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給當今課堂教學的啟示

2020-09-15 草屋閒聊

論語.述而》有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但仍然想不透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時,也不要去啟發他。這句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的啟示是:面對問題,必須讓學生先想,想到糊裡糊塗,想到似是而非,想到似懂非懂,這時,再加以適時、適當的開導。學生對問題已經想明白了,就讓他去努力地說,一直說到他實在表達不清時給予一點啟發,以完善他的表達。由此可見,古人的教學方法是由問題為導向,先讓學生去思考,直到對問題有比較明晰的認知後再用語言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在關鍵的環節上加以啟發。

這使我想到了電視劇《布袋和尚》的情節:小和尚學於布袋和尚,常有許多問題問師傅,布袋和尚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先自己去想,想明白了再來告訴我。是啊,從提出問題到想明白,學生要經歷多長的痛苦的思考過程啊!然而,就在這想的過程中,學習者的各種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重溫古人的教學思想,再反思我們的課堂,是否有落後於古人的感覺呢?

一、滿堂灌演變成滿堂演。

批判完滿堂灌,又來了滿堂演。聽了一節北京來的老師的送教下鄉課,從頭到尾,老師「吹彈鼓軋、吟誦逗唱」無不盡其所能,一堂課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的發言卻寥寥無幾,除了賣弄,還是賣弄,這樣的課堂,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教師傾盡畢生所學,學生所得微乎其微。

二、師問生答猶如行雲流水。

有的課堂,老師把教學目標分解成許許多多的小問題,學生在這些坡度極小的小問題中不費任何力氣一步一步達成教學目標。看起來一節課行雲流水,環環緊扣,然而,這些沒有挑戰性的一個個小問題,反而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利,所獲得的知識支離破碎。「把飯嚼得過細再去餵孩子,孩子就感覺不到甜味了。」

三、捕影式教學已成習慣

有的老師為了追求一節課的完整性,在課堂上不敢放開手腳,一個問題剛拋出,幾乎沒給孩子的思考時間,只要有一個學生舉手,立即讓其發言,即使所說的沾點影子,老師立即接下孩子的話茬,把問題的答案告訴給學生。老師把他的話講完還不忘補充一句:「你是不是這樣想的呀?」對學生作業的錯誤不問學生是如何想的,直接訂正。結論不是由學生總結出來的,而是老師直接說出的。這樣的課堂,學生該說的話給老師代說了,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卻得之甚少。

一個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思考的多,教師教的少,學生講的多,老師講的少,師生、生生互動多,老師示範少。這樣,才能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逼著學生圍繞問題去思考、去探究、去說話,老師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啟發、引導。這樣做看起來平淡而無味,但卻起到潤物無聲、點石成金之功效。

相關焦點

  • 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中國孔子最先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啟發式教育。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今天讀《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 孔子說:「不冥思苦想不啟發,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進而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集解】鄭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馬:是有要求,當然有要求。這個不是有要求,這個叫因材施教。你看:我開啟你,我引導你,然後我給你反覆講。
  • 論語心解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fěi)②不發。舉一隅(yú)③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注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房子的一個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個角,那就暫時先不教他(讓他繼續思考)。」當學生願意學的時候,他才有可能開啟腦筋,認真思考。
  • 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引發的教學思考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意思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憤啟悱發!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也是孔子啟發式教育的核心。
  •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
  • 從孔子「憤悱啟發」到蘇格拉底「產婆術」給我們啟發式教學的啟示
    孔子和蘇格拉底作為中西的思想先哲,其思想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比如重視道德修養,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同樣堅持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除此之外,兩位「聖人」還都提出了一種教學方法,那就是啟發式教學。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教育上確實很有見地,比如有教無類,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等等,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也不過時,甚至比現在好多應試教育下的教學還要先進得多,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我曾經也對此覺得很無力,想不明白要怎樣做才能更快成長。幸好自己後來重遇《論語》,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很多成長之道。拿當中的「述而」篇來舉例,我認為如果你能真正讀懂並踐行以下三句話,你的成長速度一定會加倍!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指「指導人的時候,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都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已經理解卻不能清晰表達的時候都不去啟發他」。當今社會太多人想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動不動就給他人建議,而完全不顧這些所謂的建議是否適合當事人。
  •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你不「憤悱」,我如何「啟發」?要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讀書學習嚴格來說是孩子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一旦孩子學習不好,最著急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論語·述而》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憤悱」狀態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憤」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經過認真的思考,就要明白而卻不明白的程度,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悱」的狀態是指,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過後並有所體會,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說,有一種心裡有數,但是不能表達的狀態。
  • 具體釋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論語裡寫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實乃多年來課堂教學精華之薈萃,名師點評經典之集中。為此,本刊編輯部將會精心剪輯、製作並出版卓越課堂光碟(一套兩張)。有意者,請關注本刊徵訂廣告,了解製作進程;或電話諮詢:029-85308197.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記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             政治教師孔令啟       【個人簡介】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什麼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這樣就少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原是隱士的老師去了,——有人說其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的兄弟,那顧炎武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支持兄弟出來做些育人正事的。年羹堯的父親說自己的兒子很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要他們家提供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條件滿足後,老先生就這樣開始教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