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裡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更大意義上指的是實行、實踐。
③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④樂(lè):快樂。
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
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裡指「有德者」。
【翻譯】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隨時隨地練習、實踐,不也內心喜悅嗎?有朋友知己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即使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在意,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解讀】
學什麼,怎麼學
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進步,使人快樂,使人寄智,使人過上幸福的日子...關於學習的意義,誰都能說上一籮筐,也就不必再贅述了。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不用幹了,只做學生就夠了。儘管哲人說,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也要有選擇地學。細讀《論語》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孔子所說的「學問」既不是指文學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識淵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學問一一做人到位,做事正確。所以有些人可能一個字也不認識,但可能擁有大學問:做人好、做事好、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更點明個中意味,指出此節所述是人的「人道之門,積德之基」。他強調的其實是「學」之後的「行」。一門心思只學知識,而不想著如何讓學到的知識先服務於自己,後服務於社會,造就的無疑會是一些只會「閉門造車」和「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百無一用的書生,這就需要在正確知識引領下,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有些人滿腹才學,卻盡做禍國殃民之事,一樣是「無學」之徒,譬如秦檜、嚴嵩等人。有些人,雖然讀的書不多,知識也不夠豐富,但做人有擔當,做事有主見、重大義,這樣的人就是有大學問的人。
做人做事的學問不是在書齋裡形成的,也不是在課堂上學會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為政、經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飯、打掃衛生等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養成的。這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學問的獲得,既需要上述的實踐,更需要不斷地反思,隨時隨地地提醒自己改正錯誤與不足,提高修養。這種人格的培養,是一種行為的習得。沒有持之以恆的反覆磨礪,是很難形成的。
進德修身,通常而言,是與自己的不良習氣作鬥爭,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來卻充滿了「悅」和「樂」,有著無限的樂趣一一因為個人修養的提高乃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是運用自己的心靈對自然和社會規律進行理性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快樂。在反覆的學習與實踐中,不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長智慧,這種成長的幸福感是難以言說的。
「觀過而知仁」,看見別人犯了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樣的錯誤,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反省,這就是學問,體驗到了,有會心的樂趣,這就是不亦說乎。
其實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或有體會,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掌握了一種高效做事的方法,這個時候,是無比快樂的。「樂感」是人外在行為收效內化後的情緒體驗,這一情感歷程無疑是寂寞的。難怪李白曾有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一語道破了做學問的境況。
這一點,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概莫能外,中國的孔子、莊子,西方的蘇格拉底、叔本華、馬克思無不寂寞一生。所以,如果真心向學,就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悽涼的精神,否則免談。真正做學問的人,活著的時候,很可能沒一個人了解他,有時甚至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之後,人們才會認識到其思想的偉大價值。不要說聖賢,就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常常感嘆,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
可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聖賢也是人,身處無邊的寂寞中,多麼期望能有一個人理解他的千秋大業,與他談論道德學問,和他有著強烈共鳴,能夠與其砥礪互進,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樂呀!於是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然而,這樣的知己很難得。有時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一個。
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怎麼辦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處世交友都是人生要義,當以人和為樂事,「人不知而不慍」才是為人為學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難,遭到挫敗,或被人誤解時,往往滿腹怨氣,怨天尤人。而一個道德學問精深的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們通常會反思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沒做好,該如何改進等。自持仁心,不斷進德修身,自己的心靈就會充實、圓滿,並最終獲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關鍵是自知自立。「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自己是否成功取決於能不能成為「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而不在外人如何評價,當然更不能奢求於外物的堆積了。
《論語》開篇的這幾句話,並不是簡單談讀書學習這麼簡單,而是講如何學做人,如何做學問。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就能不斷增進美德,開啟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滋養,思維得以拓展。如此,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一修成君子。
(永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