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20-12-11 騰訊網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朱子解讀: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在孔子看來,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有所得。但在體會之前,必須先從這些事物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東西,並對其加以學習,通過勤奮的實踐,然後再從中有所悟道,這才叫學。等學到了這些道理以後,若是經過反覆琢磨和研究,徹底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處,就是思。學與思這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是埋頭學習,而不去思索,永遠都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領會不到其精髓之所在,最終還是會迷惘不已。但是,若是每天都不去用心學習,只知道胡思亂想,最終只會落得個身心疲憊,終日惶恐不安。由此可見,學習的時候必須藉助於思考,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弄透徹;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識作基礎,思索出來的東西才有價值。這兩樣無論是偏廢了哪一個,都很難獲得真正的學問。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專題前言  從今天開始,我們會不定期推出《論語》專題,專題主要由學生撰寫
  • 感悟《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學」,有人翻譯為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被欺騙。論語開端即講「學」,這個學不僅是讀書的意思,因為現代人讀的書太雜,很多隻算是一種娛樂行為,談不上是學,《論語》中早就為「學」下過了定義,是一種人性境界的不斷提高,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也談不上學!學了,在心中有個問號,為什麼要這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被欺騙,所以孟子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本意和真意
    今天,偶然看到某單位走廊牆上掛的一幅宣傳牌,上面的內容為:「【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仔細審讀這幅宣傳牌,感覺其中的譯文,大違《論語》本義,問題頗多。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連載3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 《論語》開篇第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哪裡學?在實踐當中學。古人的學習不是脫離工作在課堂裡專門學習,而是時時刻刻、面臨任何人、事、物都是學習。
  • 論語解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稍微加點料給大家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這一段是在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句論語,為什麼?因為很多的教科書裡面其實有這句話,下面是常見的傳統翻譯。傳統解讀: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深入解讀:罔的意思傳統解讀將「罔」解讀成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其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卻不學習就有危害】孔子講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兩者必須結合在一起,否則會迷惑會有危險,這是論語中最有價值的金句之一。回顧歷史,光學不思考和光思考不學瞎乾結果都不好,還不如既不學也不思考,照模板聽指揮,反而少事端。
  • 每天學點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的思考問題,就會茫然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殆,危也。危險,致使陷入危險之意。學而不思則罔對知識簡單的接納輸入,不進行思考,就像把東西胡亂的堆放在一起一樣,雜亂無章,沒條理。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釋義: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喻指: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
  • 大大用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句話講得好。學習與思考、勤學與善思是相互聯繫和相輔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開來。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腦子裡經常裝幾個問題,反覆思考。  ——摘自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二〇一二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2年3月1日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解釋】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
  • 學而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最近網上有句話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以前不學習總怪工作太忙,現在受新冠肺炎的影響,有了一個多月的假期,可是也沒有花點時間看書學習。越來越多的人的時間被手機大量地暫用,一會遊戲,一會抖音,一會直播,一會刷劇……總之,輪不到閱讀與學習。與此同時,還想法真多,想工作,想收入,想前程,想生活,想意義……思來想去都沒有個結論,最後歸於不知所謂,不僅不快樂,更沒有內心寧靜。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僅被編進了初中課本,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不過,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對它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解答的人語焉不詳,查到的資料太過深奧,一直處在一個隱約明白但又什麼都不明白的狀態。
  • 「思而不學則殆」是什麼意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為政篇」。一般而言,像我這個年歲上下的80、90後由於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正處在對傳統文化相對比較漠視的一個歷史時期,對傳統的經典往往也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這個著名格言,應該說是少有人所不知的,它的傳頌範圍與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 【學習詞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習近平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學習與思考、實踐的普遍聯繫與重要關係。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思而不記則忘。人的腦海裡時常會有突然一閃的靈感與隨悟,如果不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它就會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你們別看我這鳥人只是初中沒畢業的文化水平,但我的文筆與思維力還真是不差的,就這一點小小的優點,就完全得益於我隨感隨記的好習慣。由於平時的閱讀量少與文化水平所限,在我的腦海儲存庫裡從來就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   思而不記則忘。人的腦海裡時常會有突然一閃的靈感與隨悟,如果不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它就會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你們別看我這鳥人只是初中沒畢業的文化水平,但我的文筆與思維力還真是不差的,就這一點小小的優點,就完全得益於我隨感隨記的好習慣。   由於平時的閱讀量少與文化水平所限,在我的腦海儲存庫裡從來就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
  • 必須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冥思空想而不讀書,就有可能會誤入思維的歧途。「僧人不解:」難道不讀書就不能生存的嗎?「秀才嘆息一聲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若書中不能尋找,又該去何處尋覓!」僧人苦笑一聲說:「』不孝有三,無後無大『就算你想死,也要完成聖人囑託。「秀才恍然大悟,叩謝僧人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