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2020-12-13 馬國欣369

不憤不

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啟:啟發。

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同指給他東方,他還不能找出南北西三個方向一樣(舉一反三),舉出一個問題,他卻不能因此推知其他方面的類似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在這段話中,還包含了幾個膾炙人口的成語:

不悱不發

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發:啟發。

舉一反

列舉出一件事情,進而以此類推知道其他許多事情。反:類推,推及,推論。形容善於推論,能觸類旁通,善於學習,能夠由此知彼。

相關焦點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六十一:韞櫝而藏
    出自《論語·子罕篇》:「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成語故事:子貢跟孔子學習相當一段時間了,子貢想出去做事,但又不願直接說出口,他想了一個辦法,想聽聽老師的意見。有一天,子貢對老師說:「我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裡呢?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荔之風成語故事】論語中的成語 ​「言而有信」
    論語中的成語 「言而有信」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十五:心有餘而力不足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仁」是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在孔子的倡導下,儒家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義、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一:訥言敏行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告誡人們,說話應當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敏捷、幹練、勤奮,不應該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 論語經典故事之六十九:克己復禮
    禮:指西周之禮。出自《論語·顏淵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成語故事:有一次,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六: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這個成語來源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知:同「智」,智慧,聰明。樂:喜好,欣賞。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說:「知者樂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樂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北宋政治家趙普:「《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兩千年來,《論語》作為儒家的最重要經典,不斷地被運用於後世,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自我修養。 孩子的小學階段,是學習經典的關鍵時期,而《論語》在這方面就像個寶庫一樣,好處多多。
  •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兩千年來讀書求學的必修課程,雖然僅僅一萬兩千字,但出自《論語》的成語竟達數百個之多,即使你沒讀過《論語》,但這些成語,你肯定很多都聽過、見過。下面我們就列舉五十個出自《論語》的日常成語:一,朝聞夕死。
  • 發現《論語》裡的成語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讀論語 學成語》的第十九篇——子張篇。板塊一:熟讀成誦師:首先來看前兩則古文(見上方),請大家先讀一下。(學生齊讀)師:非常好,「更」字讀得很正確,它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生:改,更改。師:對,更改。所以應讀gēng,不能讀gèng。
  • 不悱不發,不憤不啟
    也就是說,可以把高深的內容隱藏看似容易理解的故事、現象裡。結果,眾生隨類各得解,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所有的人都覺得有收穫。教師可能會犯一種錯誤,迫切地想把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給到學生。但問題在於,即便對學生很有價值,學生因為有限的判斷能力,可能會誤以為你講的東西根本沒有價值,甚至是胡扯。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 暴虎馮河
    暴虎馮河出自《論語·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論語》裡的十個成語典故 一起學習
    《論語》裡的十個成語典故 一起學習 發布時間:2019-08-01 14:28:41      來源:教育部—微言教育   成人之美、溫故知新
  • 讀50個小故事,開心學會《論語》
    尤其是像《論語》這樣很厲害的經典。那些學得好的同學能張口就來而學不好的小夥伴只能眼巴巴地羨慕著這些學霸。今天,我要給小朋友帶來一冊特別好的書,用故事寫成的《論語》。噫,《論語》還能變成故事?多神奇呀!請跟我來看看吧。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一起學習下。二、巧言令色出自《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是貶義的。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三、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人死;遠:指祖先。
  • 每日論語——舉一反三又源何而來呢?
    孔子勸學《論語》——舉一反三源何而來?《論語·述而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一隅三反只是說辭?那孔子是如何在教學中踐行一隅反三這句話的呢,有一天孔子弟子子貢問他,《詩》書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啊,你已經學會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了,可以跟你討論《詩》了。
  •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古代曾有半步《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這本書影響之廣大。《論語》作為以孔子及孔子弟子言行編著而成的書籍,其思想影響了古代社會結構,甚至延續至今。書中雖說一些思想多有不符合現代社會價值觀,但大部分經典語句不乏哲理智慧,被現今廣泛運用到教育、寫作、影視等等領域方面。而在語文學習之中,孩子們也會學到一些論語之中句子。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乎吾身」「溫故而知新」等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