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普通百姓從《論語》中可以汲取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善良,而這種善良又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基本要素。是想,有哪個人願意和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相處。善良是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善良,任何長久的交往都將不復存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無私忘我的胸懷,它的反面就是「己所欲,施於人」,是想,人人都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我們的世界還會安寧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對人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別人,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覺悟。我們能夠尊重別人,自然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了互敬互重,我們的生活還會有那麼多的紛爭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升華自我的第一步。心中有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如果我們總是執著於自己的利益,目空一切、目中無人,那麼,我們的人生之路只能是」眼前的苟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與人的相處才顯得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