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為政篇」。一般而言,像我這個年歲上下的80、90後由於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正處在對傳統文化相對比較漠視的一個歷史時期,對傳統的經典往往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這個著名格言,應該說是少有人所不知的,它的傳頌範圍與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只是對這樣的千古傳誦的名句,很多人耳聞則誦不成問題,只是在解讀上往往很容易會錯原意,這是普遍存在的。不過也無需沮喪,事實上很多學者在對這句話的理解上也都是不準確甚至是謬誤的。那麼這句話正確的解讀應該是什麼樣的?好,下面且慢慢看來,這篇文章就是為澄清這個問題而產生的。
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把這句翻譯為: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這個解讀是傳統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解讀,當然很遺憾也是錯誤的解讀。按照譯文,楊先生把「罔」(wang)和「殆」(dai)分別譯成「受騙」和「缺乏信心」,這是不準確的,為什麼?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到底「罔」的本意是不是「受到欺騙」的意思呢,我們可以結合孔子與弟子宰予的一個對話來做一個分析。
孔子有一個與子貢同樣聰明的弟子叫宰予,一次他向孔子提了一個古怪的問題:「假如誆騙一個君子,對他說有人掉進井裡了,那他會不會毫不猶豫的跳進井裡去救人呢?」孔子聽了這個問題後,皺了皺眉頭,他認為跳下井救人前一定是要摸清到底是什麼情況的,君子是不會稀裡糊塗一下子就往下跳的。孔子最後說了一句話告訴宰予:「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這個問答片段中正好同時出現了「欺」與「罔」兩個字,說明這兩個字代表的字義並不相同。欺是指欺騙,「罔」字就帶了一種忽悠、愚弄的意思,在這裡可訓作「誤導」。這句最後告訴宰我的話也就是說,孔子認為一個君子可以被人用合情合理的騙局所欺騙,但是不能被愚弄(誤導)。
巧的是,孟子也持有與孔子相同的觀點。《孟子·萬章下》記錄了孟子說過的一句名言:「故君子可欺以方,難罔以非其道。」也就是說,孟子也認為君子是可以被正當理由所欺騙的,但是不能被蒙蔽愚弄。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把此處的「罔」譯為「被蒙蔽」,比較準確。「殆」字的字義有「疑惑」和「危險」兩種義項,這裡的「殆」當訓作「危險」講。同樣訓作「危險」的這種用法,在《論語》中也出現過一次,孔子在回答弟子顏回的提問時,說過「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的話,孔子認為要疏遠「佞人」,如果身邊都是些阿諛奉承的誇誇其談之輩,是比較危險的。
因此,這句話準確的意思翻譯過來應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被誤導;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容易(陷入)危險。「只學習而不去思考,就容易受到誤導」,這前半句話裡的邏輯關係並不難推演證明,也就是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不能盡信,還須留些懷疑精神。
「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容易(陷入)危險」,這後半句雖然不如前句容易一下理解,可也並不十分難懂。就是說,如果只是憑空的想像,而不去逐步的吸收積累知識的話,一個人在前行的路上就會由於知識技能的匱乏而導致容易犯錯誤,所以比較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