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
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啟:啟發。
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同指給他東方,他還不能找出南北西三個方向一樣(舉一反三),舉出一個問題,他卻不能因此推知其他方面的類似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在這段話中,還包含了幾個膾炙人口的成語:
不悱不發
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發:啟發。
舉一反三
列舉出一件事情,進而以此類推知道其他許多事情。反:類推,推及,推論。形容善於推論,能觸類旁通,善於學習,能夠由此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