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020-12-13 九三生活

古代雅典蘇格拉底提出「產婆術」,它為啟發式教育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

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隨著教育不斷前行,啟發式教學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廣泛應用於現代教育中並不斷發展,打破灌輸式教學的刻板模式。啟發式教學重點在於「憤悱而發」「舉一反三。「憤」,就是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的狀態;「悱」,就是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而「啟」「發」就是開到和啟發的意思。

程頤認為,「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憤悱這兩種情緒反映了學生誠心求學的態度,以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火候都到位了,這個時候的啟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非常紮實。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啟發式教學法是選擇和應用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它可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來進行,如講授法.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實習法、討論法、談話法等等,這些方法雖然各有特定的運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師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而靈活變能,運用得當,都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 孔子說:「不冥思苦想不啟發,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集解】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今天讀《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給當今課堂教學的啟示
    《論語.述而》有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但仍然想不透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學生對問題已經想明白了,就讓他去努力地說,一直說到他實在表達不清時給予一點啟發,以完善他的表達。由此可見,古人的教學方法是由問題為導向,先讓學生去思考,直到對問題有比較明晰的認知後再用語言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在關鍵的環節上加以啟發。
  • 論語心解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fěi)②不發。舉一隅(yú)③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注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房子的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那就暫時先不教他(讓他繼續思考)。」當學生願意學的時候,他才有可能開啟腦筋,認真思考。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啟呀,發呀,復呀,這些都是教誨,我們都能看到的。但不啟,不發,不復,難道不是教誨嗎?同樣是教誨。一個學生過來求學,但你自己還沒有用功,還沒有動動腦子,還沒有思考,你是想老師給我點什麼?老師不給你啟發,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誨。不教你,也是教誨,對吧?我們大家都知道教是教誨,不教是更大的教誨。孔子觀察到他還沒有發憤,他自己還沒有思考,還沒有想,他的心沒有憤憤然。什麼叫憤?
  • 憤啟悱發!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也是孔子啟發式教育的核心。
  •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讀書學習嚴格來說是孩子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一旦孩子學習不好,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論語·述而》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憤」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經過認真的思考,就要明白而卻不明白的程度,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悱」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過後並有所體會,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說,有一種心裡有數,但是不能表達的狀態。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我曾經也對此覺得很無力,想不明白要怎樣做才能更快成長。幸好自己後來重遇《論語》,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很多成長之道。拿當中的「述而」篇來舉例,我認為如果你能真正讀懂並踐行以下三句話,你的成長速度一定會加倍!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指「指導人的時候,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都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已經理解卻不能清晰表達的時候都不去啟發他」。當今社會太多人想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動不動就給他人建議,而完全不顧這些所謂的建議是否適合當事人。
  •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
  • 每天學點國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 「教育學生,如果他不竭力思考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想要表達就不要去引導他。 憤:憋悶,鬱積,此處意為因為思考問題而未能得其理的狀態。 悱(音匪,上聲):想說而不能恰當說出的狀態。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具體釋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論語裡寫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我在這裡再具體解釋一下什麼是憤,什麼是啟,什麼是悱,什麼是發:「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
  • 什麼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朱司農離開座位, 又請教說:「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書給我看看。」蘇東坡就命令老兵在書桌上取來一冊書。朱司農看了後,一點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蘇東坡說:「請你試著列舉標題中的一個字。」朱司農按照他說的做了,蘇東坡應聲就背誦幾百個字,沒有一字差缺,還跟著把自己的讀書筆記也道出來了。朱司農共挑選了幾次,蘇東坡每次都從容應答。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教育上確實很有見地,比如有教無類,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等等,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也不過時,甚至比現在好多應試教育下的教學還要先進得多,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引發的教學思考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意思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 論語悟讀154:啟發應在憤悱後
    ,啟發應在憤悱後。《論語》第七篇第八章:【原文】子曰:「不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不啟,不悱(fěi,想表達卻說不出來)不發。舉一隅(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子集註: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憤悱,強調的是學生自己有學習與思考之欲而不得之際,方可啟發之。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