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教育智慧——不重複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020-12-13 文子談教育

我們今天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比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說的是:老師用一個實例解釋一個問題,學生若不能以此類推舉出其它實例,就不重複教他了。

我們都說好老師都是對學生不理解的問題會不厭其煩重複講解。但是孔子是「不復教」,這值得教育工作者好好琢磨。

孔子不是說「誨人不倦」嗎?這不與他「不復教」矛盾嗎?要理解這句話,還要看這句話前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句話是說:不到學生苦思冥想卻想不通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卻不能明確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這一句可以看出「不復教」是一種等待。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思考。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不能有惰性,不能等著現成的答案,必須思考,只要經過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的結論,印象才會深刻,才能培養學生能力 。老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有句話,老師講解一次,學生的悟性就減少一半,講第二次悟性就又減少剩下的一半,再講學生就沒有開悟的機會了。孔子是高明的,他的教學不是「填鴨式」而是「啟發式」。

「不復教」是等學生把基礎打好。孔子也說過思而不學則殆」。在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閱歷,就去聽新知識、大道理,學生是很難接受的,所以要等,等學生把沒學好的功課補上,等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生活。《西遊記》裡菩提為什麼只教孫悟空法術,而不教他聖人之道就趕他下山?取經為什麼要徒步行走十萬八千裡,而不是一個跟頭飛去西天取經?都是說教育需要實踐,需要深入體驗,所以要等待。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回應。課堂不應是老師唱獨角戲,而是學生都參與進來討論。學生合作交流、互相學習與啟發。這樣教學就不那麼枯燥乏味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參與課堂活動了,那老師還講什麼呢?

「不復教」是等待最佳教育時機。教學容易出錯的點,在講課中提醒一次就行了,再重複提醒也有很多學生記不住,只能等待他們出錯減分了再強調效果才最好。德育教育也是,要等待教育時機,就是等學生出錯。不怕學生犯錯,這正是教育良機,平時講的聽不懂的道理現在就能聽懂了。

「不復教」是等待慢學生,教育不能拔苗助長。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區別的,對於新知識掌握比較慢的學生教學進度也要慢一點。慢的學生不一定不聰明,善於思考、創新能力很強的人不一定反應就快。如果教育者沒等這些學生充分掌握上節課知識就講新課,加快教學進度可能就會「拔苗助長」,毀了這部分學生。愛迪生小時候就被認定為後進生,但是後來他成了「發明大王」。其實「不復教」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主動請教。孔子不重複教也是說老師不要在課堂上總是重複。誰若沒懂,要主動私下請教。孔子是告訴我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態度很重要。只有想學習了,才能真正有所提高,所以教育要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認真的虛心的學習態度。

「不復教」是等待學生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學生身心健康更為重要。教育家尼爾說過:寧可培養出一個快樂的清潔工,也不願培養出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學者。

現在很多教師不是出於教育學生為目的,而為了平均分、升學率、為了自己的名譽,這使教育者身心疲憊,也給受教育著巨大精神壓力,甚至造成悲劇。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學習孔子的豁達與耐心以及對教育本質的認識。

孔子的很多教育智慧發人深省,他的很多教育思想不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甚至是將來,都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汲取精華,認真學習。

相關焦點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而他以後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就是他寫了貼在家裡的。這個故事,可說明孔子所說教學的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來。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就這樣開始教了,年羹堯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麼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牆,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的,年羹堯聽了要求學吹,於是利用吹笛來使他養氣,這才開始慢慢教他。後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品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
  • 論語《述而》篇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角落。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5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的第八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這一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教學方法的說明,跟前一章聯繫是很緊密的。前一章說到他都要教,但是怎麼教呢?這章說具體的怎麼教。方:但是他對學生也是有要求的。馬:是有要求,當然有要求。這個不是有要求,這個叫因材施教。你看:我開啟你,我引導你,然後我給你反覆講。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少年年羹堯年輕氣盛,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麼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牆,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讓人變得收斂的。年羹堯聽了也要學吹,老先生於是趁勢就利用利用傳授吹笛來潛移默化教他養氣,變得收斂。後來老先生因為自己有私事要處理,不得不離開。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啟示:找不到北的人還能繼續教嗎
    接下來看看這樣找不到北的人還能繼續教嗎?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解釋過來就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思路卡殼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他往東,他就只知道往東,不能由此推知往西、往南、往北,就要停在這裡,不繼續教他。」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然究其本不在外面,而在自心之處。【一家之言】 文 / 陶媛--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試譯:夫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要去啟發他。物有四隅,舉一而不見三者,就不必再說了。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是當之無愧被現代人尊為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
  • 我讀《論語》146:孔子談教育
    解釋之一:凡是拿了10條幹肉呈上來拜師的,我沒有一個不給予教誨的。解釋之二:凡是15歲以上的,沒有不接受過我的教誨的。我也不知道教科書會如何解釋「束脩」,但是這個貌似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是在強調自己一直在致力於教育工作,一直在弘揚儒家思想理念與文化。
  • 招教考試教師結構化面試之教育名言題快速答題技巧
    最後,就是既然這句話我們非常認同,又給了我們那麼多的教育意義,所以我們就該談談如何就踐行名言所帶來的實際意義,即聯繫工作,聯繫自身談如何做,怎樣做。中公教育講師為大家附上三個例題,幫助大家領會。例1.你是如何理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這是孔子對待教育的態度,提倡受教育的普遍權利。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 《論語》導讀之152:孔子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推知末知
    《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學習思考時有疑難想不通;啟,啟發,開導。悱,想表達卻說不岀來。發,啟發,開發。舉,提岀,指岀。隅,角落,方面。反,推知,推及。復,再。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從孔子所謂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宋儒所謂三綱五常即天理,儒家文化已然變成了奴才文化,自五四以來一直備受世人所詬病,但儒家文化中有關治學和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應該繼承並發揚光大的,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應該感謝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
  • 《悟學.第69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願給予束脩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集解】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明孔子教化有感必應者也。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為贄,贄至也,表己來至也。
  •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自幼受到西周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小好學不倦,中年時開辦私學,任教40餘年。《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據,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們就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思想進行分享,希望助廣大考生一臂之力。
  •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光輝偉大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光輝偉大的,不僅應當研究借鑑,而且許多論點是教師們努力追求而難於做好的。《史記》裡有一篇《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孔子70幾個弟子。分析一下他們的出身,僅有兩人出自高門,其餘多出身貧。
  • 你不知道的真假孔子
    作為家長而言,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能夠在新的學年中,學到知識,有個好成績。為此,很多家長給孩子在外面報了很多的課,花大價錢讓孩子上名校。但是除了學校和課外教育外,家庭教育也非常的重要。要想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就要從傳統文化中學習聖人的教誨。在我國,有很多傑出的教育家,最有名的當屬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