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語·裡仁篇》:「仁」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品德,不能忽視

2020-12-12 教育思享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我沒有看見完全崇尚仁的人,沒有看見完全厭惡不仁的人。完全崇尚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完全厭惡不仁的人,他完全崇尚仁,他不想將不仁加在自己身上。世上有人能花一天時間來用在仁的上面嗎?我還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大概是有的,但是我還沒有見到過。」

本章孔子講仁。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指的是孔子自己;「未見」,即沒有見過,此處指孔子講自己的經歷、眼界;「好仁」,喜好仁德;「惡不仁」,與前面的「好仁」相對,指的是厭惡不尊崇仁德。這一句話,孔子是通過自己的經歷,來判斷世人對於「仁」的做法。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無以尚之」,字面意思是說沒有什麼可以加在它的上面,言外之意就是「好仁者」已經達到了「仁」的至高無上的境界;「其為仁矣」,這樣的行為已經是「仁」的表現了;「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即當一個人「好仁」的話,那麼所有「不仁」的事情,他都不想去做、去接觸,更不會讓這些事情加在自己的身上。

這一句話,孔子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向的對比,來表達自己對於「好仁」「惡不仁」兩種的觀點應該具備的外在表現,以此來證明這兩者其實者是「仁」的體現。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子這一句話,採用了反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失望之感。在他的心中,「仁」應該是每個人不斷努力的事情,每一時、每一刻都不能夠放鬆。然而,在實際之中,能夠花費一天時間來踐行「仁」的人,都是一件很少見的事情。而其中的原因,並非是其能力不足,而是心裡不重視引起的。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假設、如果的意思,是一個疑問詞;「未之見」,即「未見之」。孔子這一句話,從表面來看,好像是對前面那一句話的補充,使他所說的話在邏輯上更加合理。但,若是站在一個長輩、先賢的角度來看,這句話何嘗又不是一種另類的激勵和鼓勵。

在這一章之中,孔子通過自己一大段的語言來感嘆世人對於「仁」應該具有的看法和做法,告訴後學者什麼是為「仁」的方法。同時,孔子還闡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知道「仁」及其作用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親身實踐的人,卻是少數。

孔子認為「仁」之要,「好」「惡」全在於自己的心中,只要心中有了學習仁德的想法,就一定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地實現「仁」這一品德。凡是以能力、時間等等為藉口,放鬆自己對於仁德的追求的人,其實都是他內心本性的流露,並非如其所言那般。所以,當一個人立志想要做一個為「仁」之人,一定要先從思想上引起重視,而後慢慢通過行動落實,否則都是騙人騙己的空想而已。

相關焦點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之際遇,有順有逆,然而在有所取捨的時候,要審慎的加以選擇。就如富有和顯貴是人人所期盼的,誰不想得到財富,身處尊貴之位呢,但有義存在其間。如果在理上是應得的,當然是好的,但如果無功而受祿,無功而居高位,不應該得到的富貴偶然間卻得到了,便為君子所深憂,因為君子不苟得。而貧困和下賤,是人人都想避免的,但君子不能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就不苟免。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造次顛沛(zào cì diān pèi)【典出】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論語導讀】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 《論語》學而第一篇主要講君子培養要靠後天學習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結合作者修身實踐,對《論語》進行翻譯,供讀者參考。《論語》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對於春秋時期的孔子而言,提出「仁」,並沒有考慮到要界定清楚這個概念,也沒有對於「仁」與其他觀念之間的邏輯關係作出必要的闡述,這也就使得後世的儒家以及儒學產生了不同的流派與追求。4.4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解讀」:生煩死畏,不如無生,此為佛家;生煩死畏,依然順勢安寧,深情感慨,並最終追求超越,此為儒家。論語裡仁第四4.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歷來把「裡仁」解讀為「與仁者居住在一起」,做到「見賢思齊」,由外而內提高自身,這樣理解也說得通,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仁德之心。【知識擴展】黃石公《素書·原始》:「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 《論語》論「仁」
    這一說雖然也講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應,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說,「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這意。⑺與——音讀和意義跟「歟」字一樣,《論語》的「歟」字都寫作「與」。 2.子曰:「巧言令色⑴,鮮矣仁!」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可人家韓大爺並沒說「仁」就是博愛,就好比西方人講「上帝不是什麼」,不能講上帝是什麼,具體化那就不是上帝了。同樣儒家的「仁」也是不能具體化的,先看看夫子在《論語》裡是怎樣提到仁:《子路》十三子曰:「剛、毅、木訥近仁」釋義:夫子說:一個人如果具有剛強、堅毅、樸實慎言這幾種品德,那差不多接近仁了。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徐復觀先生說:「《論語》一書,應該是一部『仁書』,即是應用仁的觀念去貫穿全部《論語》,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論語》。」[2]232本文通過對《論語》文本的解讀,試圖重建孔子的仁學體系。  一、形而中之謂「仁」  何謂形而中?
  •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禮是人際關係的具體規範,讓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的明確表現。仁的體用,首先在於禮讓。懂得禮讓就會去尊重他人的意願和權利,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也就能夠有發乎真心的關懷和仁愛。因為對他人有仁愛和尊重,他人亦會反過來給以仁愛和尊重。如此便可以得人心,民心悅服,則國家自然得以大治。
  • 《論語》二十篇,哪篇最重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很多研究者都認為《論語》的第四篇《裡仁》是整部《論語》中最重要的一篇。 因為這一篇的核心就是圍繞著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來展開的。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我作了一下統計,《論語》總計一萬五千九百字,「禮」字至少出現71次,「仁」字至少出現106次。《論語》中的「禮」,不僅是周代各種禮儀形式,還包含著國家典章制度和社會道德規範。孔子是一個非常醉心於禮的人,不僅自己守禮,還教育別人守禮,甚至認為只要人們約束自己、事事符合禮的要求,天下便能回歸到仁的社會。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論語.裡仁》,德的聚心力,不自覺的人格吸引
    裡仁是兩個詞,即人聚居的地方為裡,有好的品德的人為仁,合在一起就是有仁德之人所居住的地方為裡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有道德的人絕對不會孤單,心然會有來親近他的人。戰國時期有孟嘗君養士,門客三千,只要是有用的人才,他都以禮相待。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當然「忠恕」這個道理,可能並非孔子想要講解的本義,但對於一貫以「啟發式」教育為主的孔子來說,他並不贊成自己所有的弟子全都變得如「模具」生產出來的一樣,沒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 感悟《論語》中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