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有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但仍然想不透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時,也不要去啟發他。這句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的啟示是:面對問題,必須讓學生先想,想到糊裡糊塗,想到似是而非,想到似懂非懂,這時,再加以適時、適當的開導。學生對問題已經想明白了,就讓他去努力地說,一直說到他實在表達不清時給予一點啟發,以完善他的表達。由此可見,古人的教學方法是由問題為導向,先讓學生去思考,直到對問題有比較明晰的認知後再用語言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在關鍵的環節上加以啟發。
這使我想到了電視劇《布袋和尚》的情節:小和尚學於布袋和尚,常有許多問題問師傅,布袋和尚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先自己去想,想明白了再來告訴我。是啊,從提出問題到想明白,學生要經歷多長的痛苦的思考過程啊!然而,就在這想的過程中,學習者的各種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重溫古人的教學思想,再反思我們的課堂,是否有落後於古人的感覺呢?
一、滿堂灌演變成滿堂演。
批判完滿堂灌,又來了滿堂演。聽了一節北京來的老師的送教下鄉課,從頭到尾,老師「吹彈鼓軋、吟誦逗唱」無不盡其所能,一堂課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的發言卻寥寥無幾,除了賣弄,還是賣弄,這樣的課堂,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教師傾盡畢生所學,學生所得微乎其微。
二、師問生答猶如行雲流水。
有的課堂,老師把教學目標分解成許許多多的小問題,學生在這些坡度極小的小問題中不費任何力氣一步一步達成教學目標。看起來一節課行雲流水,環環緊扣,然而,這些沒有挑戰性的一個個小問題,反而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利,所獲得的知識支離破碎。「把飯嚼得過細再去餵孩子,孩子就感覺不到甜味了。」
三、捕影式教學已成習慣。
有的老師為了追求一節課的完整性,在課堂上不敢放開手腳,一個問題剛拋出,幾乎沒給孩子的思考時間,只要有一個學生舉手,立即讓其發言,即使所說的沾點影子,老師立即接下孩子的話茬,把問題的答案告訴給學生。老師把他的話講完還不忘補充一句:「你是不是這樣想的呀?」對學生作業的錯誤不問學生是如何想的,直接訂正。結論不是由學生總結出來的,而是老師直接說出的。這樣的課堂,學生該說的話給老師代說了,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卻得之甚少。
一個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思考的多,教師教的少,學生講的多,老師講的少,師生、生生互動多,老師示範少。這樣,才能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逼著學生圍繞問題去思考、去探究、去說話,老師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啟發、引導。這樣做看起來平淡而無味,但卻起到潤物無聲、點石成金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