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2020-12-12 生命007

【仁不是什麼】

「仁」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千百年來圍著這個「仁」討論的如恆河沙數。

大文豪韓愈在《原道》中開篇就指出:「博愛謂之仁」,後人就像瞎子摸到了整個大象一般,認為儒家思想的「仁」就是要博愛。

可人家韓大爺並沒說「仁」就是博愛,就好比西方人講「上帝不是什麼」,不能講上帝是什麼,具體化那就不是上帝了。

同樣儒家的「仁」也是不能具體化的,先看看夫子在《論語》裡是怎樣提到仁:

《子路》十三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釋義:夫子說:一個人如果具有剛強、堅毅、樸實慎言這幾種品德,那差不多接近仁了。

解讀:就像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說水接近於「道」一樣,夫子也是說人具有這幾種品德,那也接近於「仁」了。沒有說「仁」就是這幾種美德。

【裡仁中的仁】

裡仁篇是《論語》裡關於「仁」的核心篇章,自然是要先了解的。

《裡仁》第四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仁,能惡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釋義:夫子說:自處於仁是最美好的,自身的修養沒處在仁的境界,怎麼能夠了解?

夫子說:沒達到仁境界的,不可能長期處在儉約的環境裡,內心不可能長期處在快樂中;真正的仁者隨時都能安於仁,具有智慧的人能發揮仁的用。

夫子說:有「仁」的修養的人,才能真的喜愛人,也真能夠討厭別人。

夫子接著說:如果立志於仁的人,並不會真正地去厭惡人。

解讀:在《裡仁》開篇,夫子就用接連幾段對「仁」的體和用作了描述。前面兩節可以用夫子對顏回的讚嘆來囊括下:

《雍也》第六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

一個人真的能夠達到仁的境界,不管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都能夠安貧樂道,自得其樂。

後面兩節是連著說的,也可以從《論語》中找到夫子的解釋:

《顏淵》十二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用「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兩句足以證明夫子說「仁者之愛」可以區別「惑者」之愛,才能明白接著說後一句。

一個真正有仁的的人,他的「惡人」是恨鐵不成鋼,所以他要設法去改變、感化「不仁」的人,而不是一句「你死掉算了」。

接著夫子又對仁做了進一步解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釋義:夫子說:富和貴是人都喜歡的,但是不能以正當的手段得到,那也是不能要的;貧與賤是人都討厭的,但不能以正當的手段來擺脫它,那寧願不去做。

作為一個君子拋棄了以「仁」為做人準則,「惡乎」是感嘆的意思,就像這種味道:哪怕他成名了!然後接著「唉」一聲。

作為一個有仁德的君子,哪怕在吃飯的那一點功夫裡,也不會去違背仁行,無論是事業成功或是顛沛流離都一直奉行著。

第二段夫子接著說:我沒有見過一個真正喜歡仁的的人,討厭不仁的人;他說一個喜歡仁德的人,他的修養是無人可比的,他已經已經有仁的境界了,他不會把「不仁者這種標籤」加到別人身上。有誰能一天都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在仁德上?這種人是有的,但是我還沒見到過。

解讀:就拿我們當代社會來看,有一種叫做「暴發戶」的心態,就是我以前想要而得不到的,現在有了,那是要使勁折騰的,他們的心理普遍的都是「老子現在有的是」,愛怎麼糟蹋就怎麼糟蹋,你管得著嗎?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仁」的修養。

多少成名的人,在大眾面前都是一副謙謙君子模樣,可是背地裡盡行各種違法亂紀(吸毒的到處都是),違背道德人倫的事,數之不盡,罄竹難書。就是因為心中沒有「仁」,所以那聲「惡乎」是我幫夫子的感嘆!

一個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他不可能做到始終如一,作為公眾人物你是起到表率作用,不能「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能「君子慎其獨也」。你終將會怎麼樣的來,又怎樣失去。

後面夫子就是為了解釋一個真正有仁德的人,他對所有的人都是一種愛,哪怕是不仁的人,他沒有認為這是無藥可救的,也是想辦法把他改過來。

如果看到別人不仁就討厭,那自身也不是真正有仁德的人了。

最後面則為夫子所說的仁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幾乎沒有人能一天當中用心、處世,完全合於仁道。

【夫子與弟子們談仁】

眾所周知夫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則就是因材施教,面對學生問同一個問題都是因人而異,而對於「仁」這個核心問題也是如此:

《雍也》第六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子路十三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釋義:樊遲問仁,夫子說:仁者行事之時要在眾人先,收穫之時要在人之後。

樊遲問仁,夫子說:平常生活起居對人要恭敬有禮;執掌事情時要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要言而有信。

解讀:樊遲名須,字子遲,在《論語》裡他對仁的問題有好幾處,我取用這兩節來說明前,還得先說明樊遲的為人。

很多人都知道夫子曾說樊遲那句話,「小人哉,樊須也。」都解釋說是罵他的話,我個人對此觀點不一樣。

「小人」一詞有時候比喻小老百姓,有時就是指行為很壞的人(《憲問十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裡的小人當然是指後者。

由此可見夫子說「小人哉」只是說他志向太低,後面他接著說「上好禮該如何如何」(詳見子路十三),仁者是要做一個有志向的「大人」,但沒否定普通的老百姓也是可以實行仁道的。

就像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把聖人比作精金一樣:

《傳習錄》薛侃錄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猶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

我把這段引出來就是想說明,一個人能行仁道達到至誠至精,無論在什麼樣的地位它的「成色」都是等同的,區別只在於它的分量的輕重。修行仁道功用天下,那是千萬斤重;用仁道來修己安人,那是百來斤重。

這樣就能明白夫子對於樊遲問他仁的問題,他是這樣回答,一個「小人」修行仁道能夠這樣,那也是很不錯的,相反如果夫子認為樊遲是那種「小人」那根本就不用跟他說了。

看完小人物問仁後,再來看大人物問仁,夫子又是怎麼回答的:

《顏淵》十二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釋義:仲弓問仁,夫子說:出門外在見到人就要像迎接貴賓一樣,使用人時要像辦重大的祭禮一樣,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邦國還是家族中,都要做到無怨。仲弓說:我雖然沒有高度智慧,但我會朝這方面努力的。

解讀:冉雍,字仲弓。為什麼說他是大人物,在《雍也》篇,開篇夫子就說:雍也,可使南面。古人說南面而王,意指仲弓有君臨天下之才。

對於這種大人物夫子跟他說作為一個仁者,首先要有待人處事的高度修養,對任何一個人都要恭敬有禮,不看不起他人,對待別人就像迎接貴賓一樣。

古時候國家大事在「祀」與「戎」,所謂「使人如承大祭」,是指在使用人才方面要像承辦祭祀那樣有責任感,不得馬虎,對所使的人、所辦的事都要權衡輕重。

人有時候遇到挫折,不是去怨別人辦事不利,就是怨自己命不好。人與人相處之時,無論朋友、同事、上司與部下,只要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可以減少很多怨言。

想到我不願意做的,如果讓他做了,他是不是也很痛苦;我所喜歡的,別人是不是也有此意。能夠做到於人於己做到無怨言,才夠得上真正的「仁者」。

接著前一節下來的又是另一個人問: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司馬牛曰:「其言也韌,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釋義:司馬牛問仁,夫子說:「仁人,他說話時比較謹慎。」

司馬牛說:「說話謹慎一點就可以稱為仁人嗎?」

夫子說:「做起來難啊!說起話來能不謹慎嗎?」

解讀:司馬耕字子牛,司馬牛善於言談,但確是個急性子,說話更是脫口而出,在這一節跟原文中後一節都可以看出來。

說話本來是人與人交流、發表見解、溝通內心的途徑,但是也因為方法不對給時常給人製造麻煩。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或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都是因為言語不善帶來的煩惱。

中國字妙就妙在這裡,一個言字加一個刀字,合起來一個「訒」,就是要提醒你言語就是一把刀,話說不好那是要傷人的。

這樣就能明白夫子針對司馬牛的性格特點,對他說作為一個仁者,說話要謹慎,要遲鈍點。

【仁的核心】

這一節本來是上兩節前面的,我把他放在後面解釋自有深意: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敢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解讀:這一節先不做字面上的解釋,因為照各種書上的解釋毛病太多,譬如說克己復禮解釋成克制自己恢復禮儀,有的說恢復周禮,這顯然太過勉強。

我所採用的是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裡面解說,這裡先聲明。

人所能驅動的我們這個身體的是一個又一個念頭,克就是剋,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爭鬥意思。這個念頭還沒下去那個念頭又起來了。

由此可見,我們要克的是我們的念頭,而不是被念頭驅使的身體。《尚書》上說「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頭剋伏下去,就是聖人的境界。換過來,一個人放縱自己的思想、感情、觀念,就變成普通人。

克己以後,就恢復了「禮」的境界。「禮」不是現在所謂的禮貌,更不是「周禮」。「禮」是什麼呢?《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儼若思。」就是說我們要隨時隨地很莊嚴,很誠敬。這個「敬」並不是敬禮的敬,而是內心上對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誠敬的狀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老僧入定的樣子,專心注意內心的修養。所謂禮,就是指這個境界而言。

「克己復禮」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慾、邪惡的思想、偏差的觀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後那個禮的境界才叫作仁。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直接理解成不合乎禮儀的不要看,那也太牽強附會,試問你不看不聽不說不動怎麼就知道是非禮了。

顏回聽老師說「克己復禮」這個道理很深,很難,總要拿一個章法,一個引子給我們入手,或者可以進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夫子才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個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

明白了這些,就可以知道夫子跟顏回說的,是仁的本體,也就是核心,前面幾位是仁的外用。

【誰到了仁的境界】

那麼在夫子眼中誰又達到了仁的境界:

《憲問》十四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釋義:子路說:「桓公殺公子糾,跟隨糾的召忽跟著自殺而亡,管仲卻以死殉職,他這樣也算得上仁者嗎?」

夫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用戰爭,那都是靠管仲之力,這就是仁義之道。」

子貢也說:「管仲算不上仁者吧?桓公殺公子糾,他不跟著殉職,還當上了桓公的宰相。」夫子說:「管仲幫助桓公稱霸各諸侯,匡扶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受恩於他,如果沒有他,我們還跟那些披髮露肩野蠻民族的人一樣,怎麼能夠像那些普通民眾一樣,失敗了就自殺於水溝中連人都不知道。」

解讀:在夫子眼中一個偉大的仁者,那是要救萬民於水火中,而不是把自己個人的榮辱得失看得那麼重。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各諸侯之間戰爭不斷,戰爭中受害最大的莫過於老百姓。管仲輔佐齊桓公,對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進行了多方面改革,使齊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內挾天子以伐不敬,對外捍衛中原先進文化免受戎狄等落後民族的破壞,周王室老百姓幾十年免於兵災。

所以夫子對管仲偉大的事業推從備至,而其當時所處春秋走向戰國之際,各諸侯國你吞併我,我吞併你,民不聊生,亂局到了前所未有之境。因此當子路和子貢對管仲的為人提出疑問時,夫子當即說到一個人能有這樣的功績那才是真正的大仁人。

【超越仁的人】

在儒家思想中,還有比仁更高的境界嗎?如果有那有是怎麼才能做到?再看看夫子怎麼說:

《雍也》第六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釋義: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夠做到廣泛的施捨於民眾,並且能幫助人民過得很好,怎麼樣?可以算得上仁人了嗎?

夫子說:這哪僅僅是仁人,簡直就是聖人,就連堯舜都很難做到!一個仁者,自己能夠站起來,同樣顧慮到別人也要站起來;自己要達到的,同樣考慮到別人也要達到。做到了這樣,可以說找到行仁的方法或方向了。

解讀:古代社會人們都是靠天吃飯,一旦災年,最難的可是窮苦的老百姓,生無所依,再加上不斷的戰爭,青壯年戰死沙場,使農耕社會的老百姓更加缺乏勞動力。

管仲之所以被夫子推崇,就是因為「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讓勞動力去從事生產。

當子貢提出來如果能做到「博施濟眾」,為整個社會謀福利。這種偉大的事業,這是三代以上的聖人都很難做到的,豈能是仁者能夠達到的境界。

所以夫子說你這理想太高了,作為仁人,想到自己要有前途,不忘記別人也要有前途,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從最簡單、最平凡的生活中去實行他,這可以說是找到了行仁的方法和方向了。

【那仁卻在燈火闌珊處】

回過身來再看我們現代社會,經過三四十年的艱苦奮鬥,我們的經濟實力大幅度提高,生活條件也豐富多彩,但我們的精神狀況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幸福,我們從一個物質上不滿足的時代,走入了一個精神上不安寧的時代。

在發展經濟,創業致富的路上,我們與「仁」越走越遠,於是社會上各種醜惡的現象層出不窮,有些可以說是令人髮指。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但是無所不用其極,而且還推而廣之,不擇手段得來的快樂是有限的,那也終將是為「仁」所不恥。

早在孔夫子當時,他就曾說:「民之於仁矣,慎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吾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可見一般人對於行仁義來說,那是比水火還要恐懼的,但是水火是無情的,而人民卻寧願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也不願意去行仁義。仁義並沒有那麼可怕,一個人真正的能做到不受外部環境而動搖自己的心志;得意時不趾高氣揚,失意時不氣餒沮喪就是真正的「仁者無憂」。

【仁其實很近】

當人們在物質的享受上,狂熱地追求世界頂級品牌和奢侈的法國大餐,我含著夫子給我的定心丸「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當人們看著節節高升的房價,望洋興嘆時,我躬身自問「吾之所居,何陋之有!」

當人看著我,對我大笑到你也能成為仁者時,我燦然一笑道:「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關焦點

  • 何為「仁」?——學習《論語》有感
    現代版的【仁】和小篆的【仁】的寫法很像,都是左邊一個側立的人,右邊是數字二。表明了【仁】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係。孔孟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仁德的胸懷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價值觀;什麼是仁?如何發揮仁德的胸懷,孔子給了我們最高的最有原則性的規範!
  • 《論語》還適用如今這個時代嗎?孔夫子的「仁禮」,可有「價值」
    我們說一件事情能不能適用於另一件事情,拋開層層的表面修飾,最終就是看這件事情對另一件事情的「價值」,並且這個價值不會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從始至終都有指導性。如果這樣的關係可以成立,那麼兩者之間的聯繫必然緊緊結合,彼此適用,互相纏繞,就像剛陷入戀愛的小情侶一樣。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淺析《論語·裡仁篇》:「仁」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品德,不能忽視
    ——孔子說:「我沒有看見完全崇尚仁的人,沒有看見完全厭惡不仁的人。完全崇尚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完全厭惡不仁的人,他完全崇尚仁,他不想將不仁加在自己身上。世上有人能花一天時間來用在仁的上面嗎?我還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大概是有的,但是我還沒有見到過。」本章孔子講仁。
  • 你是那個仁愛之人嗎?什麼是仁?
    所謂仁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是大家都親近和重視的,一個人只要有惻隱之心,肯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心中就會有「仁」的理念。「仁」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概念,但是它的核心是「愛人」。從「仁」這個字體的構成上來看,它由「人」和「二」組成,表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大的「仁」就是愛人,莫過於此。「仁」不僅包括關心和愛護他人,還意味著不應該幹涉別人,不將自己的喜好強加到別人的身上。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 仁,孔孟將之視為最高的人生境界,譚嗣同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仁是中國哲學的古老範疇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被儒家孔孟二聖搬進了自己哲學的大廈,並對其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升華,甚至是某種層面的神化,孔孟把仁看作是一個極高的哲學範疇和人生境界。但總的說來,古代哲學家所說的仁,基本上都沒有超出社會領域的政教倫理。
  • 從「仁」、「恕」,談儒學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指導意義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而孔子的思想許多偉大的精神,他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們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仁者愛人。「恕」就是恕人,寬恕的對待自己、家人、所有的人。把「仁」與「恕」相結合,就是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 真正讓我理解了《論語》中的「仁」
    這一次開始講《論語》的「仁」。這也是我很期待的部分,老師在正式解讀之前,先給我們總述了一下「仁」。老師說,仁是一切價值的核心。從對禮的重視和恢復,政治之所以總是做不好,這些法律規章制度的背後少了一個東西,少了一個心,一個對所有人的關心,這個關心就是仁德之心,仁愛之心,仁者愛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如果具備這樣的關心關愛,所有我們管理重製度法令、互動重禮節,辦活動重儀式,所有禮就是這個關心的仁德的外化的客觀的行為模式的具體化落實的原理。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
  • 孔子的「仁」思想
    如果有人能在一天內把自己的力量都用在仁德的方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這樣的人應該是有的,只是我還沒有見到罷了(4·6)。我的這句話被弟子們收入《論語》之中,意在向大家表明:其一仁人是能容眾的;其二就是拒絕不仁的行為就是仁的表現;其三把精力都放到求仁中來修仁。如果一個人立志追求仁德,那麼他就不會去做那些邪惡的事了(4·4)。
  • 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可謂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痴望得久了,好像看見了孔夫子,影影綽綽,在和他的弟子們繼續談論「仁「,以及「中庸」。 仁 ——夫子,當年有同學問仁是什麼,您答「愛人」,別的同學再問您又分別作出不同的回答,弄得答案不下十個。請明確一個為準。——要明確,有兩個,相輔相成如一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恕乎!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所表現的,就是用恭敬、莊重、虔誠、嚴肅、負責的態度來對待人民,這就是合於「仁」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能將心比心;更積極一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每個人能達到的程度有所不同;消極的、積極的,一樣在「仁」的規則下進行。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雍也》),在孔子哲學中「中庸」具有普遍的學習方法的原則和作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兩個層面的意思,涉及到政治倫理、為人為學等各個方面。卻是一種極難達到的至德境界(學生認為這種境界更多的是仁人君子能做到的將中庸的方法與仁德的結合,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譯文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施愛於人民而又能救濟人民,怎麼樣呢?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何止於仁呢?那是聖德了!堯舜都恐怕難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內容提要:孔子思想主體是仁學。「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即仁不僅是人之為人的底線,也是人之為人的最高境界。「形而中之謂仁」,仁通形上形下。內聖外王「仁」以貫之,「仁」的終極境界是聖與王結合的聖王境界。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人真的可以這麼隨性嗎?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就想自由,不還是在教室裡聽你講課嗎?我哪來的自由。我想要很多錢去週遊世界,但還不是困於現實的環境,而不能如願嗎?不是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嗎?
  • 感悟《論語》中的「仁」
    孔子論「仁」,有多重涵義的表述,既精煉又富有針對性,可以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仁」的學說的精當闡發。  顏回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了。只要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讚許你。實行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