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2020-12-14 蘭舟點點

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普通百姓從《論語》中可以汲取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善良,而這種善良又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基本要素。是想,有哪個人願意和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相處。善良是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善良,任何長久的交往都將不復存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無私忘我的胸懷,它的反面就是「己所欲,施於人」,是想,人人都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我們的世界還會安寧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對人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別人,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覺悟。我們能夠尊重別人,自然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了互敬互重,我們的生活還會有那麼多的紛爭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升華自我的第一步。心中有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自己的利益,目空一切、目中無人,那麼,我們的人生之路只能是」眼前的苟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與人的相處才顯得不卑不亢

相關焦點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在中國五千年的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幾千年來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孔子的做人準則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什麼自己不要的,不要給別人啦。什麼自己不喜歡的不要給別人啦。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這是孔子「仁」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體現出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相反,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推給別人幹,是不對的。在孔子生前,魯國就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說著道理大家都明白,可能你苦惱的是怎麼說才能更生活一些,更新穎一些呢?
  • 聯合國大廳大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明了什麼?
    在聯合國大廳裡,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格言。無獨有偶,在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孔子塑像基座上,也寫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加坡中學的「公民課」,第一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特別是聯合國不約而同地對孔子的格言如此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這究竟說明了什麼?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
    最近幾天和學生一起學習選修教材《諸子散文選讀》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課。課文所選語錄基本都圍繞「仁」展開。顏淵問仁。孔子的弟子顏回問仁,孔子回答仁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慾,回復到禮。之所以是「復」,孔子認為上古時期以禮樂治天下,如今禮崩樂壞,戰爭讓生活動蕩不安,孔子不遺餘力地奔波在幾個國家間,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被統治者接受,希望每個人能夠做到「克己復禮」,讓天下安定。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500字(精選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500字1  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精選三篇)
    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我們要學會寬恕待人。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生活中為什麼很多人懂得處處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呢?那是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光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
  • 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教人要有寬恕之心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儒家經典讀物《論語》中的《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對話,對話目的是向弟子傳授什麼是「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意思為,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不能說書本上講的都是唯一的答案,至少提供了一些做人的參考。論語孔子(前551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大體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真理可以終身執行呢?孔子回答他說:寬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別人做到。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
  • 寓意故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的這個「樂」在感悟山水上。他在河上觀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魏晉玄學家王弼認為孔子是「聖人有情無累」,聖人也是有情感的。我們又何必以自己的標準去強加給別人呢?魚,恰恰成了一個反觀物個可以和我們比較的生靈。當仲弓向孔子問什麼是仁時,孔子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弟子子貢。然而,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詳細解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翻譯】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本章之中,孔子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為人處世的原則。當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並沒有和他談道理,而是從實際出發告訴他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孔子是從為政方面來具體闡述的,儘管如此,他所說的道理也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儒家學派關於人際交往的金規玉律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創立的儒家學派,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他的學說已經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孔子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在孔子看來,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處理好三大關係。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400字(精選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400字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這句話大家必須都很熟悉了吧!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設身處地)
    垕潛大蘇《論語》記載,子貢曾問孔子:老師,這世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憑著它終身實踐並獲取益處呢?孔子略想了一下說:恐怕就是恕了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什麼是恕?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喜歡,不想要的東西,不強加給對方。同樣,自己喜歡,想要的東西,也不能強加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