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開啟私學的先河,但他不是無良的辦學機構,為了掙錢才辦學的,他是一個有擔當的人,如孟子那樣「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想培養更多更有用的治國理政的人才,來挽救動蕩的社會。正是由此,他教學盡心盡力,成為教育家,是後世老師的祖師。一個老師要想成為優秀的老師,應該向孔子學習,從孔子身上應該學些什麼呢?
0 1 有教無類
人有各種類別,有智愚、善惡、貴賤之分,孔子的學生中,有孟懿子、司馬牛這樣的貴族子弟,也有子貢這樣的富人,還有顏淵、子路這樣的窮人;有民風淳樸的闕黨人,也是刁蠻無理的互鄉人。
如果有類,就是有分別。誰交的錢多,就用心教,沒有錢想上學,門都沒有;看到好人才教,壞人就不教。有了三六九等的分別,就會對學生的態度不一樣,用心的程度也就會不一樣。
在孔子這裡是沒有類別的分別,只要向孔子求學,不論是哪一種人,他都是全心全意教好。學生交了見面禮,還沒有見面禮,他都會認真教。哪怕是一個惡人,孔子也要勸勉他,讓他斷惡修善。
而現實中,有的老師卻有分別心,學生一入學,就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校收了學費,給老師發工資,老師就應該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可是,有的老師私下收了學生的禮,就會對這個學生特別關照,逼得有些家長逢年過節都要給老師送禮,前不久爆出學生畢業沒有給任課老師送花引起老師發飆,還有個老師索要禮物累積達28萬之多。
0 2 誨人不倦
教書育人,不知疲倦,這是孔子人生的一種圖景,也是他人生的樂趣。
孔子的教學是現場教學,隨時隨地解答學生的提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教給學生。有學生覺得自己怎麼學都趕不上老師,曾懷疑老師有所保留,也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孔子就對學生們說,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我一切毫不保留地攤在大家面前,作為一位老師,我把自己的知識、學問、道德、文章全都教給你們,沒有什麼可以隱瞞的。
有個學生以為孔子會私下給他的兒子「吃小灶」,一了解才知道,孔子不像傳說的中高僧或者武林高人,相中哪個弟子當傳人,就深夜關起門偷偷進行點撥或者教絕招。
有些老師教人就有分別心,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教得特別用心,因為這些學生考試成績好,為老師長臉,老師就喜歡。而對差生只是應付,覺得這些學生是榆木疙瘩不開竅,教也是白教,讓這些學生放任自流,學不學或者學好學壞不管。
孔子教書育人不只是教知識,更重要教給弟子的是治國理政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這些道理來自於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的體驗,來自於對人生的感悟更深刻。
孔子的教育包括兩部分,一個是言傳,是孔子教授的內容;一個是身教,是孔子通過自己正確的言行作師範,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行不言之教。
0 3 啟發式教學
孔子的教學採用啟發式教學,應該說他是啟發式教學的鼻祖。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他啟發式教學的經典表述。
「不憤不啟」,憤,表現的是學生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對所學的東西有所體會,但想得還不透徹,是一種將通未通的狀態,這時候老師進行點撥,讓其開悟,使其豁然開朗;「不憤」,就是還陷在糊塗的境地,一竅不通,再點也不會通的。只有自己想得快通時,老師一點就能通,就能很快明白。如果自己不想,不去悟,靠老師灌輸,講得淺可以聽得懂,講深奧了,不去思考、領悟,是很難明白的。即使老師去啟發了,也往往啟而不發。所以,如果學生不經過深刻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時候,就先不要去啟發他。
「不悱不發」,悱,是學生想通了,也明白什麼意思,想要表達出來,卻又不能準確地表述,這時老師引導他,使他能準確地表達出來。「不悱」,沒有達到急於想表達出來的程度,這說明他還沒有想明白,當然也說不明白。如果學生達不到這種程度,就先不要去開導他。當他想清楚了,正確地表達就容易了。
老師教了一點,學生不能聯想到相同或相似的三點,也就是舉一反三,說明學生對所學的道理還沒有完全掌握,他還不能觸類旁通,不能融會貫通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時候老師不要急於教給他新知識。學生要想學到更多的知識,關鍵還要靠自己領悟,進行發散思維,能把老師教的一點聯想到許多相同點或相似點,做到一通百通。等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完全消化後,能舉一反三時再教新知識。
現在很多都是應試教育,課程排得滿滿,根本等不得學生消化吸取。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教與學是互動的,老師的教不是灌輸式的,而是循循善誘,把學生的學習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是真正的導師;學生還要主動學,不能被動地全靠老師,要會思考,把老師教的知識弄明白,進而舉一反三。這樣的教與學,才是良性的啟發式教學。
0 4 因材施教
人的智商有高下、學問有深淺、悟性有高差之分,像顏回很快就懂得了老師所教的內容,像悟性比較差樊遲聽孔子講了講了又講還是不理解,下課後還要反覆請教成績比較好的同學。孔子認為,對於才智水平的不同等級的人,教學內容的深淺也應該不同,要有快慢班。
才智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理解能力強,可以講深一點,他們也能很快接受。對於才智中等以下水平的學生,講得太深奧了他們不容易理解,就不能講得太深奧了,如果講深了,老師講得費勁,學生聽得吃力,所以,要循序漸進,不能拔苗不能助長。
孔子善於因材施教,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是量身定做。同樣是關於仁的問題,對於道德高標的顏淵,孔子的回答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很苛刻,顏淵馬上領悟了,謙虛地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對於有點笨的樊遲,孔子回答他兩個字:「愛人。」要求他愛人就是仁,這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要求,比顏淵簡單多了,要求也低了很多。
結束語
正由於孔子有教無類,門下雲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弟子3000多人;他誨人不倦,不但教學生知識,更教學生如何做人,學生中成名的有72賢;善於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在諸侯國中擔任職務、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的也不少。
教師節將要到了,曾有人提議把孔子出生的9月28日作為教師節,其實這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紀念孔子,就應該向孔子學習如何教學,才不愧為教師節。如果每一個老師都能像孔子那樣無私地教育學生,一定會成為優秀老師的。
謹以此紀念教師節。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篇》)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篇》)子曰:「中之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