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在社會上能夠立足,做得風生水起才算是一個成功人士。行走江湖,怎樣才能在社會上吃得開?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孔子的學生子張也就這個問題向他進行請教。
子張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他就急於立足社會,他向孔子問的都是如何混社會的問題,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他曾向孔子問過如何才能保住職位的問題,也問過士如何才能通達,如今他問是如何才能在社會上行得通。
孔子對他說,「言忠信,行篤敬」,做到2個方面4個字:
一是說話方面,做到忠、信2個字。忠,是忠誠;信,是守信。說話要忠誠老實,一是一,二是二,有事實依據,不摻假,並且說出的話,要信守諾言。
忠誠守信是與人交往的基礎,人們才能與之長期交往下去。如果花言巧語,雖然可能讓人聽得舒服,不能讓人從心裡認可。巧言令色往往是一錘子買賣,如果人們發現不忠誠老實,就會再繼續下去。
孔子說,「信則人任焉。」守信,才會有人相信你,信任你,才會去作用你,這就是忠誠守信帶來的良好的效應。
二是做事方面,做到篤、敬。篤,忠厚,篤實;敬,恭敬。就是說行為要忠厚恭敬。做事要實實在在,富有敬業精神,做事本分,不玩花架子,不做虛功。
做事華而不實,出工不出力,肯定是不會出成績的,甚至還會失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樣的人走到哪裡也沒有會有人喜歡他,更不會重用他,在社會上不要說通達了,混下去都很難。
劉向《說苑·敬慎》記載,孔子對他最得意的學生顏淵也有同樣的要求。顏淵將要西遊於宋,問孔子用什麼立身處世?孔子說做到恭、敬、忠、信。恭敬就會不得罪眾人,遠離禍患;恭敬就會人人喜歡你,受到人們的愛戴;忠誠了人們就能與你交好,與你和睦相處;守信就會使人信任你。努力做到了這4項,人們喜歡你,與你交好,信任你,一定能避免災禍了。這樣,可以治理國家,更何況立身處世呢?
言與行是不可分割的,做人應該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說話要「忠信」,行為也應該是忠信的;行為「篤敬」,言語上也必然是篤敬的。如果嘴上說一套,行動上做的是另一套,是一個兩面人,這樣的人儘早是會識破了,也走不了多遠。
暨南大學校訓
所以,孔子說,如果做到這「言忠信,行篤敬」,不說違心話而且不失約,做事厚實又認真,對這種人誰都信得過,就算到了那些不開化的野蠻部族、國家中去,也是能夠行通的,這就是可以走遍全世界了。
相反,如果講話不算數,做事虛浮草率,做人做事沒誠意,就算是你在自己本鄉本土,即使是鄉裡鄉親,人們都不願意與你合作,跟你打交道,就是熟人圈旦照樣也是行不通的。
做到「言忠信,行篤敬」,是一種長期的行為,要時時記掛在心上,時時落實到行動上去。如何做到這點呢?
孔子說,站著的時候,就好像看見忠、信、篤、敬這4個字就在面前;坐在車裡,就好像看見它刻在面前的擋板上,時時刻刻記著這四個字,照著這4個字去做,你就會處處行得通的。
言行做到「忠信篤敬」,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貴在一個恆字,只有把它時時記在心裡在,處處落實到行動上,在社會人沒有人不信任你,沒有人不徵用你,想不通達都不可能。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問怎樣才能行得通。孔子說:「言語忠實守信,行為篤厚恭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能行得通。言語不忠實誠信,行為不篤厚恭敬,即使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時,就好像看見『忠、誠、篤、敬』的字樣直立在面前;在車上時,就好像看見這幾個字就在車前橫木上,這樣才能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衣服大帶上。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