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2020-12-16 L經典國學V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

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論語

相關焦點

  • 國學經典之論語,每天一篇和你分享 第一篇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所以筆者在這裡會每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著作,讓傳統的國學文化得以更廣泛的推廣。《論語》從學而篇到堯曰篇共計二十篇,每篇都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的言行的集合。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現存的論語共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他人談論之語共444章,孔門弟子之間的談論之語48章。今天我們從學而篇開始,逐一分享。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二十篇《堯曰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堯曰篇論語-堯曰篇 譯文註解論語-堯曰篇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曰篇希望喜歡國學的朋友多多支持!!!作者:L經典國學V
  • 國學經典:論語中的十大名句,句句讓我們成長!
    ——《論語·八佾篇》譯文:已經做過的事就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就不必再追究了。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篇》譯文: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未來的歲月還可以迎頭趕上。
  • 國學經典教學「三字訣」
    因此,讀是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方法。圍繞「讀」,可以採取三步走。第一步,教師範讀。國學經典教學時間有限,一個星期也就兩節課,學生沒有預習時間,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正確範讀出本節課要學的章句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以老師為榜樣,學會斷句,掌握正確讀音,把握好節奏。第二步,學生自讀。這個環節,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如學生齊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個人讀。目的是把章句讀正確、讀通順,讀出語感。第三步「譯讀」。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國學經典-論語第六篇《雍也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論語-雍也篇 譯文註解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
  • 第二十篇 論語者,二十篇《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點擊播放音頻)20.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啟蒙讀物01:31來自欣欣說國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譯文】《論語》是孔子傳道之書,在魯國與弟子論學、論治、論禮、論樂之書也。分為二十篇,連重出二百五十三章,共計一萬五千九百一十七字,皆是孔子弟子所記之善言也。又有《齊論》,亦分為二十二篇,其次第章句多與《魯論》同。今齊論不見於世,取士出題,只用《魯論》。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衛靈公篇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篇譯文註解論語-衛靈公篇希望喜歡國學的朋友多多支持!!!!作者:L經典國學V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六篇《季氏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小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論語·學而第一》」講座的後部分內容,今天給大家補述一下。在述課之前,我先給大家發一段視頻,我兒子在六歲半的時候,在小區的一個公益《論語》班裡教大家吟誦,讀《論語》的場景。為什麼要發這一段視頻呢?
  • 經典共學:《論語學而第一》(8)
    「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錢穆《論語新解》:無友不如己者:無,通毋,禁止辭。與不如己者為友,無益有損。
  • 《注音全譯論語》: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國學經典
    對於中學生來說,有選擇性地閱讀國學經典名著,擴展閱讀視野、豐富思想世界、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十分有必要。近期,新華出版社推出的《注音全譯論語》一書就是一部可向中學生推薦閱讀的國學經典專著。《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中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思維觀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習慣。《論語》的內容在《語文》課本多有摘錄,也是以中考和高考中經常採用的選段。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就有《論語》中的一段內容,講的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論語-子罕篇 譯文註解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譯: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31、「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
  • 論語丨學而篇(原文譯文匯總)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學而篇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五點意思:第一,態度應該嚴肅莊重,否則就樹立不起權威,不能讓人服從。第二,要不斷學習,只要學習,就會明白事理,不會固執己見。第三學當以忠信為主,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無忠信則不能立身。第四,不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交朋友,因為不利於自己上進。第五,有過錯不怕改正,即使再艱難,也要改,這是正身的必要。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 經典誦讀——《論語》學而第一
    今天小學基礎知識庫就為大家分享《論語》學而第一!希望對老師教學和孩子學習有所幫助。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收藏哦~小學生學國學經典動畫《論語》合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七篇《陽貨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陽貨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論語-陽貨篇譯文註解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十八篇《微子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微子篇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論語-微子篇譯文註解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篇希望喜歡國學的朋友多多支持!!!作者:L經典國學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