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教人要有寬恕之心

2020-12-11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儒學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俗稱五常。「仁」指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事物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情懷。「義」有小義和大義之分,小義指正義感,講義氣,是非分明,大義指具備家國情懷。「禮」指講禮儀,重禮節,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聰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通曉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誠實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儒家經典讀物《論語》中的《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對話,對話目的是向弟子傳授什麼是「仁」。

原話為: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意思為,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孔子講學

就像孔子看不起勞動,但他就不能要求弟子也看不起勞動。如果這樣做,就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這句話引申意思可以理解為,自己都做得不夠好,就不能要求別人比自己做得好。

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寬容之心,用寬容心去和世界進行溝通,才會給自己少樹立敵人。否則,會四面樹敵,人生路越走越窄。

孔子拜見老子

從處理人際關係的層面來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當有用處。比如,老闆給甲乙兩名員工布置了相同的任務,甲因為綜合能力要遠遠超過乙,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乙沒有完成。這時,不管是老闆還是甲員工,都不能去訓斥,甚至挖苦乙員工。

因為乙員工本身跟甲員工沒有處在同一個級別上,如同讓一個小學生跟一名大學生比賽誰的力氣大,顯然是不公平的。

孔子授徒

有多大的力氣就拉多大的車,作為老闆或甲員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樣只會讓旁人笑話你的智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怕的是不能相互理解而產生隔閡,那樣會助長消極情緒產生,繼而影響團結,最終會把事情弄僵。有智慧的人,往往知人善用,懂得如何發掘和調動每個人的優勢,讓其發揮各自最大的作用。

一個集體就像一臺機器,不但需要重要零件來幫助正常運轉,還需要次要零件來維持穩固性,它們都必不可少。

相關焦點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願下樓,不能下樓,找朋友幫忙帶,這不就是己所不欲,施於人了嗎?而外賣的出現,不就解決了勿施於人的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理我們都很懂,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但有的時候問題還是要解決,找到願意代勞的人,這樣才能提高整個社會效率。當然其中也蘊含了非常大的商機。當己所不欲時候,考慮一下是否他人也有同樣的痛點,吃完飯後,是丈夫洗碗還是妻子洗碗,可能兩個人都不願意。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孔子的做人準則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
  • 先賢的與人相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底線
    這句話到底講了一種怎樣的人己關係?深意何在?  鮑鵬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論語》裡面兩次出現,與此相關聯的表述就更多了。我甚至以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為,「仁」,其實正是講的「二人」,講的就是人己關係、群己關係;而這些關係的底線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大體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真理可以終身執行呢?孔子回答他說:寬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別人做到。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
  • 論語精選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暖心相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其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出來是這樣的:某天,子貢問孔老夫子:「能不能教導我一句我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老夫子回答說:「就是「恕」啊。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去做。「恕,在現代常常解釋為「寬恕」。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弟子冉雍問仁,孔子回答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別人,愛別人,哪怕是供你使喚的人,自己不願意做得事情,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就是一種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精選三篇)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我們要學會寬恕待人。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生活中為什麼很多人懂得處處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呢?那是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光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我想,它有點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有失有得的道理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愛人者恆愛之。欲成仁者,得先學「恕」。恕,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欲責人、先責己」與「寬以待人」是一種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它能增強他人對你的好感與信任,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親密和諧,並能順利化解掉生活中的許多人際矛盾。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500字(精選三篇)
    自已很曾經屢次犯下這樣的錯誤,對別人的是非指指點點,或者以自己想當然的經驗和一些看法來來闡述一些問題,想當然以為是不錯的,但是,結果卻弄得大家不開心,往往犯了「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毛病。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不管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有確立自己心靈的坐標,找到做人的根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白話是說: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樣的言行對待別人。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詳細解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翻譯】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當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並沒有和他談道理,而是從實際出發告訴他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孔子是從為政方面來具體闡述的,儘管如此,他所說的道理也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 聯合國大廳大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明了什麼?
    在聯合國大廳裡,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格言。無獨有偶,在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孔子塑像基座上,也寫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加坡中學的「公民課」,第一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特別是聯合國不約而同地對孔子的格言如此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這究竟說明了什麼?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 魯國貴族內部這一番勾心鬥角的行為,都不符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結果都也沒有好下場。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
  • 寓意故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惠子觀魚,執於邏輯實相,猶木人觀花鳥,何有心動?心既不動,何以有樂?「子非魚」「我非子」的爭來爭去就是不曉得「魚之樂」並非詭辯陷阱,而是莊子的靈心妙悟,是人的直覺悟識,是感官直覺於物我的一種通感,也是漫於生命個體之間的一種訊息。莊子在《齊物論》裡說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