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020-12-13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69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20200219 亥-子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願給予束脩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集解】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應者也。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為贄,贄至也,表己來至也。上則人君用玉,中則卿羔,大夫雁,士雉,下則庶人執鶩,工商執雞,其中或束修壺酒一犬,悉不得無也。束修,最是贄之至輕者也。孔子言:人若能自施贄行束脩以上來見謁者,則我未嘗不教誨之。

評析:聖人誨人不倦之佐證也。

聖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冥思苦想不啟發,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

【集解】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

【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上章已言聖人誨人不倦之意,因幷記此,欲學者勉於用力,以為受教之地也。

聖人教學心法也!

南懷瑾《論語別裁》: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孔子所謂「當仁不讓於師」,韓昌黎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完全是對的,不是光靠服從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學問會越來越差的。多懷疑就自然會去研究,「發」就是研究。「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講了一角,其餘三角都會了解,那麼他可以回來,「復也」就是回來。回到哪裡?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發他憤、悱的求知慾。我們看兒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不服氣,而做家長的,總是希望孩子服氣,尤其老一輩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經驗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實際上要使孩子服氣,接受上一代的經驗,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憤、能悱才行。

有感:《雍也》第21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本章孔子繼續談教育方法,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思想: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當下盛行的「填鴨式」,「應試式」教育,是否符合教學的應有規律?值得我們深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憤、才會悱。「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才有啟、才有導、才能得。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相關焦點

  • 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是《論語》第七篇的篇名。《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啟呀,發呀,復呀,這些都是教誨,我們都能看到的。但不啟,不發,不復,難道不是教誨嗎?同樣是教誨。一個學生過來求學,但你自己還沒有用功,還沒有動動腦子,還沒有思考,你是想老師給我點什麼?老師不給你啟發,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誨。不教你,也是教誨,對吧?我們大家都知道教是教誨,不教是更大的教誨。孔子觀察到他還沒有發憤,他自己還沒有思考,還沒有想,他的心沒有憤憤然。什麼叫憤?
  • 憤啟悱發!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也是孔子啟發式教育的核心。
  • 論語心解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fěi)②不發。舉一隅(yú)③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注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房子的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那就暫時先不教他(讓他繼續思考)。」當學生願意學的時候,他才有可能開啟腦筋,認真思考。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給當今課堂教學的啟示
    《論語.述而》有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但仍然想不透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學生對問題已經想明白了,就讓他去努力地說,一直說到他實在表達不清時給予一點啟發,以完善他的表達。由此可見,古人的教學方法是由問題為導向,先讓學生去思考,直到對問題有比較明晰的認知後再用語言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在關鍵的環節上加以啟發。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我曾經也對此覺得很無力,想不明白要怎樣做才能更快成長。幸好自己後來重遇《論語》,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很多成長之道。拿當中的「述而」篇來舉例,我認為如果你能真正讀懂並踐行以下三句話,你的成長速度一定會加倍!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指「指導人的時候,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都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已經理解卻不能清晰表達的時候都不去啟發他」。當今社會太多人想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動不動就給他人建議,而完全不顧這些所謂的建議是否適合當事人。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 《悟學.第223篇》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悟學.第22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因為言談而舉用人,不因為人而排斥其言談。」楊伯峻譯: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 每天學點國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 「教育學生,如果他不竭力思考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想要表達就不要去引導他。 憤:憋悶,鬱積,此處意為因為思考問題而未能得其理的狀態。 悱(音匪,上聲):想說而不能恰當說出的狀態。
  •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讀書學習嚴格來說是孩子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一旦孩子學習不好,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論語·述而》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憤」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經過認真的思考,就要明白而卻不明白的程度,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悱」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過後並有所體會,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說,有一種心裡有數,但是不能表達的狀態。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啟發式用時長,見效慢,但學生可以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並把知識變成實用的能力,考試分數自然也不會低。大體上,高考工廠式的學校喜歡填鴨式,培養精英的學校喜歡啟發式,一個死學,一個活學。從長遠的角度看,當然是啟發式教學更好。
  • 論語悟讀154:啟發應在憤悱後
    學而不思難成器,啟發應在憤悱後。《論語》第七篇第八章:【原文】子曰:「不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啟,不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不發。舉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子集註: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憤悱,強調的是學生自己有學習與思考之欲而不得之際,方可啟發之。
  • 什麼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更強大的人,還可以靈活地思考,能把百科之中跟這一點相關的也能串聯發散開來,進而將所學全面融會貫通起來。《蔡邕別傳》中記載《後漢書》的作者蔡邕就有這個能力:「邕與李則 遊學鄙土,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真正的好教師正如《學記》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
  • 《悟學.第120篇》食不語,寢不言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參加官府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存放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 《悟學.第101篇》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悟學.第101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321 亥-子9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一點也不多。」」評析:「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不同的翻譯,意思完全不同!
  •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悟學.十八子 20200523《道經》 第十章【原文】「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7)毋(wú):無、不。(8)活:動詞,救活,使…活。(9)天門:本義指天賦人體的耳、鼻、口、目等器官。啟:開。闔(hé):關閉。天門啟闔:引申為人的呼吸,吸氣為陽,呼氣為陰。(12)雌:陰,引申為呼氣。(13)以:憑藉。(14)有:有所施為。(15)宰:主宰。(15)長:高大,引申繁盛。(16)玄德:天德,指自然無為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