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生活中不能自說自話,推己及人,方能立足社會事業通達

2021-01-17 網易

2020-11-03 10:12:18 來源: 丁小悟典

舉報

  生活中有一些人,凡好有事首先是想到自己,凡有壞事就想推給別人。有人會說,避害趨利是人之常情,這話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世人心同此理,都是這樣想,自己想得到好處時,別人也想得到好處,自己不想要不好的東西時,別人也不想要。如果人與人都想利己,這個人與人就沒有辦法相處,這個社會就沒有辦法生存。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孔子說得好,為人處世要將心比心,既要自己過得去,也要別人過得去。孔子提出了兩條原則:

  

0 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幫助他人通達,就是給自己方便

  子貢向老師孔子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民眾帶來好處,並且能幫助大家,怎麼樣?應該算是仁了吧?子貢這樣問是有用意的,他是一個富商,家財豐厚,自己如果博施濟眾,是不是就是仁。

  孔子說道,首先肯定了樂善好施的境界很高,不只是仁人,簡直就是聖人了,就是像堯舜是一國之君,尚且做不到,子貢就更難說了。子貢即使富可敵國,財富也是有限的,周濟可以許多的人,但未必能周濟全天下的人。

  

  孔子接著說,仁是什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大正確的方法就是自己站得住,同時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行得通。

  一個人只有立起來才會有「位」,就是有社會地位,有人生價值和意義。所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一個人不要擔心自己在社會上沒有位置,而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有站立起來的資本,只要有真才實學,能力強,在社會上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自己站立了起來,得到社會的承認,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也要幫助他人立起來,也要幫助他人也有社會的地位和價值,自己通達了,也要讓別人也通達。自己成功同時也讓別人成功,自己發達同時也讓別人發達。為什麼?

  

  人與人在利益上是相互依存,無論什麼樣的人物,要想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業,單打獨鬥是難以成功的,必須以他人的生存發展為前提,不能只停留在自己通達這個層面上,如果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就會成為孤家寡人。應該推己及人,擴展到他人,也要讓他人通達,要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使自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曾國藩理解這句話比較到位,他說:「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這就是『立』;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這就是『達』。」曾國藩人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功不己居,名不己出,他一生知人善任,推薦保舉的下屬有上千人,其中官至總督巡撫的就有40多人,幫助了許多人成功,同時也進一步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南宋朱熹解釋說:「盡已之謂忠」。所謂忠,就是對人應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全部愛心,它體現了內心中對人對事的真誠態度,是從積極的方面說,人應該做什麼。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共同發展,贏得共贏。

0 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無能力幫助人,起碼不要害人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奉行終生?孔子告訴他,那就是「恕」,解釋「恕」的內涵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做人做事要將心比心,當自己的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影響時,設身處地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考慮他人能否能接受,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只想自己,還要想到別人,不僅自己過得去,也要讓別人過得去。

  

  子貢領悟了老師的教誨,他說,我不想讓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人。

  曾國藩教育他的兄弟們說:「日富,日貴,日成,曰榮,日譽,日順,此數著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日貧,日賤,回敗,日辱,日毀,目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惡之。」曾國藩明白自己喜歡的,別人也喜歡,自己討厭的,別人也討厭,他告誡自己,既不要奪人所愛,也不要強加於人。他教育兄弟們要從恕處痛下功夫,不要盛氣凌人,做事要留有餘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一個待人的基本態度,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從消極方面說人不應該做什麼,幫助不了人,至少不要害別人。

  對於普通人來說,當他人遇到難處時,幫不了人,但不要落井下石;對於職場的人來說,與人競爭也要公平競爭,而不是使絆子,使陰招;對於富人來說,自己先富後不做慈善,但不要為富不仁。

  

結束語

  後世儒家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稱為「忠」,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稱為「恕」,合稱「忠恕」之道,體現的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愛人精神。「忠」者,有誠懇為人之心;「恕」者,無絲毫害人之意。

  在人與人相處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平時用最大的善意善待他人,當某一天有災難突然降臨時,就會有人救助;在發展自己的事業的時候,也要給人以方便,才會有人願意幫助你,即使幫不了,也不會壞事,這樣才能通達天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篇》)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一起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推己及人:內省不疚的做人秘鑰
    於丹女士講《論語》,也多次提到「競爭」,「競爭壓力」這樣的詞,以為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其實,這也是心態的一種反映。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為什麼要與別人「爭」?做好自己不是很好嗎?人人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抑或攜手合作,並肩奮鬥,我們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多麼有秩序,多麼和諧有生機!
  • 《論語》|想在社會上吃得開,做到2個方面4個字,不通達都不行
    人生在世,在社會上能夠立足,做得風生水起才算是一個成功人士。行走江湖,怎樣才能在社會上吃得開?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孔子的學生子張也就這個問題向他進行請教。子張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他就急於立足社會,他向孔子問的都是如何混社會的問題,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
  • 《論語》: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在上文學習了「《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談到了孔子去見南子,相傳南子品行不端,有淫亂成分。子貢說:「假若一個人能給老百姓帶來很多好處又能夠幫助眾人生活得很好,那這個人怎麼樣?可以說他是有仁德的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呀,這是聖了!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富貴每個人都想得的,但是手段要合理,擺脫貧窮也要用正當方式,不能歪門邪道。孔子認為,君子以不仁為恥,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仁的原則,即便是困危之時,都不能丟掉仁。——這裡可以看出,仁就像是信仰,要與生命同在,一息尚存,就不能丟棄。
  • 戴木才: 軟實力建設不應是一套自說自話、自我欣賞的語言表達
    習近平也同樣強調,「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只要廣大的文藝工作者認真而不是敷衍地、切實而不是表面地按照上述要求去做,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火熱的生活中開闊胸襟、蕩滌靈魂、汲取力量、志存高遠,就一定能做到人品與文品的統一,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的不斷湧現提供最可信賴的人格保證。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論語註疏》)做到了仁者,就合了仁道。怎樣合仁道?孔子在《論語》娓娓道來。詩書禮樂第一是合禮樂制度,「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論語註疏》)我們從《論語》中選取幾章來說明。在《八佾篇第三一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孩子自說自話?是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前兆,還是孩子想像力豐富
    孩子很不願意被家長看到或者聽到他們自說自話,就是不想讓家長笑話自己。家長的笑話,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不知所措,也會讓他們下意識地躲避家長。最後,家長認為孩子不正常,他們可能慢慢就不正常了有些家長在發現孩子自說自話以後,可能會在心裡發問:孩子在幹嘛?
  • 《論語》|與其在逆境中怨天尤人,不如提升自己,為成功做準備
    孔子之所以能這樣不怨天尤人,是因為他內心通達。《說苑》中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大意是說上天光明普照大地,沒有遮蔽嗎?可是為什麼還會出現日食?大地深厚,安全而沒有危險嗎?為什麼還會發生地震?天地有時候還不能完全按照自然規律正常運行,聖賢之道不能順利通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 取自《論語》中的女孩名字,每個名字都楚楚可人
    【容慧】《論語》:「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其中「容」就取自其中,「容」有著從容不迫,寬容、包容的含義,用作女孩名十分適宜。搭配「慧」字,有著聰慧、機敏,賢惠過人的意思,父母們會期望著女孩子成為有禮有度、蕙質蘭心的奇女子,在生活中這樣的女孩也更加惹人喜歡,惹人憐愛。【新可】《論語》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郭帆導演的成功是《論語》「己欲達而達人」的一次成功「變現」
    在創作過程中的幕後故事,似乎如同影片《流浪地球》中所表現的某些精神氣質一樣,打動人心,勵人神志。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以中國人生活哲學的家國情懷為背景思維的話,那麼在這些導演身上則繼承著、體現著、發展著忠與仁及義與智的文化精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論語》中的成語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談《論語》精要及文化內涵
    孔子塑像  吳為山作  《論語》是一本語錄體的書,記錄了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漢時候有幾個本子,都早已佚失了。東漢的鄭玄根據他還能看到的《魯論》、《齊論》等本子,給《論語》做了一個注,這個注本成為後來《論語》流傳本的基礎。  《論語》是儒學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漢後2000多年,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而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的基本思想都在《論語》中,所以《論語》也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
  •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能近取譬:能夠從切身的生活中選取例子,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譯文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施愛於人民而又能救濟人民,怎麼樣呢?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何止於仁呢?那是聖德了!堯舜都恐怕難以做到!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這句話也只是拋磚引玉,若能讓廣大年輕朋友喜歡文學經典,也是開心的事。不能說書本上講的都是唯一的答案,至少提供了一些做人的參考。論語孔子(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 每日論語——三十而立的起源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原文是孔子對於自己一生中所處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
  • 朱熹對《論語》「自行束修以上」的詮釋及其意義
    上則人君用玉,中則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則庶人執鶩、工商執雞,其中或束修、壺酒、一犬,悉不得無也。束修最是贄之至輕者也。孔子言人若能自施贄,行束修以上來見謁者,則我未嘗不教誨之。故江熙云:『見其翹然向善思益也。古以贄見。修,脯也。孔注雖不雲修是脯,而意亦不得離脯也。』」顯然,皇侃把「束修」解讀為「十束脯」,並且還認為,在孔安國那裡,「束修」與「脯」有關。該說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 辛意雲 | 在《論語》中學會愛與生活Ⅰ
    今天來跟大家不是演講,是一個我自己的讀書心得報告,我記得我們跟錢先生讀《論語》,他在先秦學術思想史,他教到《論語》的時候,他跟我們說,你們說《論語》是在講什麼?你們都是研究生了,我們大家說東說西,他就笑了起來。他說:「實際上《論語》就是教我們如何愛,如何學習,如何快樂,如何生活。你看在宋代,當宋明理學的開山祖,程頤程灝兄弟,去拜見周濂溪先生要跟他讀書,問怎麼讀書。
  • 《論語》中的冉雍
    《論語》涉及他的語錄,除了孔子思念隨他於陳蔡的弟子名單之外,只有如下5章。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