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庸」是孔子哲學的重要範疇,在《論語》中僅僅出現一次,但其精神思想在《論語》中處處可見,構成了一套內涵極為豐富的思想體系,包含了儒家的修養論和境界論,涉及到政治、倫理、為人為學等各個方面,關於「中庸」的正面描述不多,以至於對「中庸」的思想很難把握。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
01「中庸」思想的淵源
「中庸」二字的使用是孔子的獨創,但是「中庸」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主要表現在政治思想中,更側重於政治管理中的「執中」「用中」,其含義為「中正」之義。
《尚書》之《周書》中,有《洪範》與《呂刑》兩篇,都提倡中道。《洪範》高揚「三德」,以正直為主,有剛有柔,求得剛柔相濟的中正平和。《洪範》的「皇極」,即是「無偏無陂(頗)」,所謂「極」,原指房屋的大梁,乃房屋中最高最正最中的重要部件,引申為大中至正的標準。
《尚書·酒誥》,「各永觀省,作稽中德。」時常反省自己,切實實踐中德,此處「中」與「德」連用,其含義為「中正」之義;《尚書·大禹謨》堯禪讓禹「允執其中」;西周初年,周公治理國家時也倡導「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只有做到「中正」才能治理好國家,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源頭,最初都是政治思想中的「用中」, 「中正」是對治理好國家而言,主要講政治之德即「中德」,更側重於做事的最高原則。
之後孔子在《論語》中首次將「中」與「庸」連用,開始倡導一種普遍化的一般的為人處世的原則。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說:「溫而厲,威而猛」是他人的中庸;「鉤而不綱,夜不射宿」是他對事的中庸;「再,斯可以」是他做事的中庸;「師也過,商業不及」是他評價他人的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他審美的中庸;「敬給神而遠之」是他對鬼神的中庸。」這裡的「中庸」說的是一種與人接與物接時的一種原則和態度。
可以看出「中庸」涉及到人的各個方面。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因此中立、折中主義等都是孔子最討厭人。
學生認為,「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指最高的原則,雖然包含有德的部分,特別是孔子及其之後稱為「至德」但是主要還是側重於最高原則。
02中庸與仁的關係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在孔子哲學中「中庸」具有普遍的學習方法的原則和作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兩個層面的意思,涉及到政治倫理、為人為學等各個方面。卻是一種極難達到的至德境界(學生認為這種境界更多的是仁人君子能做到的將中庸的方法與仁德的結合,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郭齊勇先生和馮達文先生在《新編中國哲學史》中說:「從「仁」衍生出來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範,處理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當中存在著一個如何把握「度」的問題。有鑑於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將其作為道德的最高要求。」 (完美陳述)
「仁」在倫理中「切近簡易,而又宏偉廣大;統涵諸德,而又不失自為一德」 ,「仁之本旨,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這樣,先秦儒家不止把「仁」看作一種道德行為的表現,更多的是把「仁」當做道德主體在道德生活中的某種自覺,是百善的來源,「仁者,本心之全德」(《論語·顏淵》),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楊澤波把「仁」稱之為「諸德之家」(《孟子性善論研究》楊澤波)。
先秦儒家把「仁」視為人的本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仁自孝悌者始,孝弟是仁之一事。」這裡的「孝」作為為人之本同樣包含在「仁」中,因此「仁」中包含著各種美德,而「仁」則是具有統攝性的作用。「中庸」是「 仁」 德內含的一部分,同樣「中庸」也內含「仁」的德性。「中庸」與「仁」相輔相成,
「中庸」既根源於「仁」,又與「仁」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實踐,是「仁」思想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庸」最終指向「仁」,「仁」也需要「中庸」支撐。「勇」的行為只有在「仁」的指導和規範下,才能確保「中庸」的德性要求。在「用中」基礎之上,通過「執兩用中」的方法達到「至德」的境界。
03中庸與中和的關係
「中庸」的實質是尋求人際關係的高度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學而》)。「和」是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孔子所主張的「和」不是後世所誤解的沒有矛盾不講鬥爭的「一團和氣」,而是在承認對立差異的基礎上,尋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從而使相關的雙方共生、共存、共發展。這一「和諧」的思想不僅可以用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而日可以用於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人際和諧,天人和諧,萬物和講,這是儒家所追量的提高境界。
《中庸》首提「中和」的概念,將「中和」並提,並把「中」作為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到了漢代董仲舒時,又有「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董仲舒)說的都是「中和」是萬物生生不息之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致中和,可以治國,可以齊家,可以修身,可以平天下。
「和」或者「和諧」的理念至少分為四個層面:一、人與己之間的和諧;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三、天人之間的和諧;四、天地之間的和諧。儒家對天地、人、己之間的追求,可以說是一種普遍和諧的追求;對儒家而言,這種普遍和諧的氣象並非只是懸掛於遠處的「烏託邦」,就如何實現這樣的普遍和諧,儒家提出了一些以「中庸」為核心的基本原則。因此 「中和」既不是簡單的中庸,也不是簡單的和諧,而是它們兩者之間本身就是一個共生體的關係。沒有人的中庸心態,就不會達到和諧的狀態,因此它們是因果一體的。
04總結
「中庸」由「中德」發展的「至德」,從「用中於民」的方法到「其至矣乎」的道德境界,這是「中庸」思想與儒家核心的概念的不斷融合貫通,儒家思想的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中庸」作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需要人不斷地去學習運用實踐,以至於達到至的地步,仁人君子必然能行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與中庸中和這些概念互相關聯、相輔相成,共同使人成為「仁人」。「中庸」除了能促進成仁達德的作用還有對「致中和,位天地」的至上追求。
原創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碩博班
原文:杜國華:中庸與仁、中和關係的探微
編輯:澤溪
如果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觀點,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