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2020-12-18 抱樸講堂

引言:

「中庸」是孔子哲學的重要範疇,在《論語》中僅僅出現一次,但其精神思想在《論語》中處處可見,構成了一套內涵極為豐富的思想體系,包含了儒家的修養論和境界論,涉及到政治、倫理、為人為學等各個方面,關於「中庸」的正面描述不多,以至於對「中庸」的思想很難把握。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

01「中庸」思想的淵源

「中庸」二字的使用是孔子的獨創,但是「中庸」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主要表現在政治思想中,更側重於政治管理中的「執中」「用中」,其含義為「中正」之義。

《尚書》之《周書》中,有《洪範》與《呂刑》兩篇,都提倡中道。《洪範》高揚「三德」,以正直為主,有剛有柔,求得剛柔相濟的中正平和。《洪範》的「皇極」,即是「無偏無陂(頗)」,所謂「極」,原指房屋的大梁,乃房屋中最高最正最中的重要部件,引申為大中至正的標準。

《尚書·酒誥》,「各永觀省,作稽中德。」時常反省自己,切實實踐中德,此處「中」與「德」連用,其含義為「中正」之義;《尚書·大禹謨》堯禪讓禹「允執其中」;西周初年,周公治理國家時也倡導「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只有做到「中正」才能治理好國家,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源頭,最初都是政治思想中的「用中」, 「中正」是對治理好國家而言,主要講政治之德即「中德」,更側重於做事的最高原則。

之後孔子在《論語》中首次將「中」與「庸」連用,開始倡導一種普遍化的一般的為人處世的原則。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說:「溫而厲,威而猛」是他人的中庸;「鉤而不綱,夜不射宿」是他對事的中庸;「再,斯可以」是他做事的中庸;「師也過,商業不及」是他評價他人的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他審美的中庸;「敬給神而遠之」是他對鬼神的中庸。」這裡的「中庸」說的是一種與人接與物接時的一種原則和態度。

可以看出「中庸」涉及到人的各個方面。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因此中立、折中主義等都是孔子最討厭人。

學生認為,「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指最高的原則,雖然包含有德的部分,特別是孔子及其之後稱為「至德」但是主要還是側重於最高原則。

02中庸與仁的關係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在孔子哲學中「中庸」具有普遍的學習方法的原則和作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兩個層面的意思,涉及到政治倫理、為人為學等各個方面。卻是一種極難達到的至德境界(學生認為這種境界更多的是仁人君子能做到的將中庸的方法與仁德的結合,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郭齊勇先生和馮達文先生在《新編中國哲學史》中說:「從「仁」衍生出來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範,處理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當中存在著一個如何把握「度」的問題。有鑑於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將其作為道德的最高要求。」 (完美陳述)

「仁」在倫理中「切近簡易,而又宏偉廣大;統涵諸德,而又不失自為一德」 ,「仁之本旨,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這樣,先秦儒家不止把「仁」看作一種道德行為的表現,更多的是把「仁」當做道德主體在道德生活中的某種自覺,是百善的來源,「仁者,本心之全德」(《論語·顏淵》),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楊澤波把「仁」稱之為「諸德之家」(《孟子性善論研究》楊澤波)。

先秦儒家把「仁」視為人的本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仁自孝悌者始,孝弟是仁之一事。」這裡的「孝」作為為人之本同樣包含在「仁」中,因此「仁」中包含著各種美德,而「仁」則是具有統攝性的作用。「中庸」是「 仁」 德內含的一部分,同樣「中庸」也內含「仁」的德性。「中庸」與「仁」相輔相成,

「中庸」既根源於「仁」,又與「仁」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實踐,是「仁」思想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庸」最終指向「仁」,「仁」也需要「中庸」支撐。「勇」的行為只有在「仁」的指導和規範下,才能確保「中庸」的德性要求。在「用中」基礎之上,通過「執兩用中」的方法達到「至德」的境界。

03中庸與中和的關係

「中庸」的實質是尋求人際關係的高度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學而》)。「和」是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孔子所主張的「和」不是後世所誤解的沒有矛盾不講鬥爭的「一團和氣」,而是在承認對立差異的基礎上,尋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從而使相關的雙方共生、共存、共發展。這一「和諧」的思想不僅可以用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而日可以用於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人際和諧,天人和諧,萬物和講,這是儒家所追量的提高境界。

《中庸》首提「中和」的概念,將「中和」並提,並把「中」作為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到了漢代董仲舒時,又有「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董仲舒)說的都是「中和」是萬物生生不息之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致中和,可以治國,可以齊家,可以修身,可以平天下。

「和」或者「和諧」的理念至少分為四個層面:一、人與己之間的和諧;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三、天人之間的和諧;四、天地之間的和諧。儒家對天地、人、己之間的追求,可以說是一種普遍和諧的追求;對儒家而言,這種普遍和諧的氣象並非只是懸掛於遠處的「烏託邦」,就如何實現這樣的普遍和諧,儒家提出了一些以「中庸」為核心的基本原則。因此 「中和」既不是簡單的中庸,也不是簡單的和諧,而是它們兩者之間本身就是一個共生體的關係。沒有人的中庸心態,就不會達到和諧的狀態,因此它們是因果一體的。

04總結

「中庸」由「中德」發展的「至德」,從「用中於民」的方法到「其至矣乎」的道德境界,這是「中庸」思想與儒家核心的概念的不斷融合貫通,儒家思想的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中庸」作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需要人不斷地去學習運用實踐,以至於達到至的地步,仁人君子必然能行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與中庸中和這些概念互相關聯、相輔相成,共同使人成為「仁人」。「中庸」除了能促進成仁達德的作用還有對「致中和,位天地」的至上追求。

原創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碩博班

原文:杜國華:中庸與仁、中和關係的探微

編輯:澤溪

如果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溫柔敦厚 茶道的「中和之美」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禮記·中庸》中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及後儒演繹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都道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和」之道。儒家萬物相生、天人和諧的自然觀念,引入藝術美學觀念領域,就生出「中和」之美這一審美觀念。
  • 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治天下」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為「中和」。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時就曾深刻指出,「貴和尚中」的中和文化這一「偉大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也構成中華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治國理政智慧的靈魂。
  • 觀點丨君子的人格特徵:仁、義、中庸與樂
    孔子說:『做得過頭了』與『還沒有做夠』是一樣的,只有做到中庸才是真的賢德。」可見,「中庸」指把握度的原則,指做得恰到好處。第三是「中庸」是一種心態。即,「中庸」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是「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仁」的思想變遷及其發現
    《國語·晉語》記載說:「為仁與為國不同,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仁」兼有「愛親」與「利國」的雙重特徵。《大學》稱之為「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中庸》則稱之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春秋時期,「仁」字已大量出現,含義也有所拓展,並廣泛地出現於各種歷史典籍中。
  •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從「中和」中體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全文的開篇
  • 何為--中庸之道
    主題思想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這一主題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以及文化學者兼主持人王紹培圍繞主題「《中庸》與中庸之道」展開了一場深刻生動的對話。《中庸》文本有何複雜的流傳疑案?又在儒家思想系統裡佔有怎樣的地位?何謂「中庸」精神?針對上述問題,在場學者發表了鞭辟入裡的剖析和看法。
  • 中庸主義的風行下,「中和」觀的理論來源及其特徵的探析
    思想左傾之人具有冒險精神,他的優勢來源於打破常規甘於承擔風險,而劣勢也是如此。思想右傾之人保守,保守也意味著穩定、不願突破常規,而劣勢也是來源於守舊、教條主義。相比於左傾或右傾,中庸不左不右的思想給我們指明了道路。奉行中庸之人,看起來無過無不及,做什麼都合適、圓滑,既不過於理性,也不過於感性,但這才是最純粹、最自然的狀態。
  •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東漢末年漢朝儒學大宗師鄭玄,就曾經用五行來解釋「天命之謂性」,說:說木、金、火、土、水分別帶來仁、義、禮、智、信。鄭玄的理論雖然比較「玄」,但是在當時已經算是很樸素了。他無非是在說,人的根器各不相同,雖然都是「善」,但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各有偏重,五行對應的道理,我們今天很多人都在運用,但是其機理或許早已不熟悉了,我覺得很有必要解釋一番。道理是這樣的:「木」對應的是東方,東方對應的季節是春天,春天催生萬物,所以是「仁」的特質。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
  • 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去世後其弟子們把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編成了《論語》。《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中庸之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值得深思
    中庸,顧名思義就是取其中部,去其兩端,以達到最令人滿足的發展趨勢。這種思想從古至今都存在,人們想問題時總會全面思考一個問題的好與壞,同時也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問題的最優解。力行近乎仁善於學習僅僅是不夠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經過自己努力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接近仁,「仁」一直都是一種倫理上的道德,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正所謂仁者愛人,只有經歷了實踐,才能真正地走進生活,了解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中醫文化】王新陸:儒家「致中和」思想與中醫穩態理論
    《中庸》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它蘊含了極其深刻的哲學道理,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其形成和發展直接受其影響。縱觀《中庸》全書,其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思想,認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宇宙萬物便達到了一種最佳動態。這一思想對中醫穩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極大。
  • 「中庸」——禮之用也,為您揭開「中庸」的真實含義
    「中庸」一詞應該作何理解?《中庸》是儒家「四書」之一,原來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現在我們看到「中庸」一詞總有貶義在裡面,指的是平庸和碌碌無為。這是中國人望文生義結合斷章取義後釀成苦果,這種貶義用法不單是現在的我們,其實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
  • 《中庸》裡的知行觀及其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哲學中具有豐富的知行思想,例如先秦的《荀子》、明代王陽明的知行思想及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船山先生)知行思想等。其中,作為中國傳統核心經典之一的《中庸》包含著系統、理論的知行思想,具有認識論、實踐觀、方法論的多重含義和豐富的時代價值,可惜時至今日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和廣泛的傳播。
  • 玩味《中庸》:何謂中?何謂庸?
    中庸之道,就是至誠於內、致中和於外的內外合一之道。修身始於至誠,止於致中和。《中庸》認為「誠外無物」,誠是認識世界的根本,王陽明的心學便是濫觴於此。我們可以認為「知行合一」的理論和「至誠、致中和」的理論是一致的。
  • 一篇文章讀懂《中庸》及其現代意義
    「中庸」的思想,起源於上古時代。《論語·堯曰》記載,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唯一告誡的話是,一定要做到「允執其中」,「允」是信的意思。傳位者說:如不真誠地實踐「中」道,四海的百姓窮困,你的祿位就會永絕。使用、奉行中道,是聖王相授受的經國大道。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庸」的思想及其現代意義。什麼是「中」?什麼「庸」?什麼是「中庸」?
  • 中和之道與當代溫和主義
    中和之道主張社會進步,但要穩步推進,既不守舊,也不冒進,適合大多數人的需求,也能為大多數人理解。一    孔子之學是仁禮之學。從廣義上說,仁是愛人之心,禮是社會秩序。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中和之道。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儒家提出過很多的道德範疇,在具體的道德方面提出過某些特殊的要求,除了「仁」,還有義、禮、智、信、忠、恕、孝、悌、溫、良恭、儉、讓、寬、惠、敏等,這些德目都是「仁」的體現,都是從「仁」的基本原則下派生出來的。與之同時,它們反過來又可以歸結為「仁」,或者說貫穿著「仁」的思想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