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這句話也只是拋磚引玉,若能讓廣大年輕朋友喜歡文學經典,也是開心的事。
不能說書本上講的都是唯一的答案,至少提供了一些做人的參考。
論語
孔子(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關於待人的原則。
多讀經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有確立自己心靈的坐標,找到做人的根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白話是說: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樣的言行對待別人。
原文出處: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春秋時期,孔子學生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人道?孔子馬上回答道:「待人接物要認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要去發牢騷。」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牢記先生的話。」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若自己都做不到的,便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到。
這是處理人際關係重要的關鍵原則。
智者
孔子所言的意思,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做為參照,來對待他人。待人處世不可心胸狹窄,應有寬廣的胸懷,寬恕待人,當然,這樣的寬宏大量也是有底線的,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
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把自己不願意的,硬推給別人,就會破壞關係,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人格是平等的,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也就是心中有別人。
如果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溫故而知新
孔子的經典妙句很多的,是儒家文化精華,影響華人世界圈很久遠。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差不多。
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的行為就包括寬恕對待人這一方面。他強調的是,人應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當然這句話,道理和定律,都要在一定的條件,一定的環境下才合適。原則也不是僵化的東西。如果已經危及了生命,還講寬恕就不合適,如果雙方已經對峙,還套用此原則,這書也就白讀了,任何一句名言,也不是適用在一切情況,活學活用很重要。
多讀經典好文
經濟導向的結果,會形成一切以利益利己為中心,有很多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偏向物質的結果是,習慣性為物質而活著,忘記了內在精神靈魂的養分和重量。一旦身心問題出現,人品的缺失會動搖根基,讓人措手不及,做人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而完全不顧他人。
在現代,也有人給出了兩句「己所欲者,慎施於人」。
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考慮考慮再推給別人。不管是夫妻間,親人朋友間,也會有這種事發生,我們在要求別人的時候,要稍加思考一下,到底這件事對方喜不喜歡?千萬別強加在對方身上。如果我們真的做了,身邊人都會慢慢離開而去,不得人心。
人品和事業息息相關,得人心者得天下,做為人,要不斷的完善自己。
家中若有十歲以下的孩子,不妨讓孩子背誦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小孩記憶力佳,只有讀過才懂舍取,判別是非。在浩瀚的經典中,這才是一句話。有了文化的根,就能吸取養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處境,都能給自己安定的內在力量。
喜歡請點讚,儘管人文類的文字讀者較少,我還是會多寫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