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2020-12-22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仁者才能喜歡人,厭惡人】

誰都可以喜歡人,討厭人,但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在相互獨立和尊重中團結、周全,小人因為利益而勾結,相互依存,一亡則亡。作為儒家的繼承者孟子曾經說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其中仁者愛人和孔子所說的仁者好人是一個意思,而且其根本是「以仁存心」,看重的是內在。

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只要你給錢,什麼事都給你辦到,有好處就是好人,這些都是「小人喻於利」,不是真正的好人惡人。

將好惡區別開來,並不是說不和不喜歡的人相處,不是見面就攻擊、抬槓,而是在不違背仁義禮智信等前提下,依舊能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做事,因為事情本身沒有錯。孔子對君子相處之道有講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能和所有人共事,但不會被利益誘惑,不會因為阿諛奉承而放棄自我,想要取悅一個君子,投機取巧、巧言令色都辦不到;小人則不同,很好取悅,給點好處就敢於放棄原則,藐視一切道德法律。和小人共事,他會求全責備,刁鑽苛刻,遇到問題,還會先損害你。

到底如何做到好惡分明,我想內心的安定和情感很重要,以真情示人,能少欲望,欲望是以個體為重,真情以和諧為重。從居住選擇仁,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再到「仁者好人、惡人」,論語裡仁篇開頭三段話有內在聯繫,值得細細品味。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1)。」【注釋】(1)楊伯峻: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後漢書 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說: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我認為「貴仁者所好惡行其中」,正可說明這句。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三章》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 《論語》精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所以,在《論語》裡孔子反覆提到仁。01、居住在哪裡很重要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譯註: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最好的。03、只有仁者才能好人和惡人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裡仁》譯註: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夠正確喜好別人,能夠厭惡別人。」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精品收藏)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邢疏:此章言唯有仁德者無私於物,故能審人之好惡也。朱子集註:惟之為言,獨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論語補疏:「仁者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惡,故為能好能惡。必先審人之所好所惡,而後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惡惡之,斯為能好能惡也。」梁氏旁證:按集注似與孔注不同,而其實正相發明也。蓋惟仁者好人之所好,惡人之所惡。
  •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孫欽善《論語註譯》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提醒我們,仁者,不僅包括「愛人」的一面,也包括「恨人」的一面。所以,「能好人、能惡人」可以分成兩個步驟:一是把眼光放開來,誰是應該喜愛的人,誰是應該厭惡的人,要一清二楚。二是把態度拿出來,喜愛應該喜愛的人,厭惡應該厭惡的人,要毫不含糊。 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人要特別警惕。
  • 【清風典歷】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孫欽善《論語註譯》  【小識】  「好好先生」與「任性小姐」  孔子所謂仁者,指的是有人性的人,有人心的人,有人情的人。此之人性,非一人之性;此之人心,非一私之心;此之人情,非一己之情。仁者,代表著社會核心理念、基本價值、普遍品質。
  • 孔子為什麼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普通人就不能討厭人嗎?
    《論語·裡仁》第三節說:「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一句話很好理解,「好」,讀[hào],是喜歡、喜好的意思;「惡」,讀[wù],是厭惡、憎惡的意思。孔子是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喜歡人,才能厭惡人。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士志於道,不恥惡衣惡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2020年即將過去,我的房貸還沒還清,和我同齡的親戚朋友大部門也都還在努力掙錢過日子,能買房已算幸運,不敢再奢求非得和有道有德有才的高人做鄰居,更何況如今住宅都是劃分為一個個小區,每棟樓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不可能全部是高尚的仁人。
  •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經濟學家圈」是惡人一個
    但是我只求成為一個普通的父親、妻子、兒子、朋友。沒有大的志向,沒有大的追求欲望。平凡普通,平淡無奇,歲月靜好,讀幾本書,會幾個友,如此便是我的一生。雖然平凡普通,但卻追求真實不虛。我喜歡盧梭說的:這就是我,我可以向世界所有人說,這就是我,真實的我,絕不會有故意的欺騙,隱瞞。
  • 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惡人卻福壽延綿? 原典1.13
    司馬遷之問:好人為什麼得不到好報?但是,這句話其實偷了一個懶,它並沒有說:對於不和自己類似的人,特別是惡人、那些披著人皮的渣滓,那些不是人的「人」,怎麼辦?《論語》全本,也沒有提出答案。這是因為,《論語》更多的是關照個人的內心世界,它極為溫和,即便大談「仁」,即人與人的關係,也多是談"好人"和"好人"的關係,很少談「好人」與「壞人」的關係。有朋友會問,這個世界會簡單地分為「好人」「壞人」嗎?這個邏輯是不是太幼稚了?難道不是好的制度造就好人?難道不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問題要答起來,幾本書都寫不完。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在我看來,「訥於言而敏於行」講到少說話的背後還有深意,就是要少談理論,真正去做出結果才對。為什麼把參加工作叫進入社會?我是工作後才徹底明白,學校的確和社會完全兩樣,即使學校有社會實踐課,但也多半屬於逢場作戲、有退路,而真正工作中每一件事帶來的結果都不像實踐報告上的總結那般簡單。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仁者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前文寫要住在仁人窩裡,我認為不太好實現,這段講的是自己求仁,我認為完全可以實現。「約」不是約束,是節約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貧窮,「樂」即是快樂,和窮對應起來就是富。「利」是利用、利益的意思,並不是說利用仁去達到某種外在目的,而是看到身邊有仁者,利用機會去請教學習;看待事物,多利用仁的方面。
  • 你知道「仁」在論語中出現過多少次嗎
    讀過《論語》的人一定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實際上,「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仁」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有時似乎一點也不神秘,做起來也容易,好像隨手可得般。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仁者,其言也訒」……但有時又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怎麼也夠不到。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讀論語:裡仁第四·朋友間也需要距離,否則物極必反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遊說:侍奉君主太繁瑣,招侮辱;朋友間太密切,會疏遠。】「數」音朔,shuò,密集,屢屢的意思。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曾參說:明白。曾參出來後,其他弟子問他:是什麼意思呢?曾參說:老師的道,就是忠和恕。】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溫習過去,有新的想法,可以當老師了】這句話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小學教室,這是老師教導要把課本和課堂講的多去複習,用於查漏補缺。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論語中的話,一來太小,二來沒這種意識,對於孔子也僅僅聽到過這個名字,對這句話的理解當然也是表面的。