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比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說的是:老師用一個實例解釋一個問題,學生若不能以此類推舉出其它實例,就不重複教他了。
我們都說好老師都是對學生不理解的問題會不厭其煩重複講解。但是孔子是「不復教」,這值得教育工作者好好琢磨。
孔子不是說「誨人不倦」嗎?這不與他「不復教」矛盾嗎?要理解這句話,還要看這句話前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句話是說:不到學生苦思冥想卻想不通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卻不能明確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這一句可以看出「不復教」是一種等待。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思考。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不能有惰性,不能等著現成的答案,必須思考,只要經過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的結論,印象才會深刻,才能培養學生能力 。老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有句話,老師講解一次,學生的悟性就減少一半,講第二次悟性就又減少剩下的一半,再講學生就沒有開悟的機會了。孔子是高明的,他的教學不是「填鴨式」而是「啟發式」。
「不復教」是等學生把基礎打好。孔子也說過「思而不學則殆」。在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閱歷,就去聽新知識、大道理,學生是很難接受的,所以要等,等學生把沒學好的功課補上,等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生活。《西遊記》裡菩提為什麼只教孫悟空法術,而不教他聖人之道就趕他下山?取經為什麼要徒步行走十萬八千裡,而不是一個跟頭飛去西天取經?都是說教育需要實踐,需要深入體驗,所以要等待。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回應。課堂不應是老師唱獨角戲,而是學生都參與進來討論。學生合作交流、互相學習與啟發。這樣教學就不那麼枯燥乏味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參與課堂活動了,那老師還講什麼呢?
「不復教」是等待最佳教育時機。教學容易出錯的點,在講課中提醒一次就行了,再重複提醒也有很多學生記不住,只能等待他們出錯減分了再強調效果才最好。德育教育也是,要等待教育時機,就是等學生出錯。不怕學生犯錯,這正是教育良機,平時講的聽不懂的道理現在就能聽懂了。
「不復教」是等待慢學生,教育不能拔苗助長。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區別的,對於新知識掌握比較慢的學生教學進度也要慢一點。慢的學生不一定不聰明,善於思考、創新能力很強的人不一定反應就快。如果教育者沒等這些學生充分掌握上節課知識就講新課,加快教學進度可能就會「拔苗助長」,毀了這部分學生。愛迪生小時候就被認定為後進生,但是後來他成了「發明大王」。其實「不復教」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主動請教。孔子不重複教也是說老師不要在課堂上總是重複。誰若沒懂,要主動私下請教。孔子是告訴我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態度很重要。只有想學習了,才能真正有所提高,所以教育要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認真的虛心的學習態度。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學生身心健康更為重要。教育家尼爾說過:寧可培養出一個快樂的清潔工,也不願培養出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學者。
現在很多教師不是出於教育學生為目的,而為了平均分、升學率、為了自己的名譽,這使教育者身心疲憊,也給受教育著巨大精神壓力,甚至造成悲劇。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學習孔子的豁達與耐心以及對教育本質的認識。
孔子的很多教育智慧發人深省,他的很多教育思想不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甚至是將來,都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汲取精華,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