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

2020-12-16 靜賢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為政篇」。一般而言,像我這個年歲上下的80、90後由於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正處在對傳統文化相對比較漠視的一個歷史時期,對傳統的經典往往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這個著名格言,應該說是少有人所不知的,它的傳頌範圍與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只是對這樣的千古傳誦的名句,很多人耳聞則誦不成問題,只是在解讀上往往很容易會錯原意,這是普遍存在的。不過也無需沮喪,事實上很多學者在對這句話的理解上也都是不準確甚至是謬誤的。那麼這句話正確的解讀應該是什麼樣的?好,下面且慢慢看來,這篇文章就是為澄清這個問題而產生的。

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把這句翻譯為: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這個解讀是傳統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解讀,當然很遺憾也是錯誤的解讀。按照譯文,楊先生把「罔」(wang)和「殆」(dai)分別譯成「受騙」和「缺乏信心」,這是不準確的,為什麼?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到底「罔」的本意是不是「受到欺騙」的意思呢,我們可以結合孔子與弟子宰予的一個對話來做一個分析。

孔子有一個與子貢同樣聰明的弟子叫宰予,一次他向孔子提了一個古怪的問題:「假如誆騙一個君子,對他說有人掉進井裡了,那他會不會毫不猶豫的跳進井裡去救人呢?」孔子聽了這個問題後,皺了皺眉頭,他認為跳下井救人前一定是要摸清到底是什麼情況的,君子是不會稀裡糊塗一下子就往下跳的。孔子最後說了一句話告訴宰予:「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這個問答片段中正好同時出現了「欺」與「罔」兩個字,說明這兩個字代表的字義並不相同。欺是指欺騙,「罔」字就帶了一種忽悠、愚弄的意思,在這裡可訓作「誤導」。這句最後告訴宰我的話也就是說,孔子認為一個君子可以被人用合情合理的騙局所欺騙,但是不能被愚弄(誤導)。

巧的是,孟子也持有與孔子相同的觀點。《孟子·萬章下》記錄了孟子說過的一句名言:「故君子可欺以方,難罔以非其道。」也就是說,孟子也認為君子是可以被正當理由所欺騙的,但是不能被蒙蔽愚弄。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把此處的「罔」譯為「被蒙蔽」,比較準確。「殆」字的字義有「疑惑」和「危險」兩種義項,這裡的「殆」當訓作「危險」講。同樣訓作「危險」的這種用法,在《論語》中也出現過一次,孔子在回答弟子顏回的提問時,說過「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的話,孔子認為要疏遠「佞人」,如果身邊都是些阿諛奉承的誇誇其談之輩,是比較危險的。

因此,這句話準確的意思翻譯過來應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被誤導;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容易(陷入)危險。「只學習而不去思考,就容易受到誤導」,這前半句話裡的邏輯關係並不難推演證明,也就是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不能盡信,還須留些懷疑精神。

「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容易(陷入)危險」,這後半句雖然不如前句容易一下理解,可也並不十分難懂。就是說,如果只是憑空的想像,而不去逐步的吸收積累知識的話,一個人在前行的路上就會由於知識技能的匱乏而導致容易犯錯誤,所以比較危險。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僅被編進了初中課本,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不過,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對它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解答的人語焉不詳,查到的資料太過深奧,一直處在一個隱約明白但又什麼都不明白的狀態。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本意和真意
    今天,偶然看到某單位走廊牆上掛的一幅宣傳牌,上面的內容為:「【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仔細審讀這幅宣傳牌,感覺其中的譯文,大違《論語》本義,問題頗多。
  • 每天學點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 學而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最近網上有句話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以前不學習總怪工作太忙,現在受新冠肺炎的影響,有了一個多月的假期,可是也沒有花點時間看書學習。越來越多的人的時間被手機大量地暫用,一會遊戲,一會抖音,一會直播,一會刷劇……總之,輪不到閱讀與學習。與此同時,還想法真多,想工作,想收入,想前程,想生活,想意義……思來想去都沒有個結論,最後歸於不知所謂,不僅不快樂,更沒有內心寧靜。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感悟《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學」,有人翻譯為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被欺騙。論語開端即講「學」,這個學不僅是讀書的意思,因為現代人讀的書太雜,很多隻算是一種娛樂行為,談不上是學,《論語》中早就為「學」下過了定義,是一種人性境界的不斷提高,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也談不上學!學了,在心中有個問號,為什麼要這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被欺騙,所以孟子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 大大用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句話講得好。學習與思考、勤學與善思是相互聯繫和相輔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開來。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腦子裡經常裝幾個問題,反覆思考。  ——摘自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二〇一二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2年3月1日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解釋】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釋義: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喻指: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
  • 每日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基本注釋罔:一種解釋是:茫然無所得。另一種解釋是:「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殆:疑問,因為自己所思考的內容沒有依據,所以疑惑不解。譯文孔子說:「一味地學習知識而不自己進行思考,就容易陷入學習誤區,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進行學習,就會因為自己沒有理論知識得不到更有價值的結論。」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連載3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 《論語》開篇第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哪裡學?在實踐當中學。古人的學習不是脫離工作在課堂裡專門學習,而是時時刻刻、面臨任何人、事、物都是學習。
  • 必須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冥思空想而不讀書,就有可能會誤入思維的歧途。「僧人不解:」難道不讀書就不能生存的嗎?「秀才嘆息一聲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若書中不能尋找,又該去何處尋覓!」僧人苦笑一聲說:「』不孝有三,無後無大『就算你想死,也要完成聖人囑託。「秀才恍然大悟,叩謝僧人揚長而去。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早上去合肥,臨出門時忘了拿上手機,剛剛才回來,趕緊來一篇吧,臨陣磨槍,我也只能是隨手記錄一下我此刻突然產生的某個想法了。思而不記則忘。人的腦海裡時常會有突然一閃的靈感與隨悟,如果不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它就會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   思而不記則忘。人的腦海裡時常會有突然一閃的靈感與隨悟,如果不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它就會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你們別看我這鳥人只是初中沒畢業的文化水平,但我的文筆與思維力還真是不差的,就這一點小小的優點,就完全得益於我隨感隨記的好習慣。   由於平時的閱讀量少與文化水平所限,在我的腦海儲存庫裡從來就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告訴我們的學習方法。意思就是:如果一味的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感覺迷茫;如果一味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陷入疲憊懈怠。短短的兩句話其實在給我們指出了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平時課堂也注意聽講,作業也能及時完成,可一旦考試,成績就不很理想。很多家長對此不解,總是問老師,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提高的辦法?我就會告訴他們是學習方法的問題。
  • 論語解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稍微加點料給大家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這一段是在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句論語,為什麼?因為很多的教科書裡面其實有這句話,下面是常見的傳統翻譯。傳統解讀: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深入解讀:罔的意思傳統解讀將「罔」解讀成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其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題習作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題習作選)    專家曾說:讀書是這世界上最輕鬆的事,將前人所探究出的成果灌輸到自己腦中,而這關鍵在於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善思善行。如果你是為讀書而讀書的人,或是一頭扎進書堆裡,讓書牽著你的鼻子走,就成了典型的「書呆子」,成了書的奴隸,成為了一個「讀死書」的人。如果是那樣,書,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論語》中曾寫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的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殆,危也。危險,致使陷入危險之意。學而不思則罔對知識簡單的接納輸入,不進行思考,就像把東西胡亂的堆放在一起一樣,雜亂無章,沒條理。
  • 「思而不學則殆」是什麼意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生注釋  罔,一種解釋是:茫然無所得。另一種解釋是:「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意思是:如果不用心去體會,那麼你就會一知半解,昏昏然而不會有什麼收穫。如果不經常練習,那麼你就會心煩意亂,時時都感到不安寧。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