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2020-12-15 尹藝瑾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這句話也只是拋磚引玉,若能讓廣大年輕朋友喜歡文學經典,也是開心的事。

不能說書本上講的都是唯一的答案,至少提供了一些做人的參考。

論語

孔子(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關於待人的原則。

多讀經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有確立自己心靈的坐標,找到做人的根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白話是說: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樣的言行對待別人。

原文出處: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春秋時期,孔子學生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人道?孔子馬上回答道:「待人接物要認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要去發牢騷。」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牢記先生的話。」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若自己都做不到的,便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到。

這是處理人際關係重要的關鍵原則。

智者

孔子所言的意思,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做為參照,來對待他人。待人處世不可心胸狹窄,應有寬廣的胸懷,寬恕待人,當然,這樣的寬宏大量也是有底線的,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

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把自己不願意的,硬推給別人,就會破壞關係,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人格是平等的,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也就是心中有別人。

如果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溫故而知新

孔子的經典妙句很多的,是儒家文化精華,影響華人世界圈很久遠。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差不多。

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的行為就包括寬恕對待人這一方面。他強調的是,人應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當然這句話,道理和定律,都要在一定的條件,一定的環境下才合適。原則也不是僵化的東西。如果已經危及了生命,還講寬恕就不合適,如果雙方已經對峙,還套用此原則,這書也就白讀了,任何一句名言,也不是適用在一切情況,活學活用很重要。

多讀經典好文

經濟導向的結果,會形成一切以利益利己為中心,有很多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偏向物質的結果是,習慣性為物質而活著,忘記了內在精神靈魂的養分和重量。一旦身心問題出現,人品的缺失會動搖根基,讓人措手不及,做人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而完全不顧他人。

在現代,也有人給出了兩句「己所欲者,慎施於人」。

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要考慮考慮再推給別人。不管是夫妻間,親人朋友間,也會有這種事發生,我們在要求別人的時候,要稍加思考一下,到底這件事對方喜不喜歡?千萬別強加在對方身上。如果我們真的做了,身邊人都會慢慢離開而去,不得人心。

人品和事業息息相關,得人心者得天下,做為人,要不斷的完善自己。

家中若有十歲以下的孩子,不妨讓孩子背誦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小孩記憶力佳,只有讀過才懂舍取,判別是非。在浩瀚的經典中,這才是一句話。有了文化的根,就能吸取養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處境,都能給自己安定的內在力量。

喜歡請點讚,儘管人文類的文字讀者較少,我還是會多寫多分享!

相關焦點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論語精選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暖心相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其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出來是這樣的:某天,子貢問孔老夫子:「能不能教導我一句我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老夫子回答說:「就是「恕」啊。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去做。「恕,在現代常常解釋為「寬恕」。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普通百姓從《論語》中可以汲取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什麼自己不要的,不要給別人啦。什麼自己不喜歡的不要給別人啦。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說著道理大家都明白,可能你苦惱的是怎麼說才能更生活一些,更新穎一些呢?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精選三篇)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我們要學會寬恕待人。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生活中為什麼很多人懂得處處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呢?那是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光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我想,它有點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有失有得的道理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600字(精選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600字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我們課本裡記載的一句摘自《論語》
  • 聯合國大廳大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明了什麼?
    在聯合國大廳裡,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格言。無獨有偶,在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孔子塑像基座上,也寫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加坡中學的「公民課」,第一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特別是聯合國不約而同地對孔子的格言如此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這究竟說明了什麼?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此雞向前一抓,便可把對方抓傷。兩人都用此陰謀詭計,坑害別人,也就是自己不願做的事,叫別人做,結果兩人的騙局都被對方揭發,相互揭發、責難、攻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魯昭公要藉機削弱季孫氏的權力,偏袒郈氏。季孫氏卻有意一讓再讓,政治上取得主動權後,把魯昭公趕出國門,使其流浪國外。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大體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真理可以終身執行呢?孔子回答他說:寬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別人做到。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孔子的做人準則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 《論語》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有何句子與之相應?​
    《論語》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有何句子與之相應?
  • 己之所欲,亦勿施於人
    《論語》中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某種程度揭示了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從自己的心理推及他人,自己認為那樣做會不妥,就不應該要求別人做;自己不希望別人那麼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簞食一瓢飲、單衣敝裘而立
    很奇怪自己居然會去讀一本這樣的整理相關的書:)大概是因為對自己總是很難保持所謂的整潔的一種反應吧。讀完之後還是有收穫的,雖然很難有作者對待整理的「虔誠」的態度,但我還真的用其中講到的方法將我的書櫃中的500多本書一一清理,最終丟掉了其中的1/3,而且的確發現這樣做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的損失。突然想到,或者「整理」這個詞不僅僅只是針對有形的物品吧,每一次整理都是一次對自己害怕的「失去」的回應。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設身處地)
    垕潛大蘇《論語》記載,子貢曾問孔子:老師,這世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憑著它終身實踐並獲取益處呢?孔子略想了一下說:恐怕就是恕了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什麼是恕?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喜歡,不想要的東西,不強加給對方。同樣,自己喜歡,想要的東西,也不能強加給對方。
  • 先賢的與人相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底線
    己與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與人相處的底線  記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係,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  鮑鵬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論語》裡面兩次出現,與此相關聯的表述就更多了。我甚至以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為,「仁」,其實正是講的「二人」,講的就是人己關係、群己關係;而這些關係的底線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可以說,「仁」是概念,而「恕」是這個概念的最基本內涵。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
    最近幾天和學生一起學習選修教材《諸子散文選讀》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課。課文所選語錄基本都圍繞「仁」展開。顏淵問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弟子冉雍問仁,孔子回答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別人,愛別人,哪怕是供你使喚的人,自己不願意做得事情,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就是一種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