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有何句子與之相應?​

2021-02-19 深圳弟子規公益網

《論語》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有何句子與之相應?

       弟子規公益網自2006年創辦至今,致力於《弟子規》的教學與普及推廣。眾所周知《弟子規》是傳統家教集大成,重在力行,而力行的前提是對經文的熟悉與理解。弟子規公益網在諸位支持下,開發出微信版本「弟子規每日一題」 ,隨時隨地在微信中練習作答,籍由「弟子規每日一題」,理解經句的意思,以能落實到生活、工作、學習之中! 

      用時少:每天系統隨機出題,涵蓋《弟子規》基礎知識、字句理解、落實案例,不同難度在幾秒到幾十秒內完成作答。

      解析:系統根據題目會有解析,以更好的理解、學習。

       應用廣:

       上下班碎片時間練一練

       飯前飯後練一練

       弟子規學習班練習/測試

       家庭親子遊戲,與孩子一起答題,看看誰答對,既是娛樂,也是學習

       . 

《弟子規》修身治家的好讀本

人人都學弟子規 家家都有弟子規

弟子規教學機構 Https://www.dizigui.cn

微信:

yssyxy

dzggyw

深圳弟子規公益網微信公眾號:szdizigui

人人都學弟子規 家家都有弟子規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普通百姓從《論語》中可以汲取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論語精選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暖心相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其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出來是這樣的:某天,子貢問孔老夫子:「能不能教導我一句我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老夫子回答說:「就是「恕」啊。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去做。「恕,在現代常常解釋為「寬恕」。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關於待人的原則。多讀經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有確立自己心靈的坐標,找到做人的根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原文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曾參顯然是得到了孔子的真傳,他說孔子學說的主線就是忠恕之道。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 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說,孔子學說的一條主線就是忠恕之道。
  • 論語心解 | 人際和諧,從「恕」開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精選三篇)
    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豔麗芳香。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2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衝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的意思是,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大體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真理可以終身執行呢?孔子回答他說:寬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別人做到。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愛人者恆愛之。欲成仁者,得先學「恕」。恕,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欲責人、先責己」與「寬以待人」是一種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它能增強他人對你的好感與信任,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親密和諧,並能順利化解掉生活中的許多人際矛盾。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論語》專項練習
    (《論語》)5.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6. 子曰:________________,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7. ________________,於我如浮雲。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的弟子顏回問仁,孔子回答仁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慾,回復到禮。
  • 先賢的與人相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底線
    鮑鵬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論語》裡面兩次出現,與此相關聯的表述就更多了。我甚至以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為,「仁」,其實正是講的「二人」,講的就是人己關係、群己關係;而這些關係的底線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可以說,「仁」是概念,而「恕」是這個概念的最基本內涵。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與孔子要求的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更為具體。就是想起的、要做的事,先做,後說。而對宰予這個學生,孔子曾有過比較尖銳的批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東方文化是農業、家庭、鄉村文化,與西方商業城鎮文化完全不同。這東方文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稼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