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讀如匪)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也不過時,甚至比現在好多應試教育下的教學還要先進得多,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從正面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學習時善於思考,才能夠不斷深入去學習。老師講課時,能夠恰當地把握火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不悱不發,不憤不啟
圖片來自網絡教師的一種罪過,就是不能迅速發現學生的程度深淺,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乃至教學內容。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4.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微信公眾號 zxzzjxck1972,敬請添加關注! 課中孔老師通過《恰同學少年:深度思考的學習品質比努力更重要》展示學生成果,以「哲學經典命題思考」分析慧能大師的觀點,讓學生討論辨析來點亮學生生活。 課要結束時,孔老師通過「解字說哲學」和《尋人啟事》環節把智和慧演繹得淋漓盡致,使本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學生的情感生活得到延伸與升華。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
帶你走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碰到有關孔子的言論,其中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不得不講了。我們將從了解「不憤不啟」開始,走近孔子的啟發式教育學。希望為考生學習有所幫助。孔子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啟意;發,謂達其辭。」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那怎樣的學習態度才是老師最喜歡的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想說卻不能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自己說自己的教學態度:不是那種很奮力思索的學生,不是那種已經知道快要說出來答案的學生,不是那種講一句可以連想好幾句的學生,我是不樂意花太多力氣去教他的,講過一遍就算了,因為多說無益,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其實孔子肯定是極有教學的耐心的,只要學生想學,有學習的精神態度,他都會教。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為了使問題探究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我們教學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柏靜老師講授《記敘文閱讀》時,導學案注重實效性。
-
具體釋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在論語裡寫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這個故事,可說明孔子所說教學的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來。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孔子所謂「當仁不讓於師」,韓昌黎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完全是對的,不是光靠服從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學問會越來越差的。多懷疑就自然會去研究,「發」就是研究。
-
每天學點國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孔子說: 「教育學生,如果他不竭力思考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想要表達就不要去引導他。 憤:憋悶,鬱積,此處意為因為思考問題而未能得其理的狀態。 悱(音匪,上聲):想說而不能恰當說出的狀態。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啟:啟發。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
什麼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獨立思考時,他能從懂得的這一點上,進一步類推進而道出其它更多與之相關的。更強大的人,還可以靈活地思考,能把百科之中跟這一點相關的也能串聯發散開來,進而將所學全面融會貫通起來。《蔡邕別傳》中記載《後漢書》的作者蔡邕就有這個能力:「邕與李則 遊學鄙土,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
-
正確實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教育方法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做老師的教導學生,不在學生疑惑不解、想要理解而不能理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在學生想明白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中可以看出,做老師首要而重要的就是觀察,我們要去認真觀察,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
常見的幾個教學原則所對應古語
——陶行知2.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3.你要滿足你的要求和願望,你必須認真思考,但為了這個目的你也必須行動,知行緊密結合。——裴斯泰洛齊4.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誇美紐斯四、啟發性原則含義: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古語及名人名言:1.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教人發現真理。——第斯多惠2.君子之教,喻也。
-
湖南教師招聘考試:教學中的那些「原則」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學這一知識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可包含:教學過程、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教師考試中的「常青藤」——教學原則。在備考教學原則時,可以以全題型備考,具體如:單選、簡答、材料分析題等。教學原則是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規律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
不悱不發,引起思想的共鳴山西省靜樂一中 胡豔《論語》中,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早已奠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啟發的作用。在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中,來自各地的精英老師們,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教學盛宴,更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不悱不發」教學觀念。在授課中,老師們或用問題引導,如作文課《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中,馮健老師提出「王者榮耀為何受人追捧」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引導學生們進行多維度思考。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馬:是有要求,當然有要求。這個不是有要求,這個叫因材施教。你看:我開啟你,我引導你,然後我給你反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