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聖賢帝王,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此二者是「聖人」。
病諸:病,擔憂,憂慮。諸,「之於」的合音。
夫:句首發語詞。
能近取譬:能夠從切身的生活中選取例子,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施愛於人民而又能救濟人民,怎麼樣呢?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何止於仁呢?那是聖德了!堯舜都恐怕難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可以稱為是實行仁道的辦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現在大話說就是:同理心。孟子說的更直白:「無側隱之心,非人也」,側隱之心也是指同理心。作為一個人,若無同理心,就成了別人達成目地的一件工具、一隻追腥逐臭的蒼蠅。
名家註解
程顥、程頤:「醫書以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朱熹:「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後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於此勉焉,則有以勝其人慾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儒家道德修養中的核心標準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為的總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於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
作為社會一員的我們自然有義務有責任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成全別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務人民就是在奉獻社會。
所以,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懷愛意,懂得成全別人。可見,達到「仁」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一切就讓我們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