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仁者才能喜歡人,厭惡人】
誰都可以喜歡人,討厭人,但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在相互獨立和尊重中團結、周全,小人因為利益而勾結,相互依存,一亡則亡。作為儒家的繼承者孟子曾經說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其中仁者愛人和孔子所說的仁者好人是一個意思,而且其根本是「以仁存心」,看重的是內在。
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只要你給錢,什麼事都給你辦到,有好處就是好人,這些都是「小人喻於利」,不是真正的好人惡人。
將好惡區別開來,並不是說不和不喜歡的人相處,不是見面就攻擊、抬槓,而是在不違背仁義禮智信等前提下,依舊能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做事,因為事情本身沒有錯。孔子對君子相處之道有講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能和所有人共事,但不會被利益誘惑,不會因為阿諛奉承而放棄自我,想要取悅一個君子,投機取巧、巧言令色都辦不到;小人則不同,很好取悅,給點好處就敢於放棄原則,藐視一切道德法律。和小人共事,他會求全責備,刁鑽苛刻,遇到問題,還會先損害你。
到底如何做到好惡分明,我想內心的安定和情感很重要,以真情示人,能少欲望,欲望是以個體為重,真情以和諧為重。從居住選擇仁,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再到「仁者好人、惡人」,論語裡仁篇開頭三段話有內在聯繫,值得細細品味。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