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
《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
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又或創設情景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王成老師在和學生共同欣賞《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詩歌時,首先引入詩人充滿深情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從而逐漸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主題。同樣的,所有參賽老師都沒有直接代替學生給文本定位,或者下結論,都在努力引導啟發中發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引起他們與文本的思想共鳴。
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首先教師應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思想對話。文章雖然是字詞句的建構體現,但更主要是字詞背後蘊含的深沉感情。若教師的文本解讀只停留在表面,勢必會讓語文失去它本身的溫度和人文美。正如黃厚江教授點評:「從言出發,在文中體會豐富的內涵。」因此,情讀遠勝於文讀。另外,文本解讀又不可以過甚,過猶不及,否則就會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其次,教師應注重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我們的教學對象都是有想法,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機器。教學本就是思想之間碰撞、交流和促進的過程。師生若不能互相理解,不能換位思考,就會使二者之間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就會使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任何交流討論也都會流於形式,華而不實。因此,師生思想的彼此交換,就是思想的共享,情感的共鳴,這樣才會使單一的思想得到整合和創新。
最後,教師應關注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的共鳴。教是為了不教,每一位參賽教師都在努力引導學生去和文本親密接觸。王哲老師在引領學生賞析《長亭送別》中,更多關注學生對曲詞的個性化解讀,也積極鼓勵學生去發表不同的見解。另外幾位老師也都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的圈點評註。「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本來就不苛求統一,有贊同,有反對,有質疑,才會有創新進步。「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學生個性化的批判性閱讀,才會主動地與作家進行心靈情感上的溝通,才可以真正提升自身。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次課堂大賽不僅是一場課堂技能的比拼,更是語文課程改革思想的實踐匯演!通過對這次課堂大賽的觀摩學習,也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更讓我更清楚地看到以後的發展前進方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語文教學中,你永遠不可以代替學生發聲思考,你所能做的只是引導啟發,以達到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思想的溝通共鳴。
【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介紹】
詩意語文工作室由「全國中語十大學術領軍人物」特級教師董一菲老師領銜。目前已廣納全國23省、4個直轄市、3個自治區418位語文教師。「詩意語文」追求漢語的詩意、思維的詩意、審美的詩意、文化的詩意、理性的詩意,喚醒生命中的詩意,達到師生共同詩意棲居。
工作室線上線下結合,打破空間限制,開展了豐富多彩而意義深遠的主題活動:
「詩意語文講壇」
「詩意語文沙龍」
「詩意語文公眾號」
「詩意語文悅讀經典」
「詩意語文文本解讀」
「詩意語文誦讀有聲」
「詩意語文讀寫尋趣」
目前,工作室已結集出版《高中語文經典篇目同課異構與點評》等三部文集,編寫六部初中讀本,二十一部名著導讀,並於2016年獲得牡丹江市創新成果獎。工作室以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優秀教師能力為目標。致力於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打造優秀語文教師團隊。引領有情懷,有理想,有境界的語文人走向詩意的遠方!
詩意語文工作室
攜手同道語文人,漫享詩意芬芳。
【董一菲老師個人簡介】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黑龍江省首批正高級教師,任教於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詩意語文」的倡導者,首屆全國中語十大學術領軍人物,2016年入選「百年中國語文人博物館」。多家語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獲第五屆「語文報杯」全國大賽一等獎,兼任全國多所大學碩士生導師。應邀在全國五十幾個城市講座授課,著有《紫陌紅塵拂面來》《董一菲講語文》《仰望語文的星空》《雪落黃河靜無聲》《千江有水千江月》《尋找語文的詩意與遠方》等六部專著。其「詩意語文」入選「當代十大名師特色語文」之一,在全國有廣泛影響。。
本期責編:邯鄲三中南校區 張豔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