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2020-12-23 霧滿汝河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聖賢帝王,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此二者是「聖人」。

病諸:病,擔憂,憂慮。諸,「之於」的合音。

夫:句首發語詞。

能近取譬:能夠從切身的生活中選取例子,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施愛於人民而又能救濟人民,怎麼樣呢?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何止於仁呢?那是聖德了!堯舜都恐怕難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可以稱為是實行仁道的辦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現在大話說就是:同理心。孟子說的更直白:「無側隱之心,非人也」,側隱之心也是指同理心。作為一個人,若無同理心,就成了別人達成目地的一件工具、一隻追腥逐臭的蒼蠅。

名家註解

程顥、程頤:「醫書以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朱熹:「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後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於此勉焉,則有以勝其人慾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儒家道德修養中的核心標準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為的總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於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

作為社會一員的我們自然有義務有責任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成全別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務人民就是在奉獻社會。

所以,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懷愛意,懂得成全別人。可見,達到「仁」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一切就讓我們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吧!

相關焦點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學說。那麼,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22,「立人達人」之謂仁《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誰到了仁的境界】那麼在夫子眼中誰又達到了仁的境界:《憲問》十四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論語》|生活中不能自說自話,推己及人,方能立足社會事業通達
    0 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幫助他人通達,就是給自己方便  子貢向老師孔子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民眾帶來好處,並且能幫助大家,怎麼樣?應該算是仁了吧?子貢這樣問是有用意的,他是一個富商,家財豐厚,自己如果博施濟眾,是不是就是仁。  孔子說道,首先肯定了樂善好施的境界很高,不只是仁人,簡直就是聖人了,就是像堯舜是一國之君,尚且做不到,子貢就更難說了。子貢即使富可敵國,財富也是有限的,周濟可以許多的人,但未必能周濟全天下的人。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在《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談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一樣的,如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總的來看,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這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