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光輝偉大的,不僅應當研究借鑑,而且許多論點是教師們努力追求而難於做好的。
《史記》裡有一篇《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孔子70幾個弟子。分析一下他們的出身,僅有兩人出自高門,其餘多出身貧。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就是居住在陋巷,過著「一算食,一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琉食」。可見孔子說他「有教無類」是真實的。孔子是我國第一個創私人講學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平民教育家。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為什麼孔子把自己高深淵博的學問向這些貧之人進行傳授?
因為孔子認為人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天賦稟性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後天的習染不同才有了明顯的差別。這就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孔子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普者而改之」。在人的交往中,總會有正面的老師,也有反面教員,哪裡都有可學習的東西。孔子到了周公的祠廟,事事都向人請教,有人就譏笑他不知禮。他說,不懂得就問,這正是禮。
「學問」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觀察詢問,擇善而從,就必須思考判斷,所以孔子教育學生特別強調一個「思」字。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讓學生對學過的東西,時常溫習,溫習舊功課得到新體會。孔子重視教學方法中的學習動機。他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那裡是東方,他卻不能推出哪裡是西、南、北,就不再教他了。
這樣的教學法,在今天提倡啟發式教學、反對死記硬背時,仍有現實意義。孔子對他的每個學生都非常了解,《論語》中留下了一些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包括學生的能力、特長和品質。正因為他對學生了解得清楚,才能夠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學生,孔子有時答覆不同。當然今天怎樣因材施數,不一定用這種方式,他因材施教的原則顯然還用得著。作為教師,孔子的教學態度是「海人不倦」,而且毫無隱。
孔子對來求學的弟子,並不索要高昂的學費,只要能送上10條肉乾就收作弟子,這是非常低廉的學費了。人們稱孔子為萬世師表,單從做教師的態度說,確實不為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