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卻不學習就有危害】
孔子講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兩者必須結合在一起,否則會迷惑會有危險,這是論語中最有價值的金句之一。回顧歷史,光學不思考和光思考不學瞎乾結果都不好,還不如既不學也不思考,照模板聽指揮,反而少事端。李零先生拿吃飯、消化類比學習、思考,光吃不消化不行,光消化不吃飯根本不可能,簡單粗暴卻不失幽默,一語中的。「殆」有兩種解釋,一為危害,一為不自信,在這句語境中,理解為危害更為妥當,不學習蠻幹的結果太不可控。
我有一種感悟,人到了一定時候,自然會明白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我現在深刻明白爸媽從小要我好好讀書的深層次原因,父母這一輩已經吃了知識的虧。從學習拼音開始,長輩、老師、課本都教育我們要博聞強識,認真讀書。從結果來說,認識幾個字確實算是學習過,但因為沒有深入思考學習的重要性和求學目的而稀裡糊塗的浪費了十幾年的寶貴時光。在離開校園後,每每工作、生活到了關鍵時刻,就自覺的體味到因為知道少而無助,進而再次陷入迷惘混亂的狀態。不過幸運的是,活到老學到老,錯過了一段旅途就不該再帶著眼罩前行。從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知道為己學習那一刻未來就在發生改變,但有一點值得謹記,那就是學習要帶著思考。學了西方家庭提倡的無條件的愛,要思考怎麼結合中國的傳統孝道去運用;學了谷歌的OKR工作法,要思考公司現有考核制度具體哪種場景下有缺陷,如KPI考核並不適應全部崗位,但也不能照搬,可以思考一下多種工作法的結合。如此一來,既不囫圇吞棗,更不會茫然無措。
只要在學習就不怕,即使慢一點,效率低一點,最可怕是完全不學習。人類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正在經歷的困惑和不解,知識的大海洋中早就有方法有指導。兩千多年前孔子為人解惑,放在今天,依然實用,依然正確。人和身邊人沒有本質差別,現代人和古代人也沒有本質的差別,禁錮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用時髦的話說:「那是你以為!」而學習借鑑往往能很好的解決生活中各種麻煩,不知道怎麼做,拿別人的方法用一用也好過沒方法。
最後談一點自我覺知,學習需要持續,想一口氣一個特定時間內完全掌握一個知識很難,甚至讀懂一本書都很難,學習到的新知只有不斷做延伸學習才能慢慢趨近知曉,活到老學到老的關鍵不在於隨時學習,而是堅持學習。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