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69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20200219 亥-子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願給予束脩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集解】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應者也。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為贄,贄至也,表己來至也。上則人君用玉,中則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則庶人執鶩,工商執雞,其中或束修壺酒一犬,悉不得無也。束修,最是贄之至輕者也。孔子言:人若能自施贄行束脩以上來見謁者,則我未嘗不教誨之。
評析:聖人誨人不倦之佐證也。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冥思苦想不啟發,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
【集解】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
【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因幷記此,欲學者勉於用力,以為受教之地也。

南懷瑾《論語別裁》: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孔子所謂「當仁不讓於師」,韓昌黎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完全是對的,不是光靠服從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學問會越來越差的。多懷疑就自然會去研究,「發」就是研究。「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講了一角,其餘三角都會了解,那麼他可以回來,「復也」就是回來。回到哪裡?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發他憤、悱的求知慾。我們看兒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不服氣,而做家長的,總是希望孩子服氣,尤其老一輩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經驗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實際上要使孩子服氣,接受上一代的經驗,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憤、能悱才行。
有感:《雍也》第21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本章孔子繼續談教育方法,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思想: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當下盛行的「填鴨式」,「應試式」教育,是否符合教學的應有規律?值得我們深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憤、才會悱。「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才有啟、才有導、才能得。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