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丨學而篇(原文譯文匯總)

2021-02-19 小學語文家長通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學而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 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謝作者。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小學語文百師通」

小學語文不用愁

相關焦點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摘要:《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
  • 論語第十二篇原文譯文 論文十二章翻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吧,這也是表達自己對遠方來的朋友的欣喜之情,那麼大家又知不知道這句話出自《論語》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論語第十二章吧!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論語》《子張》原文和譯文
    「關注」心靈人生伴侶,幸福人生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論語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學而篇 第二篇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
  • 【論語】學而篇 第一篇
    【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
    湯殷權《論語》講義一一讀書感悟(原創)學《論語》必須通讀原文,切不可斷章取義。為什麼呢?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要「讀原文」?所以,大家都要讀原文,從原文中汲取知識和智慧。而且每個人都讀原文,大家讀書的「根」是一樣的,就可以互相討論和互相講學了。假如一個讀過《論語》的人,與一個沒有讀過《論語》的人,來討論《論語》的理論,那不叫討論,那叫「抬槓」。試想,一個吃過蘋果的人,與沒有吃過蘋果的人,能夠一起討論蘋果的味道嗎?嗎?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
  • 《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一)
    《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一)學而篇【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 《論語譯註》
    《論語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一、 圖書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向以注釋準確、譯註平實著稱,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國學經典之論語,每天一篇和你分享 第一篇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明《論語》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主球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人是奉為經典。《論語》從學而篇到堯曰篇共計二十篇,每篇都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的言行的集合。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現存的論語共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他人談論之語共444章,孔門弟子之間的談論之語48章。今天我們從學而篇開始,逐一分享。
  • 《論語·八佾篇第三》3.6:季氏旅於泰山
    關注我們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44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 每天花5
  • 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