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20-12-11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卻不學習就有危害】

孔子講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兩者必須結合在一起,否則會迷惑會有危險,這是論語中最有價值的金句之一。回顧歷史,光學不思考和光思考不學瞎乾結果都不好,還不如既不學也不思考,照模板聽指揮,反而少事端。李零先生拿吃飯、消化類比學習、思考,光吃不消化不行,光消化不吃飯根本不可能,簡單粗暴卻不失幽默,一語中的。「殆」有兩種解釋,一為危害,一為不自信,在這句語境中,理解為危害更為妥當,不學習蠻幹的結果太不可控。

我有一種感悟,人到了一定時候,自然會明白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我現在深刻明白爸媽從小要我好好讀書的深層次原因,父母這一輩已經吃了知識的虧。從學習拼音開始,長輩、老師、課本都教育我們要博聞強識,認真讀書。從結果來說,認識幾個字確實算是學習過,但因為沒有深入思考學習的重要性和求學目的而稀裡糊塗的浪費了十幾年的寶貴時光。在離開校園後,每每工作、生活到了關鍵時刻,就自覺的體味到因為知道少而無助,進而再次陷入迷惘混亂的狀態。不過幸運的是,活到老學到老,錯過了一段旅途就不該再帶著眼罩前行。從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知道為己學習那一刻未來就在發生改變,但有一點值得謹記,那就是學習要帶著思考。學了西方家庭提倡的無條件的愛,要思考怎麼結合中國的傳統孝道去運用;學了谷歌的OKR工作法,要思考公司現有考核制度具體哪種場景下有缺陷,如KPI考核並不適應全部崗位,但也不能照搬,可以思考一下多種工作法的結合。如此一來,既不囫圇吞棗,更不會茫然無措。

只要在學習就不怕,即使慢一點,效率低一點,最可怕是完全不學習。人類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正在經歷的困惑和不解,知識的大海洋中早就有方法有指導。兩千多年前孔子為人解惑,放在今天,依然實用,依然正確。人和身邊人沒有本質差別,現代人和古代人也沒有本質的差別,禁錮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用時髦的話說:「那是你以為!」而學習借鑑往往能很好的解決生活中各種麻煩,不知道怎麼做,拿別人的方法用一用也好過沒方法。

最後談一點自我覺知,學習需要持續,想一口氣一個特定時間內完全掌握一個知識很難,甚至讀懂一本書都很難,學習到的新知只有不斷做延伸學習才能慢慢趨近知曉,活到老學到老的關鍵不在於隨時學習,而是堅持學習。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連載3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 《論語》開篇第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哪裡學?在實踐當中學。古人的學習不是脫離工作在課堂裡專門學習,而是時時刻刻、面臨任何人、事、物都是學習。
  • 感悟《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學」,有人翻譯為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被欺騙。論語開端即講「學」,這個學不僅是讀書的意思,因為現代人讀的書太雜,很多隻算是一種娛樂行為,談不上是學,《論語》中早就為「學」下過了定義,是一種人性境界的不斷提高,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也談不上學!學了,在心中有個問號,為什麼要這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被欺騙,所以孟子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本意和真意
    今天,偶然看到某單位走廊牆上掛的一幅宣傳牌,上面的內容為:「【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仔細審讀這幅宣傳牌,感覺其中的譯文,大違《論語》本義,問題頗多。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每天學點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生注釋  罔,一種解釋是:茫然無所得。另一種解釋是:「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意思是:如果不用心去體會,那麼你就會一知半解,昏昏然而不會有什麼收穫。如果不經常練習,那麼你就會心煩意亂,時時都感到不安寧。殆:危險。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朱子解讀: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 學而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直想完整地讀一讀經典,所以打開了《論語》。初中就開始學習論語,卻從來沒有完整地看過,更沒有真正地理解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映入眼帘。我們很多人,學生時代大多學而不思,步入社會大多思而不學,最後都疑惑不解,迷惑不知,糊塗過活。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早上去合肥,臨出門時忘了拿上手機,剛剛才回來,趕緊來一篇吧,臨陣磨槍,我也只能是隨手記錄一下我此刻突然產生的某個想法了。思而不記則忘。人的腦海裡時常會有突然一閃的靈感與隨悟,如果不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它就會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 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   早上去合肥,臨出門時忘了拿上手機,剛剛才回來,趕緊來一篇吧,臨陣磨槍,我也只能是隨手記錄一下我此刻突然產生的某個想法了。   思而不記則忘。人的腦海裡時常會有突然一閃的靈感與隨悟,如果不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它就會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
  • 論語解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稍微加點料給大家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這一段是在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句論語,為什麼?因為很多的教科書裡面其實有這句話,下面是常見的傳統翻譯。傳統解讀: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深入解讀:罔的意思傳統解讀將「罔」解讀成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其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為政篇」。一般而言,像我這個年歲上下的80、90後由於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正處在對傳統文化相對比較漠視的一個歷史時期,對傳統的經典往往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這個著名格言,應該說是少有人所不知的,它的傳頌範圍與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釋義: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喻指: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的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殆,危也。危險,致使陷入危險之意。學而不思則罔對知識簡單的接納輸入,不進行思考,就像把東西胡亂的堆放在一起一樣,雜亂無章,沒條理。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題習作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題習作選)《論語》中曾寫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恰恰詮釋了思考的重要性,恰恰也是現在的我們所遺漏的。    那天晚上,班主任叫我去辦公室,緊張的我在想是不是今天上課走神被班主任知道了。倆手冒汗,忐忑不安的走進。他語重心長的問道:該如何去讀書?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複習。他笑了笑,說我讀這麼多年書白讀了。我很納悶,這不是必備的三點麼?    他看著我,講到:學習在於善思,而不在於死讀。我一直都百思不得其解。    而現在,我懂了!
  • 大大用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句話講得好。學習與思考、勤學與善思是相互聯繫和相輔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開來。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腦子裡經常裝幾個問題,反覆思考。  ——摘自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二〇一二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2年3月1日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解釋】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僅被編進了初中課本,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不過,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對它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解答的人語焉不詳,查到的資料太過深奧,一直處在一個隱約明白但又什麼都不明白的狀態。
  • 【學習詞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習近平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學習與思考、實踐的普遍聯繫與重要關係。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告訴我們的學習方法。意思就是:如果一味的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感覺迷茫;如果一味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陷入疲憊懈怠。短短的兩句話其實在給我們指出了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平時課堂也注意聽講,作業也能及時完成,可一旦考試,成績就不很理想。很多家長對此不解,總是問老師,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提高的辦法?我就會告訴他們是學習方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