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2021-02-19 董一菲詩意語文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

《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

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又或創設情景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王成老師在和學生共同欣賞《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詩歌時,首先引入詩人充滿深情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從而逐漸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主題。同樣的,所有參賽老師都沒有直接代替學生給文本定位,或者下結論,都在努力引導啟發中發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引起他們與文本的思想共鳴。

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首先教師應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思想對話。文章雖然是字詞句的建構體現,但更主要是字詞背後蘊含的深沉感情。若教師的文本解讀只停留在表面,勢必會讓語文失去它本身的溫度和人文美。正如黃厚江教授點評:「從言出發,在文中體會豐富的內涵。」因此,情讀遠勝於文讀。另外,文本解讀又不可以過甚,過猶不及,否則就會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其次,教師應注重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我們的教學對象都是有想法,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機器。教學本就是思想之間碰撞、交流和促進的過程。師生若不能互相理解,不能換位思考,就會使二者之間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就會使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任何交流討論也都會流於形式,華而不實。因此,師生思想的彼此交換,就是思想的共享,情感的共鳴,這樣才會使單一的思想得到整合和創新。

最後,教師應關注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的共鳴。教是為了不教,每一位參賽教師都在努力引導學生去和文本親密接觸。王哲老師在引領學生賞析《長亭送別》中,更多關注學生對曲詞的個性化解讀,也積極鼓勵學生去發表不同的見解。另外幾位老師也都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的圈點評註。「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本來就不苛求統一,有贊同,有反對,有質疑,才會有創新進步。「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學生個性化的批判性閱讀,才會主動地與作家進行心靈情感上的溝通,才可以真正提升自身。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次課堂大賽不僅是一場課堂技能的比拼,更是語文課程改革思想的實踐匯演!通過對這次課堂大賽的觀摩學習,也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更讓我更清楚地看到以後的發展前進方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語文教學中,你永遠不可以代替學生發聲思考,你所能做的只是引導啟發,以達到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思想的溝通共鳴。

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介紹

詩意語文工作室由「全國中語十大學術領軍人物」特級教師董一菲老師領銜。目前已廣納全國23省、4個直轄市、3個自治區418位語文教師。「詩意語文」追求漢語的詩意、思維的詩意、審美的詩意、文化的詩意、理性的詩意,喚醒生命中的詩意,達到師生共同詩意棲居。

工作室線上線下結合,打破空間限制,開展了豐富多彩而意義深遠的主題活動:

「詩意語文講壇」       

「詩意語文沙龍」

「詩意語文公眾號」

「詩意語文悅讀經典」

「詩意語文文本解讀」

「詩意語文誦讀有聲」

「詩意語文讀寫尋趣」

目前,工作室已結集出版《高中語文經典篇目同課異構與點評》等三部文集,編寫六部初中讀本,二十一部名著導讀,並於2016年獲得牡丹江市創新成果獎。工作室以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優秀教師能力為目標。致力於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打造優秀語文教師團隊。引領有情懷,有理想,有境界的語文人走向詩意的遠方!

詩意語文工作室

攜手同道語文人,漫享詩意芬芳。


【董一菲老師個人簡介】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黑龍江省首批正高級教師,任教於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詩意語文」的倡導者,首屆全國中語十大學術領軍人物,2016年入選「百年中國語文人博物館」。多家語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獲第五屆「語文報杯」全國大賽一等獎,兼任全國多所大學碩士生導師。應邀在全國五十幾個城市講座授課,著有《紫陌紅塵拂面來》《董一菲講語文》《仰望語文的星空》《雪落黃河靜無聲》《千江有水千江月》《尋找語文的詩意與遠方》等六部專著。其「詩意語文」入選「當代十大名師特色語文」之一,在全國有廣泛影響。。

本期責編:邯鄲三中南校區  張豔霄

相關焦點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 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Ο全國高中思想政治卓越課堂  觀摩及研討會巡禮(六)幾點說明:1.此次廣東・佛山卓越課堂6節展示課,水準高
  • 共鳴造句和解釋_共鳴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共鳴(gòng míng)。近義詞有:共識。聲音發生共振的現象。參見「共振」。由別人的某種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吳伯簫《春秋多佳日》:「這是詩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讀者共鳴的地方。」]共鳴參考例句:1、臺上演講者慷慨陳辭,引起廣大聽眾的共鳴。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指「指導人的時候,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都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已經理解卻不能清晰表達的時候都不去啟發他」。當今社會太多人想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動不動就給他人建議,而完全不顧這些所謂的建議是否適合當事人。
  • 不悱不發,不憤不啟
    子曰: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他暫時沒有疑問,就不用去啟發他。
  • 還有哪些能引起你共鳴的句子?
    我讀過《三國演義》,劉關張的兄弟之情引起了我的共鳴;我也讀過《紅樓夢》,世家大族的興衰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在生活中,共鳴是情感上的一種需要,每個人的心裡都渴望被理解,然而在這急躁的社會裡,哪有那麼多的人可以走進你的心裡,去引發你的共鳴呢?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些引發我情感共鳴的句子。
  • 下面的這些話,哪些你聽過之後能引起強大共鳴?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給我們留下哪些精神財富,有哪些你聽過之後能引起強大共鳴?在孤獨中,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Tibullus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尼採。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王小波。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每日一句 | 一起來練習「觸動心弦、引起共鳴」的英語表達!
    touch a chord (with someone)觸動(某人的)心弦strike a chord (with someone)引起(某人的)同情引起(某人的)共鳴chord /kɔː(r)d/ n.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
  • 親愛的自己:陳一鳴引起網友共鳴,不成熟的男有多可怕?
    雖然是一部以女性為題材的一部電視劇,但是劇中的男性角色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朱一龍把陳一鳴這個角色演非常鮮活,每一個眼神和表情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陳一鳴的心酸和無奈。不過也不難發現,其實陳一鳴是個不怎麼成熟的男人。雖然他很愛女友,但是思想深處有些傳統,他認為男人就應該養家,他希望李思雨回歸家庭。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從正面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學習時善於思考,才能夠不斷深入去學習。老師講課時,能夠恰當地把握火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為了使問題探究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我們教學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柏靜老師講授《記敘文閱讀》時,導學案注重實效性。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 作文沒法引起共鳴?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3個技巧!
    在參與社會交往的歷程中,睹物、見景、思人等,總會引起我們內在思想情緒的變化,撥動我們情感的琴弦,因而有所感觸,有所領悟。怎樣的感觸和領悟在化為文字後能引起他人共鳴呢?去爬一座山,你可能產生徵服的感受。因此在由事寫感的時候,要對事件進行由表及裡的分析、挖掘,由一事提煉出一理,並且用精闢的語言點示出來。在記事之後,或就事論事抒發感想,或由事入理闡發感悟。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讀如匪)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也不過時,甚至比現在好多應試教育下的教學還要先進得多,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為什麼別人可以寫出那種引起共鳴的文字
    以前沒事的時候總會看看知乎,有個帖子,叫做《你聽過的最能引起共鳴的話是什麼》。下面的回答,好多都是恨不得馬上找出紙筆記下來的句子。現在作為願意嘗試寫作的人,自己也想寫出這種引起共鳴,而且讓人覺得整個人瞬間通透的句子。所以,也一直在想別人是怎麼寫出如此有共鳴的文字出來呢?我們知道,很多人都很容易有情緒、內心波動,可是真正能夠用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心思應該是人群中的極少數人。
  • 聽,他用平實的語言,說著熟知的話題,卻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共鳴!
    聽,他用平實的語言,說著熟知的話題,卻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共鳴!文圖/李長海圖說禹城,因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