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雅典蘇格拉底提出「產婆術」,它為啟發式教育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
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隨著教育不斷前行,啟發式教學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廣泛應用於現代教育中並不斷發展,打破灌輸式教學的刻板模式。啟發式教學重點在於「憤悱而發」「舉一反三。「憤」,就是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的狀態;「悱」,就是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而「啟」「發」就是開到和啟發的意思。
程頤認為,「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憤悱這兩種情緒反映了學生誠心求學的態度,以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火候都到位了,這個時候的啟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非常紮實。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啟發式教學法是選擇和應用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它可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來進行,如講授法.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實習法、討論法、談話法等等,這些方法雖然各有特定的運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師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而靈活變能,運用得當,都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