。美就是適用,每一件東西對於它的目的服務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蘇格拉底從善或者說是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待人的美。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軸心時期,幾個重要傳統分別出現代表人物——在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中國出現了孔子,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在猶太人世界出現了耶穌(最後一位,和前三位生活時間跨度過大,不能並列)。一、年齡關係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佛陀釋迦牟尼(公元前 565 年——公元前 486 年,共活了 80歲,孔子比釋迦摩尼大14歲,佛陀在世年份說法很多
  • 蘇格拉底何以被稱「西方孔子」?入獄後用一句話徹底感化隔壁犯人
    兩千四百多年前,希臘的監獄被關進一個犯人,他因為「腐蝕青年思想」被判處死刑,可從他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的恐懼和悲傷,反而鎮定自若,每天接待前來獄中看望自己的人們。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卻與上述蘇格拉底的主張不謀而合,相信蘇格拉底如果和孔子能在同一個空間相遇,他們一定會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都是人類史上千年才能出一個的「聖人」!
  • 蘇格拉底思想,他只會產婆術嗎?還是會更多?
    看起來很睿智的蘇格拉底還是困在治國的這一階層,只能說,蘇格拉底是智慧的,但又是有局限的。蘇格拉底著名的論述包括:德育論、智育論、體育論。蘇格拉底從一開始就把德行放在首要地位,並提出:「美德即知識」。看似荒誕無稽的論斷,卻讓那個時代激起火花,而在那個時代,蘇格拉底所提出的這個觀點也是極具進步意義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觀念是不完善的。蘇格拉底所提出的論述,都與國家繼承人息息相關。蘇格拉底的智育論,始終在強調治國者應該有廣博而實用的知識。在這個基礎之上,蘇格拉底第一次將幾何、天文列為治國者必學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