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怎樣才能成為優秀的老師?孔子說做到4個方面

2020-12-11 丁小悟典

孔子開啟私學的先河,但他不是無良的辦學機構,為了掙錢才辦學的,他是一個有擔當的人,如孟子那樣「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想培養更多更有用的治國理政的人才,來挽救動蕩的社會。正是由此,他教學盡心盡力,成為教育家,是後世老師的祖師。一個老師要想成為優秀的老師,應該向孔子學習,從孔子身上應該學些什麼呢?

0 1 有教無類

人有各種類別,有智愚、善惡、貴賤之分,孔子的學生中,有孟懿子、司馬牛這樣的貴族子弟,也有子貢這樣的富人,還有顏淵、子路這樣的窮人;有民風淳樸的闕黨人,也是刁蠻無理的互鄉人。

如果有類,就是有分別。誰交的錢多,就用心教,沒有錢想上學,門都沒有;看到好人才教,壞人就不教。有了三六九等的分別,就會對學生的態度不一樣,用心的程度也就會不一樣。

在孔子這裡是沒有類別的分別,只要向孔子求學,不論是哪一種人,他都是全心全意教好。學生交了見面禮,還沒有見面禮,他都會認真教。哪怕是一個惡人,孔子也要勸勉他,讓他斷惡修善。

而現實中,有的老師卻有分別心,學生一入學,就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校收了學費,給老師發工資,老師就應該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可是,有的老師私下收了學生的禮,就會對這個學生特別關照,逼得有些家長逢年過節都要給老師送禮,前不久爆出學生畢業沒有給任課老師送花引起老師發飆,還有個老師索要禮物累積達28萬之多。

0 2 誨人不倦

教書育人,不知疲倦,這是孔子人生的一種圖景,也是他人生的樂趣。

孔子的教學是現場教學,隨時隨地解答學生的提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教給學生。有學生覺得自己怎麼學都趕不上老師,曾懷疑老師有所保留,也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孔子就對學生們說,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我一切毫不保留地攤在大家面前,作為一位老師,我把自己的知識、學問、道德、文章全都教給你們,沒有什麼可以隱瞞的。

有個學生以為孔子會私下給他的兒子「吃小灶」,一了解才知道,孔子不像傳說的中高僧或者武林高人,相中哪個弟子當傳人,就深夜關起門偷偷進行點撥或者教絕招。

有些老師教人就有分別心,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教得特別用心,因為這些學生考試成績好,為老師長臉,老師就喜歡。而對差生只是應付,覺得這些學生是榆木疙瘩不開竅,教也是白教,讓這些學生放任自流,學不學或者學好學壞不管。

孔子教書育人不只是教知識,更重要教給弟子的是治國理政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這些道理來自於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的體驗,來自於對人生的感悟更深刻。

孔子的教育包括兩部分,一個是言傳,是孔子教授的內容;一個是身教,是孔子通過自己正確的言行作師範,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行不言之教。

0 3 啟發式教學

孔子的教學採用啟發式教學,應該說他是啟發式教學的鼻祖。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他啟發式教學的經典表述。

「不憤不啟」,憤,表現的是學生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對所學的東西有所體會,但想得還不透徹,是一種將通未通的狀態,這時候老師進行點撥,讓其開悟,使其豁然開朗;「不憤」,就是還陷在糊塗的境地,一竅不通,再點也不會通的。只有自己想得快通時,老師一點就能通,就能很快明白。如果自己不想,不去悟,靠老師灌輸,講得淺可以聽得懂,講深奧了,不去思考、領悟,是很難明白的。即使老師去啟發了,也往往啟而不發。所以,如果學生不經過深刻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時候,就先不要去啟發他。

「不悱不發」,悱,是學生想通了,也明白什麼意思,想要表達出來,卻又不能準確地表述,這時老師引導他,使他能準確地表達出來。「不悱」,沒有達到急於想表達出來的程度,這說明他還沒有想明白,當然也說不明白。如果學生達不到這種程度,就先不要去開導他。當他想清楚了,正確地表達就容易了。

老師教了一點,學生不能聯想到相同或相似的三點,也就是舉一反三,說明學生對所學的道理還沒有完全掌握,他還不能觸類旁通,不能融會貫通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時候老師不要急於教給他新知識。學生要想學到更多的知識,關鍵還要靠自己領悟,進行發散思維,能把老師教的一點聯想到許多相同點或相似點,做到一通百通。等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完全消化後,能舉一反三時再教新知識。

現在很多都是應試教育,課程排得滿滿,根本等不得學生消化吸取。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教與學是互動的,老師的教不是灌輸式的,而是循循善誘,把學生的學習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是真正的導師;學生還要主動學,不能被動地全靠老師,要會思考,把老師教的知識弄明白,進而舉一反三。這樣的教與學,才是良性的啟發式教學。

0 4 因材施教

人的智商有高下、學問有深淺、悟性有高差之分,像顏回很快就懂得了老師所教的內容,像悟性比較差樊遲聽孔子講了講了又講還是不理解,下課後還要反覆請教成績比較好的同學。孔子認為,對於才智水平的不同等級的人,教學內容的深淺也應該不同,要有快慢班。

才智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理解能力強,可以講深一點,他們也能很快接受。對於才智中等以下水平的學生,講得太深奧了他們不容易理解,就不能講得太深奧了,如果講深了,老師講得費勁,學生聽得吃力,所以,要循序漸進,不能拔苗不能助長。

孔子善於因材施教,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是量身定做。同樣是關於仁的問題,對於道德高標的顏淵,孔子的回答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很苛刻,顏淵馬上領悟了,謙虛地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對於有點笨的樊遲,孔子回答他兩個字:「愛人。」要求他愛人就是仁,這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要求,比顏淵簡單多了,要求也低了很多。

結束語

正由於孔子有教無類,門下雲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弟子3000多人;他誨人不倦,不但教學生知識,更教學生如何做人,學生中成名的有72賢;善於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在諸侯國中擔任職務、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的也不少。

教師節將要到了,曾有人提議把孔子出生的9月28日作為教師節,其實這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紀念孔子,就應該向孔子學習如何教學,才不愧為教師節。如果每一個老師都能像孔子那樣無私地教育學生,一定會成為優秀老師的。

謹以此紀念教師節。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篇》)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篇》)子曰:「中之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在眾多的弟子中,他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為人剛勇無比。有一次他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如果讓孔子率領大國的軍隊去行軍打仗,他會帶誰去?子路自以為在軍事上比其他弟子優秀,心想老師一定會帶他去,誰知孔子回答大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但不帶他去,還間接批評了他。
  • 《論語》|想在社會上吃得開,做到2個方面4個字,不通達都不行
    行走江湖,怎樣才能在社會上吃得開?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孔子的學生子張也就這個問題向他進行請教。子張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他就急於立足社會,他向孔子問的都是如何混社會的問題,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他曾向孔子問過如何才能保住職位的問題,也問過士如何才能通達,如今他問是如何才能在社會上行得通。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然而,有著孝心的我們,卻不一定真的做到了「孝」。有時候我們自認為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父母卻不高興。對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在《論語》有這樣幾段關於孔子論「孝」的話,或許能夠為我們如何做到孝敬父母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由此看出,孔子不是為了《詩經》而教《詩經》,他是讓弟子們培養真誠的情感,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聖賢,努力行善,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有很多學生,據說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賢。孔子自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7》),這裡的「束修」是講禮物呢還是講年齡?
  • 從《論語》看孔子的四大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論語子路》中「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過冉有之問,孔子扼要地闡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綱。「先富後教」的觀點表明,須先發展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 陶文蘭老師開展講座《論語四則》
    2019年12月10日,樹人堂優秀文化組在教學樓六樓開展講座,課題是《論語四則》,主講人為陶文蘭老師。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
  • 陳桐生:《論語》是怎樣編成的
    當然,孔子的教學重點是傳授禮學,孔子有關禮學的傳授便成為七十子的記錄重點。這些文章主要收在大小戴《禮記》之中,《論語》則主要收錄孔子對弟子的道德教誨,其實它並不是孔子當年主要教學內容。 孔子時代書寫條件遠沒有今天這樣便利,當時弟子是用毛筆在竹簡或絹帛上記載孔子的話。竹簡有一定的重量,一支竹簡只能寫幾十個字。絹帛雖然很輕,但價格昂貴,成本太高,不易得到。
  • 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公西華問道: 「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冉又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不明白,想請教先生一下。」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孔子《論語》全文及翻譯
  • 「論語心解」「顏淵季路侍」
    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 怎樣的方式才適合現代生活理念,孔子在《論語》中用一個字概括
    富裕之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享樂;權勢之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怎樣爬得更高;而普通人家的生活理念或許就是多掙點錢改善生活。那麼現代社會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生活理念呢?近日閱讀孔子及他弟子們編撰的經典著作《論語》,發現全文二十篇,有五處提到了一個字:儉。
  • 《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強:今天我們怎樣讀《論語》?
    用文言來評註《世說新語》,我認為是在評註《世說新語》方面的書中最好的版本。在嶽麓書社出版之後,銷售也非常好。劉強先生最新出版的三本力作(《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包含三個方面,這都顯示了劉強先生在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研究方面的功力。 今天來參加我們活動的還有兩位嘉賓,一位是楊合林教授,一位是李清良教授。
  • 孔子論語全集:英姿煥發的男寶寶名,讀一下都好美!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他們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 孔子智慧|正確地做事才能事業有成,跟孔子學做事,建立功業
    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並且站得正,立得穩,就必須是做正確的事,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孔子從修身進德到歷練砥礪,都有很多的智慧,孔子的許多做事智慧,也值得人們學習。一、對職業心存敬畏做事,孔子反覆強調一個「敬」。
  • 孔子:我是怎麼做老師的
    《論語·述而》篇中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說:「那些自願送我十條肉乾作拜見禮的,我沒有不教他們的。」束脩,即十條肉乾。舊時將送給老師的酬金稱做「束脩」,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